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孕育了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文明。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2024年9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蘭州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如何高效推進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成為治黃工作者的新時代命題。
全面推進黃河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5年前,也是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發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黃河寧,天下平。從古至今,治理黃河歷來是安國興邦的大事,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治黃事業取得了歲歲安瀾。然而,黃河流域仍存在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可以說,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持續加強黃河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將黃河打造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黃河以全國2%的水資源承擔著流域人民群眾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重要任務,是我國華北地區的生命線。為此,要全方位貫徹落實“四水四定”,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堅決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水資源配置效率,通過節約用水擴大發展空間、提升發展能力;黃河流域生態系統脆弱,一旦破壞,恢復難度極大。要以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為主要目標,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格局,因地制宜對重要生態系統采取保護修復措施,強化生態保護監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面對黃河生態文明建設的艱巨任務,濱州黃河河務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牢牢抓住重大國家戰略時代機遇,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共同抓好水利工程、涵閘工程、生態工程、文化工程等工程體系建設,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濱州黃河生態文明發展現狀
當前的優勢和潛能
政治基礎好。濱州既位于老渤海區核心區域,也是山東人民治黃的發祥地。長期以來,為防洪抗洪等作出了一定貢獻,形成了“不屈不撓、艱苦奮斗、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老渤海精神、山東人民治黃發祥地精神和打漁張精神,廣大干部群眾具備保障推進重大國家戰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素質。
自然條件好。濱州市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水土資源比較充裕,10年林水會戰成效顯著,干線道路、大型河流干渠等綠色通道實現綠化全覆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良好的自然條件。
區域經濟基礎較好。2023年度,濱州市經濟表現穩健,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118.85億元人民幣,以不變價格計算,與上年同比增長5.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03.22億元,同比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1300.45億元,同比增長1.8%;第三產業增加值1515.18億元,同比增長7.8%。
存在的問題和短板
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黃河水資源供給能力不平衡,濱州屬于嚴重缺水地區和黃河水資源超載區,黃河水是當地最重要的客水資源。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0.21億立方米,可用水資源量僅7.78億立方米,當地人均水資源量265立方米,低于山東省平均水平,不足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八分之一。
全面推進黃河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
以水利工程建設為基礎,全方位提升防洪安全保障能力
作為黃河保護治理的基層單位,濱州黃河河務局要全面加強水利工程管理建設工作,鞏固提升3家局屬單位全部工程、打漁張閘工程部級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水平;高質量抓好“十四五”防洪工程尾工建設,抓好施工監管,重點強化工程質量控制、進度控制和安全管理,著力打造放心工程、優質工程,確保本輪黃河防洪工程建設主體工程按期全面完工;推動防汛行政首長培訓常態化。推進“三個全覆蓋”功能優化,建設“九位一體”黃河氣象監測體系。探索建立重點控導工程水尺水位視頻監控讀數系統。立足防指、黃河防辦兩個平臺建立防汛專家共同培養新機制。健全完善河地應急物資儲備和調撥管理工作體系,推動濱州黃河洪澇災害防控水平持續提升。
以涵閘工程建設為基礎,強化水資源科學高效利用
高質量完成第二批引黃涵閘工程建設。健全完善水資源總量、強度“雙控”監管長效機制,及時做好水量預警提醒服務。加強引黃涵閘在線監測監控能力和統一指揮調度能力建設,全環節持續提升調度精準性;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黃河水量調度條例》的要求,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堅持從嚴從細、精打細算管好、用好水資源,統籌指標計劃和用水需求,實施水資源精準調度、綜合調度。深化落實《濱州市引黃調水管理辦法》,協調水務、環保多部門共同加強水資源監管,全面提高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理順供水體制改革后的新機制,強化取水許可管理。嚴格執行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完善取水口引水申請制度,明確取水用戶、用途和水量,堅決遏制用水浪費;協同抓好節水宣傳工作,讓有限的黃河水資源成為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公約數,更好地造福于民。
以生態工程建設為基礎,深化河秀城美的生態內涵
濱州黃河河務局協助沿黃政府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進黃河生態廊道建設,提升改造綠化面積5570余畝、總投資1.33億元,提升生態功能的同時滿足周邊群眾日常休閑需求,極大地提升了黃河兩岸景觀品質和人文內涵;繼續協助其實施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工程,串連黃河河道、灘區、大堤防護林等,建設集水道、綠道、交通通道于一體,“堤內綠網、堤外綠廊、城市綠芯”的復合型生態廊道;全方位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落實公檢法司紀多元監管的生態保護機制,高效運行5處黃河巡回法庭、生態環境檢察工作室、生態修復基地,落實聯席會議、聯合巡查、聯合培訓等工作方式,持續提升“河長”統籌、公檢法司多元監管機制的運行實效,嚴厲打擊亂搭亂建、亂捕濫獵、開礦挖沙、污染水源等違法行為;黃河一線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設,強化司法基地建設運用;協助“河長辦”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持續開展河道岸線利用整治行動,提升河美水秀、城河一體的生態文明內涵。
以文化工程建設為基礎,全力建設濱州黃河文化融合發展廊道
近年來,濱州黃河河務局高質量規劃建設以鄒平梯子壩、惠民白龍灣等為核心的10處黃河文化建設示范點,鄒平梯子壩治黃文化園入選水利部第三屆水工程與水文化有機融合案例。編制完成《在海之濱——濱州黃河故事》等3本文化叢書,構建“紅色渤海、河潤惠民”等“四位一體”治黃文化品牌矩陣。協助舉辦馬拉松全國邀請賽等文體活動10余次,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積極融入濱州市黃河文旅發展規劃,持續推進水工程與水文化有機融合,努力爭創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山東省黃河國家風景道典型段和水利部水工程與水文化融合典型案例,做好黃河文化同孫子文化、齊文化、渤海老區紅色文化融合文章,打響濱州黃河文化品牌,確保黃河文化時代價值得到充分綻放和有力弘揚。
(作者單位" 濱州黃河河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