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創新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出來。跨區域的創新合作趨勢不斷深化,區域創新合作越來越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而多維鄰近性正是影響區域創新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閱讀多維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影響的高引文獻,嘗試梳理各維度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影響的作用機理,并總結出不同觀點的研究假設。在此基礎上,分析現有研究的不足之處,以便于對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進行適當構想。
關鍵詞:地理鄰近性;認知鄰近性;制度鄰近性;區域創新合作
中圖分類號:F061.5;C93"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12-0005-04
引言
“十四五”規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可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支撐。在此背景下,區域創新合作作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日益受到重視,作為影響區域創新合作關鍵因素之一的多維鄰近性也備受學術界關注。本綜述基于近期國內相關高引文獻,通過梳理各維度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的作用機制和不同觀點的研究假設,總結出多維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影響的共識與分歧點,以及相關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
一、區域創新合作的定義及衡量指標
區域創新合作是指不同區域內的創新主體為了獲取區域外部具有互補性的創新資源而開展的合作活動,從而獲得單獨創新所不能取得的更大創新成果[1]。在研究對象上,國內對區域創新合作的研究多集中在國家和城市群層面,如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等。在研究內容上,多集中在區域創新合作形成的網絡、個體網和整體網特征分析以及對區域創新合作網絡形成或演化的機制剖析等[2]。
近十年國內文獻中常用來衡量區域創新合作的指標,一是通過測算兩個城市的創新主體合著的高水平論文數量來衡量區域創新合作水平[3,4],二是通過測算兩個城市的創新主體聯合申請專利的數量來衡量區域創新合作水平[5,6]。
二、多維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的影響
通過梳理近期國內相關高引文獻發現,關于多維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的研究主要關注地理鄰近性、認知鄰近性、制度鄰近性、組織鄰近性和經濟鄰近性等維度。下面主要總結各維度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影響的不同研究假設以及作用機制。
(一)地理鄰近性
地理鄰近性是多維鄰近性中最早和最多研究的一種鄰近性,用以衡量兩個區域在地理空間上的接近程度。文獻中最常用來衡量地理鄰近性的指標是基于經緯度信息測算兩個區域(城市)之間的空間球面距離[1,7,8]或歐氏距離[9]。地理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的影響主要有如下三個研究假設。
1.地理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存在正向影響。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地理鄰近性能夠降低主體之間的合作成本[10,11]。兩個區域之間的距離越近,相應的交通成本、時間成本、溝通成本以及知識轉移和擴散成本就越低,對兩區域之間創新合作的影響就越顯著。第二,地理鄰近性能夠通過增加區域創新主體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促進隱形知識的傳播和擴散[7,12,13],從而推動更多區域創新合作活動的開展。第三,地理鄰近性能夠提高主體之間的合作效率[3,14]。距離近的區域在語言、文化和制度等方面有較高的相似性,能夠促進區域創新主體之間信任關系的建立,從而提升區域之間的創新合作效率。黨興華(2013)等人使用區域間的公里距離、區域間的最短運行時間以及區域邊界是否相鄰這三種不同的衡量指標,實證發現,地理鄰近性對跨區域技術創新合作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
2.地理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存在負向影響。少部分研究者認為地理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的促進作用正在逐年減少[15],亦或有研究者提出“地理已死”等觀點,更有研究者認為地理鄰近性會抑制區域之間創新合作活動的開展[16]。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打破了空間距離的限制,使得遠距離的創新合作活動成為常態。第二,過近的地理距離會形成“創新路徑鎖定”[17,18],使得區域在創新發展方面可能會面臨嚴重同質化的問題,不利于創新主體獲取互補性的創新資源和知識,長此以往會導致區域之間的創新合作減少。焦美琪(2021)等人通過實證發現,“一帶一路”沿線城市之間的地理鄰近性對城市技術合作具有顯著的負向作用。
