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漢書》中說:“中國川原以百數,莫著于四瀆,而河為宗?!秉S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5000多年從未中斷的中華文明,塑造了世界各地中華兒女的集體記憶。黃河文化是我們的文化自信之河,也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國民教育資源寶庫。黃河文化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道德準則、民族品格和人民的美好愿望,蘊含著講仁愛民本、重自強勤奮、守誠信氣節、崇正義責任、尚和合大同、求天人合一等思想精華。以文化人,潤心弘道,用好黃河文化這部教材,既可以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弘揚自立自強、創新進取的中華民族精神,也可以涵養學生堅韌不拔的優良品格、眾志成城的集體觀念、兼容并蓄的胸襟格局、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育人內涵,發揮黃河文化的教育價值,是實現以文化人、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當然選擇。
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
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離不開河流,河流如同地球的血脈,滋養著大地,哺育著人類,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母親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早在80萬年以前,黃河流域就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了定居農業。距今3500年前,位于黃河流域的商王朝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三大文明中心之一。自夏朝至北宋,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以漢民族為主體的眾多民族在黃河岸邊逐水而居,從原始的刀耕火種開始,繁衍生息。經過一代代人的承繼、磨礪和傳遞,逐漸將黃河神韻和水的精神融入到自身的精神世界和種群品格中,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形成了燦爛輝煌的黃河文化。
黃河文化固化了安土重遷、敬天法祖、家國同構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范式,形成了儒道互補的中華文脈,生成了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涵養了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滋養了豐富獨特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等方面的中華人文精神。黃河流域還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感人至深的民間故事。上古時期,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帝舜時期,大禹三過家門不入,疏順導滯,平息水患;窈窕淑女,從《詩經》里走出來,在河之洲,采摘荇菜;龍門峽谷,小鯉魚不畏險阻,縱身一躍,飛渡三跌;魯班修河橋,李靖探河源......這些民間故事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承載了歷史文化、風俗習慣、道德準則、民族性格和人民的美好愿望。黃河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歷史之脈,歷經歷史變遷,始終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中。奔流不息的黃河水、綿延千里的黃土地、遍布全球的黃種人都是黃河文化能在歷史長河中永續不絕的最好詮釋。
黃河文化的教育價值
自然環境對人的品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古人云:“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蔽鲿x博物學家張華在《博物志》中寫道:“中央四析,風雨交,山谷峻,其人端正。”意思是,中原地區地形復雜多變,風雨交織,氣候多變,四周山川險峻,而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品行端正,行為舉止莊重??梢?,黃河本身對流域內居民的品格形成有著滋養作用。
黃河文化是一部好的教科書。東漢許慎編纂的《說文解字》中,分別解釋了“文”和“化”:“文”,錯畫也,象交文,意思是文的字形象交錯的圖畫,表示各種紋理、花紋;“化”,敷施也,從匕從人,意思是化字的構成是“匕”和“人”,“匕”象征分散和轉變,“人”代表人類。根據許慎對“文”和“化”的定義和解釋,“文”指的是一種交錯的花紋或圖案,后來引申為人類社會中的各種符號系統,包括文字、圖畫、藝術、制度等更廣泛的意義,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文明和智慧;化的本義是“變化、轉變”,指的是人類通過各種方式使事物產生變化或發展,后來引申為教化、變化等更廣泛的概念。從《說文解字》的角度來看,文化可以被理解為人類通過各種符號系統展示出來的文明成果,并通過不斷的變化,使這些文明成果得以傳承賡續和不斷發展。黃河文化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一直承擔著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育使命。在口口相傳、代代賡續的傳承中,黃河文化展現了民族風貌,積淀了民族記憶,增強了民族認同,凝聚了民族向心力。
黃河文化的育人內涵
黃河文化蘊含自立自強、創新進取的民族品格
黃河文化在演變和形成過程中,顯示出先民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品格。古往今來,黃河流域歷代政治紛爭不斷,水旱天災不絕。從軒轅帝大戰蚩尤勝利后在黃河岸邊掃地為壇,祭祀后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首次完成了中國大一統格局,再到晉察冀成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重要的革命根據地,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黃河流域在歷史變遷的每一個節點上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從未缺席。一部黃河史就是中華民族的輝煌史、苦難史、奮斗史。黃河流域的人民在艱苦勞動中,在與自然災害和兵燹人禍的斗爭中,形成了自立自強、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展示了中華民族在面對自然災害、社會動蕩和歷史變遷時的頑強毅力??梢哉f,黃河九曲連環、一路奔涌向前的氣魄涵養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在黃河兩岸艱苦的自然環境中,中華兒女頑強生存和發展的歷史史料就是感人至深的珍貴教材,激勵當代青年在面對各種挑戰和挫折時,堅定理想信念,勇敢開創新局,砥礪前行。
黃河流域也是古代科技創新的重要發源地。中華兒女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不斷創新和改進,孕育了永載史冊的輝煌成就。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地區地形復雜,土壤貧瘠,但當地人民通過開墾梯田、修建水利工程等方式,將荒蕪的土地變成了良田。通過學習這些科技成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索欲望,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優秀品質。
