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建設,鄭州具有獨特的區位和綜合交通優勢、歷史文化優勢、資源稟賦優勢、政策疊加優勢等較好的現實基礎和有利條件,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因此,要通過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構建綠色產業政策體系、務實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多層次人才隊伍體系、強化體制機制保障作用等路徑,扎實推進鄭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以下簡稱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
鄭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核心示范區建設實踐
鄭州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具有以下幾方面優勢:
獨特的區位和綜合交通優勢
鄭州是國家重要的交通運輸集合地,目前已經形成高速公路、鐵路和國際航空為架構的綜合性的交通運輸體系,正在形成以航空、鐵路、公路“三網融合”,海港、空港、鐵路港、公路港“四港聯動”,“公鐵、海鐵、空鐵”多式聯運為核心的輻射全國、連接世界的國際綜合樞紐。同時,鄭州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和歐亞大通道重要的交通樞紐,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優勢為鄭州建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創造了良好條件。
歷史文化優勢
鄭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建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中具有無可比擬的歷史文化優勢。黃河流域作為孕育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其中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的主要孕育地。鄭州的文物數量和規模居全國城市前列。鄭州正在打造以“天地之中、華夏之源、功夫鄭州”為品牌的黃河文化旅游勝地,形成以商城遺址、滎陽古城和黃帝故里等為文物遺址保護群的世界級黃河文化尋根地。
資源稟賦優勢
鄭州自然條件好,生態資源豐富,“山、河、溝、嶺、原”等地貌優勢明顯。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發展功能多樣、特色鮮明的現代都市農業,實現區域綠色發展,奠定了生態基礎。此外,鄭州的勞動力資源豐富,而且以青壯年為主,仍處于人口紅利期。近年來,鄭州的人口數量持續增長,鄭州的常住人口逾千萬,年齡結構呈現年輕化。
政策疊加優勢
鄭州是國家級別政策戰略疊加較多的省會城市。這些戰略既有引領性國家戰略,也有具有專題性的國家戰略,同時鄭州還具有整體性國家戰略,包括中原經濟區、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此外,一些重大的國家區域戰略,如“一帶一路”、中部崛起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等也給鄭州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為鄭州建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提供動能。
鄭州全面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
發展核心示范區建設現實約束
資源環境約束較大
鄭州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占有量少,耕地后備資源不足。鄭州的水環境問題突出,屬于嚴重缺水地區,水資源缺乏,水資源的利用率較低。
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大
鄭州與其他國家中心城市相比,經濟增速雖然較快,但總量仍然較小,與上海、北京、廣州和重慶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鄭州的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業、物流業和基礎設施類等行業領域,產能過剩問題依然明顯,企業經營效益不容樂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任務艱巨。總的來說,鄭州工業產業的發展層次總體處于較低地位,其中,工業產業在行業領先的產品還較少,尚未形成有規模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科技創新基礎薄弱
鄭州與其他國家中心城市相比,科技基礎薄弱,創新人才相對匱乏,創新能力不足。從創新要素和創新成果來看,鄭州的專利申請量、研發機構和研發人員等指標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資源匱乏,國家及部屬重點院校和高層次科研機構較少。從產業結構來看,傳統產業占比高,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偏低,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長期需要靠外部引進。
開放程度不夠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鄭州的對內、對外開放程度相對較低。由于內陸地區的地理位置以及產業結構等多重因素影響,鄭州在經濟外向度方面一直處于不高的位置。近年來,鄭州的進出口貿易有了長足發展,在中西部地區范圍內位置較為領先,但與沿海發達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從產業結構來看,鄭州外貿發展主要以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仍處于價值鏈的低端。
鄭州全面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
發展核心示范區建設的路徑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
要加強沿黃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在生態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鄭州要著重加強生態環境功能的建設。在土地資源開發方面,要嚴格把控濕地、自然留存地和林業用地的開發利用。在生態環境資源修復產業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在沿黃城市區域增加植被的覆蓋面積,減少地表土裸露。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牢牢守住“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水資源利用效率紅線”以及“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等“三條紅線”。加強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建設,大力提高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加強城市黑臭水體和水功能區污染治理,提高中水利用,將中水用于生態用水或農業用水。加強大氣污染治理。作為新興工業城市,鄭州工業廢氣排放較高,應借鑒其他城市經驗,加強大氣環境治理。這對于提升鄭州的國際國內知名度、建設和諧宜居城市、發展旅游業、吸引高端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綠色產業政策體系
