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江河位于汕尾市海豐縣境內,是汕尾市第二大水系,也是海豐縣最大河系,發源于廣東蓮花山脈上蠟燭山,河長約70公里,流域面積約1182平方公里,承載著汕尾市區及海豐縣約80萬人的生產生活用水的重任,是汕尾市名副其實的“母親河”,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戰略地位。曾幾何時,隨著經濟快速發展,黃江河水生態環境受到較大影響。
2019年開始,汕尾市聚力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掀起了一場保護黃江河的“碧水攻堅戰”。現在黃江河西閘國考斷面水質已穩定達III類。水清岸綠,魚翔淺底。這是黃江河的美麗畫卷,也是汕尾市開展碧水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果的縮影。
全力攻堅" 治污先行
據了解,過去黃江河流域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加上流域內枯水期生態流量缺乏,畜禽水產養殖尾水無序排放等問題,造成黃江河水質一度下降。
“2019年,我市發布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1號令,我局進一步加大攻堅力度,細化攻堅達標方案,印發了一系列精細化治理方案,聚力黃江河西閘國考斷面水質達標攻堅。”汕尾市生態環境局水科負責人介紹說,以黃江河西閘國考斷面水質達標攻堅為抓手,汕尾市生態環境局圍繞“五個堅持”,打出一套治污“組合拳”,誓要黃江河舊貌換新顏。
據介紹,“五個堅持”分別是——
堅持合力治污,發揮汕尾市、縣兩級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牽頭抓總作用,統籌黃江河流域屬地7個鎮政府和市、縣職能部門力量,形成合力。同時,將黃江河流域綜合整治辦公室調整為常設機構,并落實“縣、鎮、村”三級河長制。
堅持引才治污,聘請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技術團隊常駐黃江河,指導制定攻堅方案和管控協助措施,建立“現場巡河—問題反饋—對策建議—縣級調度—落實整改—效果復核”的反饋督辦管控機制及整治成效第三方評估考核機制,以評促治。
堅持工程治污,完成海豐縣城第一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建成海豐縣城第二污水處理廠和公平、陶河、黃羌、平東等鎮級污水處理廠,完成沿河72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并對流域內12條重點支流進行清淤。建成的黃江河河口濕地,能實現7萬方/日以上的水體循環凈化能力。
堅持鐵腕治污,開展“散亂污”專項整治。如,科學劃分畜禽養殖禁養范圍,依法依規查處違法畜禽養殖場(戶)。制定實施水產養殖尾水排放申報制度,流轉魚塘面積500多畝;排查整治黃江河入河排污口,并實施河道“五清”專項行動,落實河流常態保潔。
堅持協同治污。開發利用黃江河兩岸的生態資源,將黃江河打造成集旅游、休閑、觀光、生態為一體的市民親水游玩的生態休閑長廊。
一套“組合拳”推動海豐西閘國考斷面水質實現穩定達標,也使汕尾市探索出一條河流綜合整治的“黃江河路徑”。此外,為長效保障治污成果,該市進一步落實各相關部門與鄉鎮的監管責任,明確各級河長及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通過推動制定《黃江河水質穩定達標常態化工作方案》,以攻堅態勢持續為黃江河穩定達標保駕續航。
生態綠廊 惠及民生
今年“五一”假期,海豐縣黃江河生態綠廊成為一處網紅打卡點。這里碧草茵茵,樹綠花紅,河面波光粼粼,蝦跳魚躍。男女老少攜親帶友徜徉其中,或漫步、或嬉戲、或露營,沉浸式感受黃江河整治后綠美鄉村新變化。
“孩子們可喜歡來這兒玩啦!”黃江河東岸的噴泉公園里,汀州村某村民正帶著自己一對兒女在公園里放風箏,“以前這里是一片荒地,江水看起來也臟兮兮的,沒人愿意來。現在有空就想來走走。”
在協同治污理念引領下,汕尾市以黃江河生態綠廊建設推動水污染防治工作走深走實,真正惠及民生,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隨著黃江河水質持續改善,沿河一批集生態修復、城市景觀、民俗文旅為一體的生態景觀陸續建成。如,黃江河沿岸美景如畫的14公里生態碧道,集景觀提升、水質改善、水動力提升等功能為一體的黃江河河口生態濕地公園等。
景觀美起來了,沿岸村民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一批果蔬種養企業看到黃江河治理成效,紛紛投資在沿河區域建設特色果園,供游客體驗生態農業采摘樂趣。同時新山村3A級景區、麗江公園景區、黃江河龍舟主題公園也陸續建成,一條集紅色教育、生態休閑、民俗文旅于一體的灣區紅色文化體驗鄉村振興示范帶已初具規模。
據了解,2020年以來,沿河幾條鄉村振興示范帶依托黃江河一河兩岸的生態旅游資源,共接待考察團近4000多個,游客180萬人次,沿河各村集體經濟增長了3倍多,年人均收入增長20%以上。
為鞏固黃江河治污成果,汕尾市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職能分工,及時自查整治涉生態環境問題,構筑各職能部門齊抓共管“大生態環境”長效機制,持續推動黃江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質量同步提升。“對于新引進的工業項目,我們嚴格用‘環保尺子’來考量,堅決杜絕有嚴重污染和破壞生態的項目進入海豐。”汕尾市生態環境局海豐分局相關負責人斬釘截鐵地說。
緊扣綠色新發展理念,探索精準治污技術路線,汕尾市在黃江河治污攻堅工作中構建以“管”為先,“治”為輔的生態治理體系,走出一條科學、精準、細致、考核、評估的治水之路。“管治結合”“小工程大作用”的“黃江河模式”,通過“生態振興+鄉村振興”打通“兩山”轉化新路徑,可為沿海欠發達地區有效統籌河流治理與鄉村振興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