黃河文化蘊含團結協作、萬眾一心的集體精神
滔滔黃河見證著中國人民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結合作的優良傳統。黃河河道形態復雜,河勢游蕩多變,水患易發,黃河安瀾、國泰民安是歷朝歷代的治水重任和民心所盼。在治理黃河的故事中,大禹治水的傳說流傳最廣,世代傳頌。為了治理黃河水患,大禹帶領民眾堅持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的成功,依靠的是為民造福的奉獻精神、艱苦卓絕的奮斗信念、因勢利導的科學方法和齊心協力的民眾力量。1958年,黃河遭遇大洪水,當地人民和解放軍齊心協力,堅守堤壩,轉移群眾。歷次抗擊洪水斗爭的最終勝利,依靠的都是眾志成城的民眾力量和永不潰塌的意志大堤,展示了中國人民團結協作的精神和頑強拼搏的氣概。
據《宋史·河渠志》記載,“凡用丁夫數百或千人,雜唱齊挽,積置于卑薄之處,謂之埽岸”,這種“雜唱”就是號子。黃河號子產生于勞動又服務于勞動,具有協調勞動動作、統一勞動節奏、調節勞動情緒的實際作用,是集體主義的藝術展示,具有顯著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功能??谷諔馉帟r期誕生的《黃河大合唱》的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就采用了勞動號子的形式。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一首《黃河大合唱》猶如號角,抒發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唱出了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F在“黃河號子”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以保護和傳承。
以《史記》為代表的典籍很多都記載了古人治理黃河的魄力。古往今來的先賢和百姓都明白讓滾滾黃流造福蒼生,需要強大的資源整合和團結協作。因此,中國人骨子里的集體主義是伴隨為了生存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與生俱來的。通過學習了解這些黃河文化故事和歷史經驗,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團結精神,提升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黃河文化蘊含兼容并蓄、匯聚百川的博大胸襟
黃河流域橫跨中國東西,流經9個?。▍^)。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古代多個民族遷徙、交流與融合的中心區域,為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碰撞與融合提供了天然條件。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等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共同塑造了黃河文化的多元特質,形成了黃河文化的強大包容性,推動了黃河文化的多元發展。例如,漢族與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在黃河流域的長期共處中,逐漸形成了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文化生態。黃河流域的民間舞蹈、戲曲、音樂等藝術形式往往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和審美風格。考古發現,黃河流域分布著眾多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文化遺址。例如,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文化、陜西西安的半坡文化、山東濟南的龍山文化等遺址中,陶器、玉器、骨器等遺物往往具有多元文化的風格特點,它們留下了不同民族在黃河流域共同創造歷史、推動中國農耕文明與不同文明共同發展的軌跡。
黃河文化在與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兼收并蓄,取長補短,最終形成了以黃河文化為核心、多元文化融為一體的文化體系——中華文明。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不斷發展的重要原因。這種尊重異質文化、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對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世界文化多元碰撞的今天,學習黃河文化涵納百川的包容,了解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歷程,對培養青年學子的全球視野、形成文明互鑒的多元文化觀具有重要意義。
黃河文化蘊含尊重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理念
黃河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黃河流域的居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只有尊重和保護自然,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大河村遺址博物館中,眾多造型精美、花紋獨特的陶器體現了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時代風貌。除了一些相對完整的陶器,大河村遺址還多次出土了繪有天象圖案的彩陶片,圖案多為太陽紋、月亮紋、日暈紋、星座紋、彗星紋等,被認為是目前中國已知最豐富的天文學實物資料。這些展品不僅展示了古代人類的生產生活狀況,更揭示了他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復雜多變,現代社會對黃河的保護和治理引起廣泛關注。例如,“黃河國際論壇”,旨在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溝通,交流河流治理經驗,共同研究解決黃河問題及世界流域管理所面臨的共性問題,實現人水和諧。學習黃河治理中的水土保持、植樹造林、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等案例,可以幫助學生借鑒傳統農業中的生態智慧,樹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培養對自然的敬畏和生態責任感,激發其從事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研究的興趣。
黃河文化帶有河流的原始色彩,具有上善若水的品格魅力,雖然歷經滄桑,卻煥發出愈發強大的生命活力。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黃河文化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標識、文化自信的源泉,利用黃河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是重要的文化教育的方向。
本文選自:河南農業大學教改項目(編號:2022XJGLX044);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SJGLX346);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研究生教育類)(編號:2023SJGLX196Y);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編號:2024-ZDJH-692)。
(作者單位 河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