3.地理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存在非線性影響。少部分研究通過結合兩類觀點認為,地理鄰近性與區域創新合作之間呈現倒U型關系[5],過近和過遠的地理距離都不利于跨區域創新合作活動的開展,只有適當的地理距離才能最大化區域創新合作績效。徐瑩(2022)等人通過實證發現,長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之間的地理鄰近性的平方項與城市技術創新合作呈現顯著的負相關,即地理鄰近性與城市技術創新合作呈現倒U型關系。
(二)認知鄰近性
認知鄰近性包含一般意義上的技術鄰近性[19]和產業鄰近性,是指區域創新合作主體在知識基礎、技術專業程度、經驗背景和學習能力上所表現出的相似性[20]。文獻中最常用來衡量認知鄰近性的指標是借鑒Jaffe等人提出的結構相似系數公式,使用專利數量、工業產值、論文數量或產業產值等數據來測算兩個區域之間的認知鄰近性[1,21,22]。認知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的影響主要有如下兩個研究假設。
1.認知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存在正向影響。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知識基礎的相似性促進了區域創新合作水平[14,17]。認知鄰近的兩個區域更能夠理解、吸收和轉化對方的知識,在合作過程中更容易開展有效的溝通,從而降低合作成本,提升跨區域創新合作的效率。第二,技術發展水平的相似性促進了區域創新合作水平[5]。認知鄰近的兩個區域在技術結構和技術專業化程度上相似度更高,便于技術人員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從而促進更多跨區域創新合作的展開。周銳波(2021)等人通過借鑒Jaffe結構相似系數公式,使用城市間發明專利數據來測算城市間的技術鄰近性。實證發現,技術鄰近性在大部分年份都顯著為正,即說明技術鄰近性在城市技術合作和網絡演化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2.認知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存在非線性影響。少部分研究者認為,認知鄰近性與區域創新合作之間呈現倒U型關系。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過度認知鄰近的兩個區域會存在知識同質化嚴重的問題,會使得創新主體產生新奇想法的可能性減小,不利于創新主體對異質性和互補性知識的需求和獲取,從而降低跨區域創新合作意愿[11,23]。第二,認知距離過大的兩個區域會存在溝通效率低、合作成本增加等問題,從而不利于區域創新合作活動的開展[2]。所以,過于相似和過于不相似的認知基礎都不利于區域創新合作活動的開展,只有適當的認知距離才能最大化區域創新合作績效。王夢偉(2021)使用論文數量來測算城市間的認知鄰近性,并通過實證發現,技術鄰近性的平方項與知識創新合作呈現顯著的負相關,即認知鄰近性與知識創新合作呈現倒U型關系。
(三)制度鄰近性
制度鄰近性揭示了兩個區域(地區)在制度框架上的相似性[24,25],是指區域創新合作主體之間在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約束上,以及在傳統文化、社會價值和行為習慣等非正式制度約束上的相似程度[6,7]。文獻中常用來衡量制度鄰近性的指標:一是基于兩個城市行政等級不同而創建的虛擬變量。有的文獻是先對不同行政等級的城市賦值,然后再測算兩個城市行政等級值的差值[7,9];有的則是對不同行政等級的城市合作類型直接進行賦值[4,8]。二是基于兩個城市是否屬于同一個省份而創建的虛擬變量[6]。若兩個城市屬于同一個省份則賦值為1,不屬于同一個省份的則賦值為0。制度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的影響主要有如下三個研究假設。
1.對于靜態區域創新合作網絡形成的影響因素分析中發現,制度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存在正向影響。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制度鄰近性促進知識的擴散和吸收[3,13]。若制度鄰近的兩個區域具有相似的經濟、文化和教育背景,則方便創新合作主體之間的學習和交流,實現知識和信息的共享,從而促進更多區域創新合作。第二,制度鄰近性可以降低區域創新合作的不確定性風險[9]。制度鄰近的兩個區域在行為準則、規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規方面相似度較高,會使雙方之間的信任在持續發展中逐漸增強,從而促進更深度、更密切的區域創新合作。第三,制度鄰近的兩個區域市場化程度以及市場化發展水平相似度比較高[2]。各類要素和創新資源可以自由流通,創新成果也可以很快得以應用,從而能夠激發更多區域主體共同創新和合作的行為。第四,制度鄰近性可以降低地方保護主義帶來的合作壁壘[26]。地方保護主義往往會導致貿易壁壘、技術壁壘等的產生,阻礙跨區域技術交流和創新合作。而制度鄰近的兩個區域因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存在一些共同點和相似之處,所以會降低制度鄰近區域的合作壁壘,從而可以促進跨區域主體的創新合作。
2.對于靜態區域創新合作網絡形成的影響因素分析中發現,制度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存在非線性影響。少部分研究者認為,制度鄰近性與區域創新合作呈現出倒U型關系[5],即過高的制度鄰近性會導致創新合作缺乏多樣性和新穎性,從而限制區域創新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3.對于動態區域創新合作網絡演變的影響因素分析中發現,制度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的影響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胡悅(2020)等人通過使用合作城市行政等級差異而創建的虛擬變量來衡量制度鄰近性,并通過實證發現,制度鄰近性在早期負向影響城市間的創新合作,后期隨著京津冀城市群協同創新的發展又開始正向促進城市間的創新合作。而王海花(2021)等人則通過使用兩個城市是否屬于同一個省份而創建的虛擬變量來衡量制度鄰近性,并通過實證發現,制度鄰近性在網絡演化的前期發揮正向促進作用,而隨著長三角城市群協同創新的深入,制度鄰近性不利于創新網絡合作關系的形成。
