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提出,旨在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并加快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也為檔案資源整合與服務轉型、檔案文化教育能力提升、信息化與檔案事業各項工作深度融合、檔案管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等多項目標任務提供了基本指導和遵循。本文著眼于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提出,剖析水利檔案的內涵、特點,及與水利文化的關系,揭示水利檔案的文化作用,從多個方面剖析數智化背景下水利檔案文化建設路徑,以期為推動新時代水利檔案文化建設,助力文化強國起到向導作用。
當今世界,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虛擬現實、元宇宙等新信息技術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社會各個領域都在充分利用新信息技術進行重塑和再造,檔案行業也同樣翻開了歷史變革的新篇章。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提出檔案資源覆蓋面更加廣泛、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結構更加優化;檔案開放力度明顯加大、共享程度顯著提高、利用手段更加便捷,檔案資政服務、公共服務、文化教育能力明顯提升;檔案信息化建設進一步融入數字中國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檔案工作中的應用更為廣泛,信息化與檔案事業各項工作深度融合,檔案管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檔案工作基本實現數字轉型等多項目標任務。檔案作為豐富歷史文化信息的權威記錄和查考憑證,需要在數智時代為實現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提供堅實支撐。
從紙質檔案逐步轉向檔案的電子化,是走出檔案發展信息化的第一步,未來,利用數字技術、智能手段推動檔案資源創造性轉化、檔案文化創新性發展是大勢所趨,水利檔案作為國家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順勢而為、乘勢而上。
水利檔案的內涵、特點
及與水利文化的聯系
內涵
依據《水利檔案工作規定》,水利檔案是指水利系統各單位在從事水利工作及相關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對國家、社會和本單位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是國家檔案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包含狹義的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各種文件材料及專業性數據信息等工程建設信息資源集合,能夠詳盡地反映水利工程真實情況,為后續水利工程建設提供可靠依據,確保水利工程持續健康發展,也包含廣義的水利管理工作跨時代全過程記錄,水利事業沿革發展,水利檔案信息資源再研究、再利用。同時,水利部門、水利機構、水利人在水利活動中形成的獨特文化,也都蘊藏在了水利檔案的真實記錄中。
特點
內容綜合性突出。水利工程與工業、農業、交通、市政、生態等領域緊密相連,水利檔案除了具有顯著的水利專業性外,還涵蓋了水文、氣象、地質、建筑、機械、電力等專業信息資料,具有綜合性、跨領域、多維度等特點。
地域性和時間性顯著。我國水資源分布差異極大,不同地區的水資源管理開發利用有其規律特點,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水利檔案。同時,由于我國現實環境變化的復雜性以及水利資源特有的變化幅度,水利檔案所記錄的信息都有著極為精細的時間特征。因此,水利檔案所記錄的信息都是在一個時間段內,對于特有水利地區和環境的信息記載,并且會隨著時間推移和水利環境變化而產生巨大變化。
與水利文化的聯系
水利文化是水利單位在長期的工作、科研、生產以及管理活動中形成的,涵蓋了水利歷史、水利傳統、水利行業價值觀念、水利事業發展理念等方方面面,以一種意識形態和精神共振沉淀在水利檔案中,水利檔案既是水利文化的記憶載體,又是水利文化的組成部分,為水利文化發展傳承提供了不竭動力,與水利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有機聯系。
水利檔案的文化作用
我國擁有悠久的治水歷史,豐富的治水實踐形成、積累了大量珍貴的水利檔案資源,積淀了內涵豐富的水利文化,結合水利檔案的內涵、特點及與水利文化的關系,可以總結出水利檔案的3點作用。
水利檔案是儲存水利文化的記憶器
水利檔案是人類社會檔案的有機構成,始終伴隨著人類水活動的歷史足跡,忠實記錄并客觀反映了人類對水資源的認識、利用、治理和開發的歷史過程,以及與其他領域的交叉鑒證,是人們在治水實踐中形成的第一手材料,見證了中華大地上滄海桑田、高岸深谷的巨變,見證了中華民族從人定勝天到人水和諧的實踐探索,凝聚了寶貴的治水經驗和不屈的精神財富。
水利檔案是延續水利文化的交接棒
我國水利事業源遠流長,自上古大禹治水的故事被廣為傳頌,歷朝歷代也都不乏水利著述,如《水經》《水經注》《河防通議》《吳中水利書》《至正河防記》《河防一覽》《三吳水利錄》《治水筌蹄》《治河方略》《水經注疏》等,不同時代、地區,不一而足,歷經千年而不衰,這些著述作為歷史水利檔案與現代治水新征程形成的水利檔案不斷接續、傳承、發展,為研究水歷史、了解水工程、繼承水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源,為人類治水傳下了一棒又一棒,使水利文化綿延不絕,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
水利檔案是展示水利文化的宣傳板
檔案工作存史資政育人,是一項利國利民、惠及千秋萬代的崇高事業。水利檔案工作者應遵循這個目標,將水利檔案在水利文化建設中教育價值充分發揮出來。水利檔案部門應當深入研究各種載體的水利檔案,以豐富多樣、切合時代的形式為水利文化建設提供素材,宣傳水利歷史文化遺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定人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
