數感注重學生對數量關系的感知,也是學生在深入理解數之后,形成駕馭數的能力。數感是數字核心素養之一。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感,可幫助學生感悟估算、數與數量、數量關系、計算結果等基本概念,學生只有真正了解數感內在本質,才能完全內化數學知識,并提高自身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組織中,將學生學習基礎、生活經驗作為落腳點,使學生在知識學習中充分了解數學知識、數學思維,讓學生積累數感經驗,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一、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數感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教師缺少數感培養的認知意識
縱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發現多數教師缺少對數感培養的認知觀念,對于數感培養的認知停留于表層,缺少對數感教學意義的深入了解。除此之外,部分教師認為數感不需要刻意培養,隨著學生的學習逐漸加深,數感會成為一種本能。
(二)教材文本利用率不足
在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導下,小學時期的數學教學主要以數與代數知識為主,如整數、分數、小數、百分數等內容。在小學數學課堂數感教學中,要圍繞教材文本,明確數感培養目標,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才能確保數感滲透于教學的方方面面,保證數感教學質量。但是在實際的小學數學課堂數感教學中,教師對于教材文本利用率不足,沒有對教材文本中與數感有關的內容進行深層挖掘,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數感培養的效果。
(三)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相脫節
數學作為一門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的課程,小學時期數學課程所涉及的知識都與學生日常生活存在密切關聯性。小學數學教師開展數感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克服生活難點。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存在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不符的情況,教師未能將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相互融合,完全依托于教材文本,缺少生活性、實用性,長此下去會使學生出現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相脫節的問題,對于數學知識的感知力明顯不足。
二、解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數感教學問題的有效對策
(一)增強關注意識,確保滲透效果
對于小學生來講,因數學學科知識抽象復雜、零碎煩瑣,使學生稍顯吃力。小學數學教師如若在課堂教學中只是注重知識灌輸,而忽視數感培養,勢必會使學生出現“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數感培養,把抽象、復雜的數學問題轉變成符合學生形象思維的具象化內容,隨后組織多元化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受力,使學生克服學習難點,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在數感教學中,注重數感滲透效果,通過開展趣味多彩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驅動力與感知力,進而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所學知識,強化學生的數感能力。
例如,教學“比例”一課時,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思路,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與學生多交流、多互動,使學生的學習驅動力得到良好激發。在正式教學前,教師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法,帶領學生了解所學內容,向學生拋出討論問題,如“你們聽說過反比例嗎?”“你們知道正比例是什么嗎?”“正比例與反比例有哪些不同之處?”“教材中,你通過哪個舉例知曉正比例與反比例的差異?”等問題,引發學生在小組內熱情討論,構建活躍的教學氛圍。在熱情討論時,教師要為學生留有足夠的討論時間,并要求每個學習小組派出一名代表匯報討論結果。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帶領學生正式學習有關“正比例與反比例”的知識,強化學生的學習效率。最終,在教學完畢后,教師要和學生主動交流,以便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掌握情況,并發揮自身的引導促進作用,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困惑之處,第一時間解決學生存在的錯誤偏差,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加以總結,讓學生相互發表自己在課堂上的收獲。在互動交流期間,教師構建輕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踴躍發言、大膽表達,才能保證數感教學效果,盡早實現數感培養目標。
(二)重視文本分析,豐富教學路徑
數感培養屬于一個系統工程,無法在朝夕之間即刻完成,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數感教學中,要不斷發揮自身的引導促進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及數學思維能力。當學生形成數感后,能夠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入理解,并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新知識教學中,需借助學生的學習經驗、生活經驗,持續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構建多元化的學習情境,創設有關學習問題,讓學生在問題驅動下,深切感知數感,提高學生的數感能力。
例如,教學“百分數”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百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意義,教師可從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基礎等方面入手,為學生精心創設生活問題,如“在運動會來臨之際,光明小學六年級三班購買運動服,其中男生共有22名,女性共有14名,請同學們思考:(1)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比重?(2)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比重?(3)女生人數占全班總人數的比重?(4)男生人數占全部總人數的比重”等相關問題,盡管這些問題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也存在明顯差異,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要通過條件分析、人數對比的思考過程,才能處理好問題中的數量關系,進一步感知不同知識點的內在聯系。此種教學手段,不但能讓學生基于多個層面思考問題,還能強化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使學生的數感認知能力不斷提升,實現數感培養目標。
(三)理論結合實踐,突出生活特性
小學數學教學不能受困于書本之中,還要與豐富多彩的生活相結合,在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帶來的樂趣體驗。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基于日常生活層面,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下形成數感能力。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相對有限,無法完全理解數的基本概念,教師要把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將知識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在自我反思、自我體驗中,發現數學學習規律,感悟數感本質。
例如,教學“噸的認識”一課時,因學生已經形成克與千克等基本概念,為了培養學生對于重量單位“噸”的感知能力,使學生掌握噸與千克的換算關系。“噸”作為重量單位,在實際生活中學生甚少接觸,對于“噸”的認知較為抽象,無法形成直接感受力,教師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為學生構建“噸”的概念。教師借助電子白板為學生展示大米圖片,并引導學生思考“已知每袋大米有100千克,那么10袋大米的重量是多少噸?”等問題,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快速回答道:“10袋大米共有1000千克”。教師借此時機導入新知識,“我們將1000千克稱之為1噸,所以10袋大米的重量是1噸。”如此一來,教師引用學生熟知的生活素材,能夠加深學生對重量單位“噸”的認知,使學生認識到重量單位“噸”比“千克”大,進而實現數感培養目標,強化學生的數學知識感知能力,克服學生的學習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高新區東城逸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