(四)組織鄰近性
組織鄰近性是指區域合作組織內部和組織間共享安排的程度[23],是指區域合作組織在組織結構、組織文化、組織管理和行為準則等多種組織特性上的相似性[19,26]。文獻中常用來衡量組織鄰近性的指標:一是基于區域(城市)合作組織之間的歸屬關系而創建的虛擬變量[19,26]。若兩個組織存在所有權關系則賦值為1,若兩個組織都隸屬于同一個組織則賦值為0.5,若兩個組織沒有隸屬關系則賦值為0,最后再以求和或取平均值的方法匯總到區域層面。二是基于合作區域(城市)是否屬于同一個省份而創建的虛擬變量[19,27]。若兩個區域(城市)屬于同一個省份則賦值為1,不屬于同一個省份則賦值為0。
有些學者認為,組織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存在正向影響。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歸屬邏輯,即兩個區域創新合作主體歸屬于同一個組織,因雙方遵循共同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慣例,可以降低達成合作的各類成本,進而推動更多區域創新合作活動的開展[26]。第二,相似邏輯,即兩個區域創新合作主體擁有相似的價值觀和表達方式,這有利于雙方更好的溝通和相互理解,促進創新合作主體之間的知識傳播和吸收內化,從而帶動區域整體創新合作活動的開展[23]。張凱煌(2021)等人通過使用合作主體之間是否存在所有權關系而創建的虛擬變量來衡量縱向組織鄰近性,并通過實證發現,縱向組織鄰近性強有力地推進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創新網絡的形成。王海花(2021)等人通過使用合作主體之間是否屬于同一個省份而創建的虛擬變量來衡量組織鄰近性,并通過實證發現,組織鄰近性在長三角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演化過程中始終發揮著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
(五)經濟鄰近性
經濟鄰近性是指區域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相似性[28]。文獻中最常用來衡量經濟鄰近性的指標是將兩個區域地區生產總值之差的絕對值的倒數來表示經濟鄰近性[4,7]。經濟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的影響主要有如下兩個研究假設。
1.經濟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存在正向影響。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經濟鄰近的兩個區域意味著雙方發展階段比較相似,創新合作主體之間面臨的創新需求也會比較相似,從而有利于促進更多區域創新合作活動的開展[18]。第二,經濟鄰近有利于各資源要素的流動和知識的傳播,從而對知識溢出產生積極效應,進而促進更多區域創新合作活動的開展[29]。劉佳(2020)等人通過QAP回歸分析發現,經濟鄰近性有利于增強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整體知識創新合作能力。
2.經濟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存在負向影響。鐘韻(2020)等人通過負二項回歸分析發現,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會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城市之間的創新合作,即經濟鄰近性負向作用于區域創新合作[30]。焦美琪(2021)等人也通過負二項回歸分析發現,“一帶一路”沿線城市之間的合作,往往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與經濟發展水平靠后的城市之間的結合,故而經濟鄰近性與城市技術創新合作也是負相關關系。
三、文獻評述
通過梳理國內相關高引文獻發現,區域創新合作的研究區域多集中于全國層面,或者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城市群層面,衡量指標多使用聯合申請專利或合著論文數據。多維鄰近性是影響區域創新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相關研究成果十分豐富,如學者們對鄰近性概念、衡量指標以及對區域創新合作影響的作用機理等方面都進行了探討。這些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同一維度的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的影響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其原因可能是研究者聚焦的研究對象、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衡量指標不同。二是不同維度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影響的作用機制分析有重合部分,其原因可能是不同維度鄰近性在概念上存在部分相似性,也有可能是既有文獻有學者在用相似的現象表示不同維度鄰近性的作用機制。三是基于兩個城市是否屬于同一個省份而創建的虛擬變量,既常用來衡量制度鄰近性,又常用來衡量組織鄰近性,說明既有文獻有學者使用相同的指標來衡量不同的鄰近性變量。參考文獻:
[1]" "王慶喜,胡志學.多維鄰近下浙江城市創新網絡演化及其機制研究[J].地理科學,2021,41(8):1380-1388.