調動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鼓勵地方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性環境保護項目。引導樹立環保意識,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環境保護貫穿于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等各個環節,涉及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建筑等各個領域。促進資源再利用產業規模化發展。大力推動綠色環保和可再生資源循環的綠色服務業發展。強化高耗水行業節水管理,重點企業定期開展節水診斷,進行水平衡測試,編制用水評估報告,建立完善的供水計量體系和用水在線監測系統。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綠色節水技術裝備。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廢水處理后回收利用等手段,強化過程循環和末端回用,推動工業節水減污協同治理。在工業用水中加大節水力度,推廣綠色供應鏈管理。大力支持節約用水骨干企業實行綠色全供應管理,從而將整個產業帶上綠色化經營道路。逐步擴大綠色產業規模化經營,鼓勵一些綠色、節能產業發展,培育綠色、環保制造業新動能。在發展綠色新動能的基礎上,以能源可持續和綠色技術創新為核心,逐步將綠色金融相關配套設施進行完善。在靈活運用一系列綠色金融輔助配套政策的同時,也要廣泛實施綠色金融投資渠道。重視公眾主體驅動綠色金融發展、實現綠色轉型的潛力。積極研發與探索針對個人、家庭的綠色金融產品,并推廣到社會更多領域和行業,進而發揮更大優勢和作用。
務實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
統籌產業發展布局,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一是差異化發展。按照“一區一主業”的原則,依據區域功能定位和主導產業特點,統籌縣域制造業發展布局。以航空港區、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區為主,建設鄭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重點發展智能終端、高端裝備、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傳感器等產業。以6縣(市)和上街區為主,建設新型工業化主導區,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加快新興產業培育。以市內5區和鄭東新區為主,建設服務型制造示范區,加快實施“二三產聯動”發展戰略,重點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型服務業。二是加快產業集群化。將精深加工鋁制品、現代汽車制造裝備和食品加工業實現產業集群化。加快推動智能化、高端倉儲裝備等新興產業實現集群化。加快規劃建設中國(鄭州)智能傳感谷。三是提升園區能級效應。提升產業集聚區、新興工業化示范基地、專業工業園區、百億級都市工業大廈建設水平,加快培育和發展與集群配套的專業性市場,提高產業集聚區能級效應,打通“區塊”間的“原料供應—企業生產—市場銷售”鏈條和“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鏈接,加快產業由“集聚”向“集群”轉變。推行示范園智能化建設,積極選擇一些基礎條件和智能化較高的產業實現集聚化管理。全力支持科學技術研發、互聯全面運行管理和產業生產鏈條相扣的智能園區。
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鄭州應抓住黃河文化資源稟賦的天然資源優勢,將科技創新作為發展新動力,加快培育“文化+”模式,實現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促進文化產業和生態環境保護融合發展。在生態城市建設中,要與文化產業相關要素融合發展。黃河鄭州段擁有豐厚的歷史文物資源和自然資源,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要與黃河自然資源相結合。黃河沿線生態資源開發,不僅要開發景點和公園,還要講好“黃河故事”,黃河景區要成為有故事、有歷史的景點。
加快建設多層次人才隊伍體系
河南人口資源豐富,是勞動資源大省,豐厚的人口資源為河南產業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優勢。但鄭州還存在高素質人才和領軍型人才短缺的結構性問題。當前,鄭州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與鄭州人力資源結構還存在著不適應的問題。要提升職業能力培訓和職業教育水平,鄭州高校和高層次科研院所進行合作,加快培育高水平、高層次科學技術人才;強化工程師與高技能工人的培養;鼓勵高校、高職院校調整培養培訓體制,大力推進學歷和技能教育的同步雙元制教學,推進優秀的企業高級技術人員、高級管理人員充實到師資隊伍,加強制造工藝工程學科建設。
強化體制機制保障作用
鄭州要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雙輪驅動”,必須從整體上加強科學規劃,統籌布局,強化市區聯動開發協調機制,完善營商環境,依托中心城市,促進優勢資源要素進一步集聚,構建高質量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加快政策規劃體系建設,在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中,要充分重視規劃的指引作用。
鄭州要針對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重大任務、發展項目、具體要求和措施保障進行規劃。其中,在重大專項規劃中要重點突出對文旅發展、污染治理、水資源管理和產業規劃等方面的研究。加強鄭州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方向性任務分解,發揮鄭州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在鄭州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統籌規劃文化、生態和產業等各行業,統籌處理好黃河與城市發展的關系,打造沿黃城市發展亮點工程。鄭州要從堅持科學謀劃、系統發展和全局化發展的角度發揮體制機制的保障作用;加強組織協調,健全工作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在省級層面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制,在市級層面要嚴格按照規劃部署逐步落實;落實領導分包重大項目等制度,強化督導考核,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各項任務規范實施。在鄭州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水資源生態環境整治方面要注重協同配合;注重區域協同配合作用,以點帶面推動重點建設項目;積極推進鄭開科創走廊建設,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百里創新長廊”和“百里運河文化帶”,同步推動開港產業帶、許港產業帶、沿黃河南岸生態文化帶等建設。
本文選自:“全面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建設的鄭州實踐”(編號:SDXJCZX2024B14)中共鄭州市黨校系統2024年度決策咨詢課題成果。
(作者單位 中共鄭州市委黨校中華文化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