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黃河文化產業數字化賦能綠色發展的路徑是對“雙碳”戰略的積極響應,更是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應重點關注數字化技術如何促進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激發文化產業的創新活力,以及通過文化產業的綠色發展引領區域經濟的低碳轉型。
當前黃河文化產業數字化與
綠色發展的問題與現狀
數字化轉型不足
魯西地區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承載地之一,其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推動黃河流域的文化繁榮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數字化轉型的不足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2023年的統計數據,僅有30%的企業實施了全面的數字化策略,而在這些企業中僅有不到一半的企業能夠有效利用數字技術來提升其產品和服務質量。
綠色發展意識薄弱
調研發現,綠色發展意識在重點文化遺產保護區及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和濃郁民俗風情的園區顯得尤為薄弱。菏澤作為黃河文化長廊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其牡丹文化旅游節已成功轉型為集文化、旅游、經濟于一體的綜合性盛會,年經濟貢獻高達108億元,然而這一輝煌成就背后卻隱藏著綠色轉型的迫切需求。其綠色能源的應用比例相對較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依然嚴重,這給當地的環境帶來不小的壓力。
跨界融合與協同創新不足
盡管魯西地區不乏具有潛力的文化項目,如古鎮的文旅融合項目,通過數字化手段重現古鎮歷史風貌,吸引游客體驗傳統文化。然而在跨界融合方面,該項目未能充分整合周邊農業、手工藝等資源,導致文化體驗單一,游客參與度不高。此外,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雖集聚眾多文化企業和創意人才,但缺乏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和資源共享平臺,導致創新成果轉化率低下,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不強。
黃河文化產業數字化賦能
綠色發展的內在機理研究
數字技術促進資源高效利用
數字技術對于促進資源高效利用的作用不容忽視,針對黃河上游地區豐富的水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資源,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的精準應用能夠有效優化能源分配與調度。因此,探索并實踐“能源+互聯網”的創新模式,構建起清潔能源交易數據平臺,實現能源的高效配置與綠色利用十分關鍵。同時,如山東等地憑借國家級數據超算中心、5G通信網絡、大數據中心及云計算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為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些先進的信息技術不僅提升了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還加速了制造業、服務業等行業的智能化改造,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共同助力黃河文化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數字化創新助力文化保護與傳承
山東省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承載地,通過實施《山東省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清單》推動全省16市同步制定數字文化支持政策,構建了一個高效協同的“1+16”政策體系,為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在這一框架下,山東文化算力網絡與文化數據庫的加快建設,為海量文化數據的收集、整理與分析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促進文化大數據服務平臺的搭建,使得文化資源的共享與利用更加便捷高效。
數字化驅動創新與產業升級
針對黃河流域產業發展現狀,需從內外因雙重維度出發,優化產業結構布局。美國學者E.S.Lee提出的“推拉理論”在此提供了寶貴的分析框架:推動力量源自產業內部,特別是前沿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它們正逐步將數據轉化為新的生產要素,滲透到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為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力;而拉動力量則源自產業外部,包括人才結構的多樣化培養、政府對新基建的大力投入等,這些外部因素提升了產業鏈的整體價值,也為產業轉型提供了堅實的外部保障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黃河文化產業數字化賦能
綠色發展的路徑研究
踐行數字化戰略,建立綠色治理導向機制
2011年至2020年間,黃河流域的數字經濟展現出顯著的成長態勢,其發展水平實現了從初期的基礎薄弱到后續階段的穩步提升。從宏觀視角審視,黃河流域的數字經濟發展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性差異,具體表現為:東部區域相對發達,而西部地區則稍顯滯后,形成了東高西低的梯度分布特征。進一步聚焦各省(區)內部,可以觀察到一種以省會城市為中心向外輻射的圈層結構,其中,濟南、太原、呼和浩特、鄭州、西安等城市作為各自省份的數字經濟高地,不僅自身發展迅猛,還帶動了周邊地區的數字經濟活力,形成了多個數字經濟指數的高值集聚區。
面對黃河治理的復雜局面,數字技術的引入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解決方案。數字技術的精準分析與預測能力發揮著關鍵作用,助力政策制定者更加科學地規劃發展路徑,確保沿黃各區域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沿黃區域在治理目標一致性與治理手段差異化上形成共識,數字技術為此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結合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加速打造黃河協同治理數據帶,實現信息共享與資源整合。這一數據帶將覆蓋流域內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為政策制定、監管執行、公眾參與等提供全方位的數據支持。在此基礎上,各區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治理工具,創新治理模式,形成各具特色又相互協調的治理體系。
培養數字化素養,倡導綠色消費理念
黃河流域高校資源豐富,人才濟濟,他們在探索新技術、新領域方面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創造力。因此,利用網絡知識平臺開設數字技術相關課程,能夠有效普及數字化基礎知識,為新時代人才奠定堅實的數字素養基礎。這些課程應涵蓋從基礎理論到實踐應用的全方位內容,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數字技術的核心技能,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靈活運用。與此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綠色消費逐漸成為一種新風尚。在黃河文化產業數字化進程中需積極倡導綠色消費理念,引導公眾形成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積極推廣綠色文化產品、鼓勵使用環保材料、減少能源消耗等。
開展數字化互動,開拓綠色空間布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區塊鏈、云計算等前沿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文化產業的面貌,而黃河文化產業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重要載體,其數字化進程顯得尤為重要。具體而言,黃河流域9省(區)豐富的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場館設施,在數字化浪潮中煥發出新的生機。通過虛擬技術創新,這些傳統場館的運行模式得到了根本性變革。AI、VR等先進技術的應用使得博物館藏品、紀念館故事、圖書館藏書等文化資源得以以全新的形式呈現給公眾,實現文化體驗的互動化、沉浸化,開拓綠色空間布局。
綜上所述,“雙碳”戰略背景下,通過踐行數字化戰略、培養數字化素養、開展數字化互動等策略,能促進文化產業內部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整個社會經濟體系的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選自:“‘雙碳’戰略下黃河文化產業數字化賦能綠色發展的路徑研究”(編號:24BFS149) 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人文社會科學課題研究成果;“基于沙因‘層次文化模型’構建的高職院校法治文化建設路徑研究”(編號:2023YB110)山東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依法治校背景下法治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組織文化建設路徑研究”(編號:24-ZFZX-016)2024年度濱州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
(作者單位 1.菏澤職業學院;2.濱州職業學院;3.山東晉控明水化工集團有限公司;4.濱州雙峰石墨密封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