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是《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明確要求。近年來,生態環境部發布了生態環評導則等一系列環評技術導則,為公路項目環評工作開展提供了技術支撐,但在公路項目環評實踐中,出現了噪聲預測模型采用參數不一致、評價重點不突出等新要求未納入評價內容等問題。
為進一步明確和強化公路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要求,切實提高公路項目生態環保水平,保護沿線生態環境和保障相關居民合法利益,生態環境部制定發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公路建設項目》(HJ1358-2024)(以下簡稱《公路環評導則》),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明確要求,進一步規范公路項目環評工作。《公路環評導則》于7月1日起正式實施。
突出特點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理念
要求優先通過優化選址選線避讓或減少占用環境敏感區,從源頭減少對生態系統、沿線居民等的不利影響;對難以避讓的強化生態保護、噪聲防治等要求,采取綠色施工工藝、清潔低排放的施工機械等措施,要求開展溫室氣體排放管控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相關工作,推動建設綠色低碳公路。
強調依法合規
標準協調一致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環評技術導則總綱、生態環評導則、聲環境導則等技術方面的要求,《公路環評導則》進一步細化和明確相關內容。通過推薦國際通行、行業認可、實踐可行的預測模型、技術方法,要求采取嚴格的、符合當前生態環保要求、具有技術經濟可行性的生態環保措施,強化環境管理和環境監測。
突出行業特色
提高管理效能
結合公路項目為線性工程的特點,評價工作重點關注對沿線生態、聲環境的影響和保護措施,弱化與公路項目關聯較少的大氣等要素環境影響評價;同時采取分段評價、簡化加油站評價等創新舉措,進一步減少不必要的環評工作內容,提高管理效能。
主要內容
根據環評技術導則總綱的要求,結合其他行業環評導則,新制定的《公路環評導則》主要內容包括三個部分:
一般性規定
包括導則的適用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總則等內容,對公路項目環評基本任務、基本要求和工作程序作了規定。
評價主體內容
包括工程概況、影響識別、評價等級和范圍、現狀調查評價、影響預測與評價、環境保護措施、環境管理與監測、結論等部分,主要是指導公路項目環評工作如何開展。
附則
給出了環評圖件的規范要求、噪聲等預測技術方法等,為環評文件編制提供詳細指導和技術支撐。
適用范圍
《公路環評導則》的適用范圍為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和二級公路建設項目,其他等級的公路建設項目可參照執行。確定這個適用范圍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
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和二級公路的噪聲影響相對更加突出,在環評分類中多屬于編制報告書的項目。
當前的公路項目噪聲等預測評價技術和模型,多是基于二級以上公路的環境影響等研究得出,在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和二級公路的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具有良好的適用性。二級以下道路,因涉及公路出入口、車速非勻速、車流量不穩定等因素,其噪聲傳播特征呈現非線性、非規律性,模型等適用性較差。
二級以下公路多是編制報告表的項目,因此可參考本導則開展工作,結合生態環境部關于報告表項目的評價要求,針對性提出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措施。
三大創新
此次導則制定中有很多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實行分段評價
建設項目在確定生態評價等級時,一般只確定一個等級,對于點狀工程是適用的。公路項目為線性工程,一般延綿幾十至上百公里,不同路段(如涉及自然保護區路段和普通路段)涉及的環境保護目標不同,對應需要開展的現狀調查和預測評價均不同。為了更精準評價和提高效率,結合近期頒布實施的生態環評導則,對涉及敏感區的路段單獨判定評價等級,重點評價,提出嚴格保護措施,其他不涉及敏感區的,簡化評價。
簡化涉及加油站評價內容
根據現行地下水環評導則和土壤環評導則,對于公路項目在開展地下水和土壤評價時,公路包含的加油站應按照導則確定評價等級、范圍,并開展評價。在此次導則制定過程中,考慮到加油站的地下水和土壤保護措施簡單成熟、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和相關行業部門針對加油站出臺的《加油站地下水污染防治技術指南(試行)》等標準能夠有效指導加油站項目預防其對地下水和土壤環境的污染等因素,因此對公路加油站評價進行簡化,對選址符合生態環保要求、按要求采取了嚴格的防泄漏、防滲措施的免于開展評價。
增加溫室氣體管控和適應氣候變化要求
為落實生態環境部聯合國家發改委等16部門印發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中“將溫室氣體排放管控及適應氣候變化要求有效融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過程”的要求,《公路環評導則》針對溫室氣體排放管控和適應氣候變化提出了相關要求。
噪聲防治
為切實保障沿線生態環境和公眾權益,在《公路環評導則》制定過程中,高度重視公路項目噪聲污染,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嚴格的噪聲污染防治措施。
要求科學選址選線優先繞避環境保護目標,針對運行期影響提出噪聲達標距離的規劃控制要求,盡量減少受影響的聲環境保護目標。
在防治措施方面,優先要求采取噪聲源和傳播途徑控制的措施,需要時才考慮針對聲環境保護目標采取隔聲、平面布置優化、功能調整或拆遷等措施。同時,還可以進一步采取管理、監測以及施工期噪聲防治等進一步的措施。
當聲環境現狀超標時,屬于與本項目有關的噪聲問題應一并解決;屬于本項目和項目外其他因素綜合引起的,應主要針對本項目的交通噪聲貢獻值進行治理,推動相關方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的規定在相關噪聲超標區域采取綜合治理措施。
當工程評價范圍內涉及主要保護對象為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生態敏感區時,提出按要求采取強化噪聲控制要求,加強對野生動物等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