數智化背景下水利檔案
文化建設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部署,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時代賦予了水利檔案工作者新的重要使命——推動水利檔案數智化轉型升級,以數智水利檔案文化建設助推我國實現文化強國。水利檔案資源豐富而珍貴,水利檔案工作重要而繁重。面對數字孿生水利建設尚不能滿足水利高質量發展需求,水利治理管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亟待提高的短板弱項,我們必須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緊迫感做好水利檔案文化工作,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發揮水利檔案文化建設主體活力
面對新時代使命任務,水利系統檔案管理部門應當增強歷史主動,著力推進文化強檔工程,強化水利檔案文化資源數智化建設,創新水利檔案文化數智化服務,從被動提供檔案查閱向主動開展水利特色檔案文化產品研發轉變,積極成為策劃者、組織者,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強化與文化、教育、科技、媒體等交流合作,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為水利檔案文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持,以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通過水利檔案文化揭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與當代社會相協調的深層內核,為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實現貢獻水利檔案智慧。
深度挖掘水利檔案文化信息資源
要深度發掘水利檔案文化信息資源,亟須在新信息技術浪潮中為水利檔案管理提檔升級,核心在于實現水利檔案信息的數字化、智能化管理,加速數字檔案轉化和電子文檔一體化管理探索,提高檔案檢索效率和準確性,以及實現信息跨平臺共享和遠程訪問,充分利用新技術手段加快推進大數據時代數字水利檔案文化資源的內容挖掘、數據關聯、語義開發和開放利用等,實現數字水利檔案資源高精度整合,構建覆蓋范圍廣泛、涉及內容多樣、文化底蘊深厚的館藏數字水利檔案文化資源體系,提升數字檔案資源的文化內涵、文化特色與文化亮點。
創新水利檔案文化呈現模式
優秀水利檔案文化內容的呈現應當兼具思想性與趣味性,既不失專業,又要面向普羅大眾,需要運用生動的敘事手法,創設貼近現實生活的情境,加強受眾代入感和認同感。水利檔案中記載的大國工程、榜樣人物、家國情懷、流風遺跡,都可以成為文化敘事元素。打造水利檔案特色文化IP,與文旅、文博等事業進行合作共創,通過直播、圖文、微電影、短視頻、動漫、舞臺劇、游戲、公益廣告,以及文創產品等各種新形態呈現激發受眾興趣,推動水利檔案文化IP消費賦能商業,再以商業進行反哺,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拓展水利檔案文化傳播途徑
文化只有在充分傳播中才能更好地起到宣傳教育作用,除了傳統的以使用編研利用成果為主的傳播方式,還應不斷拓寬傳播途徑,在創新呈現模式基礎上,采用更為多元立體的方式對水利檔案文化進行宣傳。通過融媒體傳播手段,如促進水利檔案網站、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新興媒體建設與傳統主流媒體相協同,增強檔案文化傳播引領力;在門戶網站、數字展廳以及熱門社交媒體等數字平臺打破時空限制,展示視覺設計精美和互動體驗有趣的數字產品,隨時隨地觀賞、了解水利檔案內容,吸引更多年輕一代;推進與多方合作線下展覽、講座、體驗活動等,通過VR、全息投影、AI等數智技術營造沉浸式場景,生動再現水利檔案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場景,用沉浸式的文化體驗促進傳播與傳承。
提升水利檔案文化服務效能
水利檔案管理部門要把握新時期社會數智化變革轉型機遇,聚焦推動水利檔案文化服務升級創新,促進從檔案公共服務視角積極融入國家文化服務戰略,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作出水利檔案文化服務貢獻。一要推進制度體系完善與創新,為水利檔案文化建設提供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確保在文化服務過程中水利檔案資源的真實、完整、安全以及文化服務的合法、公正、公益與便利;二要強化水利檔案文化建設數智化設施設備、資源整合挖掘、文化產品開發、人力資源建設等經費投入,為文化服務個性化、精準化、智能化提供優質支持;三是培育數智時代下水利檔案工作者技術素養和文化自覺,善用信息化手段,形成一支結構合理、能力多元、具有深度文化意識的專業高素質人才隊伍,實現從資源守護者到文化宣傳者的角色轉變,為水利檔案文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水脈連著文脈,江河潤澤千年。水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利檔案,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也離不開水利檔案,數智時代的來臨,為水利檔案事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提供新的動力,也迎來新的挑戰。要把握好新時代數智化轉型新趨勢,切實滿足人民對水利檔案日益增長的需求,不斷推動新時代水利檔案文化建設,助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水利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水利檔案工作新篇章。
(作者單位" 黃委河湖保護與建設運行安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