[2]" "劉承良,管明明,段德忠.中國城際技術轉移網絡的空間格局及影響因素[J].地理學報,2018,73(8):1462-1477.
[3]" "周銳波,邱奕鋒,胡耀宗.中國城市創新網絡演化特征及多維鄰近性機制[J].經濟地理,2021,41(5):1-10.
[4]" "胡悅,馬靜,李雪燕.京津冀城市群創新網絡結構演化及驅動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13):37-44.
[5]" "徐瑩,鄒芳,姜李丹,等.多維鄰近性對技術創新合作績效的影響效應:以長江中游城市群合作網絡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51-61.
[6]" "鮮果,曾剛,曹賢忠.中國城市間創新網絡結構及其鄰近性機理[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5):136-146.
[7]" "李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Ramp;D知識溢出與區域創新能力:基于多維鄰近性的實證研究[J].軟科學,2019,33(11):138-144.
[8]" "劉佳,蔡盼心,王方方.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知識創新合作網絡結構演化及影響因素研究[J].技術經濟,2020,39(5):68-78.
[9]" "孫宇,彭樹遠.長三角城市創新網絡凝聚子群發育機制研究:基于多值ERGM[J].經濟地理,2021,41(9):22-30.
[10]" "黨興華,弓志剛.多維鄰近性對跨區域技術創新合作的影響:基于中國共同專利數據的實證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3,31(10):1590-1600.
[11]" "李穎,馬雙,富寧寧,等.中國沿海地區海洋產業合作創新網絡特征及其鄰近性[J].經濟地理,2021,41(2):129-138.
[12]" "張翼鷗,谷人旭,馬雙.中國城市間技術轉移的空間特征與鄰近性機理[J].地理科學進展,2019,38(3):370-382.
[13]" "黃曉東,馬海濤,苗長虹.基于創新企業的中國城市網絡聯系特征[J].地理學報,2021,76(4):835-852.
[14]" "崔雪麗.多維鄰近性對跨區域基礎研究合作績效的影響[D].天津:天津大學,2022.
[15]" "劉佳,蔡盼心,王方方.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知識創新合作網絡結構演化及影響因素研究[J].技術經濟,2020,39(5):68-78.
[16]" "焦美琪,杜德斌,桂欽昌,等.“一帶一路”視角下城市技術合作網絡演化特征與影響因素研究[J].地理研究,2021,40(4):913-927.
[17]" "王夢偉.淮河生態經濟帶創新網絡演化及影響機理研究[D].蚌埠:安徽財經大學,2021.
[18]" "胡斯琪.環渤海地區城市創新網絡演化及影響因素分析[D].保定:河北大學,2023.
[19]" "張凱煌,千慶蘭.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網絡特征及其多維鄰近性成因[J].地理研究,2021,40(8):2170-2187.
[20]" "劉葉.多維鄰近性視角下區域創新網絡結構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23.
[21]" "戴靚,劉承良,王嵩,等.長三角城市科研合作的鄰近性與自組織性[J].地理研究,2022,41(9):2499-2515.
[22]" "段德忠,杜德斌,諶穎,等.中國城市創新網絡的時空復雜性及生長機制研究[J].地理科學,2018,38(11):1759-1768.
[23]" "阮平南,王文麗,劉曉燕.技術創新網絡多維鄰近性演化研究:基于IBM專利合作網絡數據[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35(8):1-7.
[24]" "丁子軍,王瑞霖,戴靚,等.長三角城市技術創新網絡的時空演化與影響機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3,39(5):573-579.
[25]" "馬雙,曾剛.多尺度視角下中國城市創新網絡格局及鄰近性機理分析[J].人文地理,2020,35(1):95-103.
[26]" "王海花,孫芹,郭建杰,等.長三角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演化動力研究:基于指數隨機圖模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38(14):45-53.
[27]" "關皓明,張雪瑩,孫永勝,等.中國城市電影產業網絡結構及多維鄰近解釋[J].地理科學,2023(10):1-11.
[28]" "段德忠,杜德斌,諶穎,等.中國城市創新網絡的時空復雜性及生長機制研究[J].地理科學,2018,38(11):1759-1768.
[29]" "陳躍剛,張弛,吳艷.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多維鄰近性與知識溢出效應[J].城市發展研究,2018,25(12):34-44.
[30]" "鐘韻,葉藝華,魏也華.基于創新聯系的城市網絡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以粵港澳地區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7):1-9.
[責任編輯" "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