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芍藥甘草湯聯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療慢性濕疹患者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十堰市中醫醫院收治的80例慢性濕疹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38例)。對照組患者采用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芍藥甘草湯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濕疹面積評分、濕疹嚴重程度、睡眠質量、皮膚屏障功能指標水平、炎癥因子水平。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濕疹面積評分、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表皮水分流失量(TEWL)均減少,且觀察組少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角質層汗水量(WCSC)均增加,且觀察組多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干擾素-γ(IFN-γ)、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7(IL-17)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芍藥甘草湯聯合丙酸氟替卡松乳治療可提高慢性濕疹患者皮膚屏障功能,促進皮損恢復,抑制炎癥反應,改善睡眠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芍藥甘草湯;丙酸氟替卡松乳膏;血虛風燥型慢性濕疹
【中圖分類號】R758.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23.0094.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23.029
慢性濕疹是一種易反復發作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其發病復雜,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病變部位的皮膚會出現增厚、粗糙、有苔蘚樣變等表現,臨床數據表明,慢性濕疹發病率約為7.5%[1-2]。西醫治療慢性濕疹首選激素類藥物(如丙酸氟替卡松乳膏等)或抗組胺類藥物,但慢性濕疹病情易反復,且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會抑制中樞系統、損害免疫系統,引起肝腎毒性等不良反應,遠期效果不理想[3]。中醫將慢性濕疹歸為“濕毒瘡”范疇,多為血虛風燥型,是由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主要是臟腑功能失調、稟賦不耐、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外因主要是風邪外襲、濕邪蘊結、熱毒內蘊等,臨床多以清熱利濕、祛風止癢、健脾化濕、養血潤燥為治療原則,恢復臟腑功能、消除病因,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4]。芍藥甘草湯源自《傷寒雜病論》,具有調和肝脾、緩急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療慢性濕疹[5]。基于此,本研究探究芍藥甘草湯聯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療慢性濕疹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十堰市中醫醫院收治的80例慢性濕疹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38例)。對照組患者中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齡21~67歲,平均年齡(38.52±5.68)歲;病程5~46個月,平均病程(23.47±1.11)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20~66歲,平均年齡(38.29±5.47)歲;病程6~47個月,平均病程(23.50±1.2)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十堰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西醫符合慢性濕疹的診斷標準[6],且經臨床檢查確診;⑵中醫符合血虛風燥型濕毒瘡的診斷標準[7];⑶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⑴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或不耐受者;⑵合并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者;⑶合并其他活動性或感染性皮膚病者;⑷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⑸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⑹近2周內進行過皮膚疾病相關治療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武漢諾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346,規格:0.05%)治療,薄涂于濕疹皮損處, 1次/d。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芍藥甘草湯治療:組方為芍藥20 g,炙甘草12 g,苦參10 g,地膚子、防風、蟬蛻各8 g,紫蘇葉5 g。將上述藥材于冷水中浸泡30 min,武火燒開后轉文火煎30 min,取300 mL藥液均分裝3袋,于早、晚餐后30 min溫服1袋;另取1袋倒入盆中,將1 g冰片溶于藥液,加熱至適宜溫度后用紗布蘸取藥液輕敷于患處并固定,每2 d敷1次。
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7 d,期間保持規律生活作息、心情舒暢、飲食清淡,避免用熱水刺激或抓撓患處,防止皮膚糜爛繼發感染。
1.3 觀察指標 ⑴濕疹面積評分、濕疹嚴重程度、睡眠質量。于治療前后,參照中國九分法[8]計算濕疹面積, 0分:無, 1分: gt;0%~lt;10%, 2分:10%~19%,3分: gt;19%~lt;50%, 4分:50%~lt;70%, 5分:70%~lt;90%, 6分:90%~100%,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濕疹面積越大;采用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9]評估兩組患者嚴重程度,滿分1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濕疹越嚴重;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10]評估兩組患者睡眠質量,滿分21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睡眠質量越差。⑵皮膚屏障功能指標水平。于治療前后,采用皮膚水分流失測試儀(德國CK公司,國械注進20182211638,型號: TM 300),檢測兩組患者表皮水分流失量(TEWL)、角質層汗水量(WCSC)。⑶炎癥因子水平。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以3 500 r/min的轉速(離心半徑13.5 cm)離心10 min,取上層清液,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羅氏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232220473,型號: cobas pure c 303]檢測干擾素-γ(IFN-γ)、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7(IL-17)水平。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濕疹面積評分、濕疹嚴重程度、睡眠質量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濕疹面積評分、 EASI評分、 PSQI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皮膚屏障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TEWL均減少,且觀察組少于對照組;兩組患者WCSC均增加,且觀察組多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IFN-γ、 TNF-α、 IL-17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3 討論
慢性濕疹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瘙癢、皮膚苔蘚化、紅斑、丘疹、水皰等,部分患者皮損處會出現滲出液現象,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1]。中醫學認為“濕毒瘡”的致病機制與風邪、濕邪、熱邪、血虐、脾胃積熱等密切相關,應以利濕清熱、健脾除濕、涼血止癢為治療原則[12]。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濕疹面積評分、EASI評分、PSQI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芍藥甘草湯聯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可有效減輕慢性濕疹患者瘙癢程度、促進濕疹恢復。分析原因為,芍藥甘草湯中芍藥可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甘草具有滋陰潤燥、補脾益氣的作用;苦參具有清熱燥濕、止癢的作用;地膚子可清熱利濕、止癢;防風具有除濕止痛的作用;蟬蛻可疏散風熱、透疹;紫蘇葉具有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的功效,諸藥共奏養血祛風、滋陰潤燥的功效[13]。同時,冰片具有收斂止癢、透皮的功效,配合外敷可加快藥物吸收,提高治療效果,進一步減輕皮膚瘙癢等癥狀。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是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能抑制炎癥細胞的聚集和活化,減少炎癥介質的釋放,從而抑制皮膚的炎癥反應,有助于緩解患者紅腫、瘙癢等癥狀,促進皮膚的修復[14]。此外,丙酸氟替卡松乳膏還可抑制過敏反應,降低皮膚對過敏原的敏感性,進一步減輕皮膚的瘙癢和炎癥,為濕疹的恢復創造有利環境。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TEWL均減少,且觀察組少于對照組;兩組患者WCSC均增加,且觀察組多于對照組;兩組患者IFN-γ、TNF-α、IL-17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芍藥甘草湯可增強慢性濕疹患者皮膚屏障功能,抑制炎癥反應。分析原因為,芍藥甘草湯可通過激活細胞內的信號通路[如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蛋白激酶B(Akt)通路等],促進皮膚屏障修復相關蛋白(如絲聚蛋白、兜甲蛋白等)的表達,這些蛋白在角質層的形成和維持中起著關鍵作用,其表達增加可以提高角質層的質量,增強皮膚的保水能力,同時芍藥甘草湯還能促使巨噬細胞向抗炎表型轉化,減少其釋放促炎介質(如TNF-α、IL-1β等),增強其吞噬和清除病原體及組織碎片的能力,從而減輕炎癥反應對皮膚的損傷;苦參和紫蘇葉中含有黃酮類化合物,通過調節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抑制血管內皮細胞表達黏附分子,使炎癥細胞難以黏附于血管內皮并遷移至皮膚組織,從而減少炎癥細胞在皮膚局部的浸潤,減輕炎癥反應;白芍的重要成分白芍總苷有助于促進角質形成細胞的正常分化,使角質層的脂質成分排列更加有序,進一步增強角質層的屏障功能,還可通過平衡機體免疫細胞,調節機體炎癥反應;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是甘草的主要成分,具有保濕作用,可增加角質層中天然保濕因子的含量,改善角質層的水合狀態,角質層水合狀態良好時,其結構更加緊密,能有效減少經表皮水分流失,同時還可抑制細胞炎癥因子的生成,阻斷白細胞大量釋放溶酶入血,抑制組胺釋放,降低毛細血管和微靜脈的管壁通透性,從而產生抗炎作用,進而促進角質細胞的生長修復,加快皮膚屏障的修復[15]。
綜上所述,芍藥甘草湯聯合丙酸氟替卡松乳治療可增強慢性濕疹患者皮膚屏障功能,促進皮損恢復,抑制炎癥反應,改善睡眠質量,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趙暕,禚風麟,李鄰峰.濕疹皮炎患者的全國多中心橫斷面調查[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9, 18(7): 736-741.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環境與職業性皮膚病學組,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皮膚科分會,中國中藥協會皮膚病藥物研究專業委員會.濕疹皮炎類皮膚病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皮膚科雜志, 2023, 56(4): 287-293.
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皮膚醫學分會,等.特應性皮炎治療藥物應用管理專家共識(2024版)[J].中華皮膚科雜志, 2024, 57(2): 97-108.
段斐洋,倪誠.從特稟和(或)濕熱體質與血分濕熱毒瘀論治慢性濕疹[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 42(5): 27-29.
鮑斌,趙詠麟,王輝俊,等.芍藥甘草湯化學成分、藥動學及藥效學研究進展[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2, 36(4): 98-105.
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免疫學組,特應性皮炎協作研究中心.中國特應性皮炎診療指南(2020版)[J].中華皮膚科雜志, 2020, 53(2): 81-88.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環境與職業性皮膚病學組.中西醫結合系統藥物治療濕疹皮炎類皮膚病專家共識(2015版)[J].中華皮膚科雜志, 2015, 48(3): 151-153.
陳秋源,李明亮,伍曉明,等.皮膚損傷面積測量方法的研究概況[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2, 21(7): 788-789.
李國泉,陳明春.基于EASI量化觀察的紫外線UVA-UVB結合封包治療濕疹的效果[J].廣東醫學, 2016, 37(15): 2327-2331.
路桃影,李艷,夏萍,等.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重慶醫學, 2014, 12(3): 260-263.
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免疫學組.特應性皮炎的全程管理共識[J].中華皮膚科雜志, 2023, 56(1): 5-15.
黃寶萱,覃驪蘭,藍毓營,等.中醫藥治療濕疹的臨床研究進展[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1, 24(2): 77-81.
付善靈,劉雅芳,連捷,等.芍藥甘草湯加味藥浴聯合糠酸莫米松乳膏對慢性濕疹患者皮膚瘙癢程度、屏障功能的影響[J].四川中醫, 2023, 41(3): 164-167.
程偉,王煥玲,韋艷芹.枸地氯雷他定聯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療慢性濕疹的效果分析[J/CD].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 2023, 7(15): 52-54.
肖垚垚,朱菁,劉心雨,等.芍藥甘草湯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及其質量標志物(Q-Marker)的預測分析[J].中草藥, 2022, 53(24): 7960-7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