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環評報告造假
摘 要: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3件檢察機關依法懲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犯罪典型案例,這批典型案例均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生態環境部聯合掛牌督辦,涉及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檢測、機動車尾氣檢測等領域。
檢察日報:嚴懲環評文件編制、環境檢測中的弄虛作假行為
該批典型案例均由最高檢、公安部、生態環境部聯合掛牌督辦,涉及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檢測、機動車尾氣檢測等領域,包括山東省青島市林某鑫等4人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案(下稱“案例一”),浙江省杭州市H檢測科技有限公司、徐某妤等3人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案(下稱“案例二”),廣東省廣州市G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李某山等6人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案(下稱“案例三”)。記者注意到,案例一為環評報告造假入刑第一案,明確了環境影響報告表(書)等是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載體,第三方環境影響評價中介服務人員將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的資質、簽名等材料提供給無資質的人員,制作出虛假的環境影響報告表(書)并使用,屬于提供虛假證明文件行為。案例二明確,第三方環境檢驗檢測組織是環境領域承擔檢驗檢測職責的中介組織,與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測等機構具有相似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職責,其弄虛作假出具虛假檢測報告的,應當追究相關單位及人員的刑事責任。案例三明確,檢察機關在辦理機動車排氣污染物檢測等相關專業性較強的案件時,要堅持親歷性審查原則,充分運用走訪咨詢、實地查看等手段,開展引導偵查取證、自行補充偵查等工作,進一步厘清案件事實,查明案件細節,完善以證據為中心的刑事指控體系。
據介紹,2022年至2023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會同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生態環境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部署開展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專項整治行動,依法嚴懲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受利益驅動,在開展環評文件編制、環境檢測等業務過程中弄虛作假的違法犯罪行為,取得階段性成效。接下來,檢察機關將繼續發揮法律監督職能,強化在依法辦理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案件中的協作配合,通過行刑銜接、一體化推進等聯動機制,形成遏制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的“組合拳”,進一步鞏固專項整治成果,實現“三個效果”有機統一,推動對第三方環保服務行業存在問題的協同治理、源頭治理、系統治理,以高質效檢察履職服務保障高品質生態環境,助推高質量發展。
中國環境報:讓“環評報告販子”入罪獲刑
項目環評是生態環保工作的重要基礎,環評質量是環評工作的“生命線”。環評造假是生態環境領域長期存在的頑癥,多年來生態環境部門對其進行了整治,但仍難以杜絕。究其原因,環評造假可以給造假者帶來豐厚的利潤,通報、罰款對環評造假者來說不痛不癢。因此,必須依法懲處環評造假行為,讓造假者不敢造假、不想造假、不能造假。
例如,山東省青島市林某鑫等4人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案。此案是環評造假入刑司法實踐的重大突破,表明了生態環境部門、司法部門對環評弄虛作假“零容忍”的態度和依法嚴懲絕不姑息的決心。過去,人們習慣性地認為建設項目單位的環評質量不高,結論有誤甚至出現造假行為,主要是環評單位的責任,其實這種理解不夠全面。出現環評造假行為,建設項目單位、環評單位、評估單位和專家以及審批和召集審查部門等都負有相應的責任。為防止環評造假行為,首先要明確和落實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
同時,要建立和完善環評違法問題線索移交和立案查處機制。在環評管理中,如發現弄虛作假問題的,應及時移交生態環境執法部門立案查處。生態環境部門的行政執法要加強與刑事司法聯動,對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環評弄虛作假問題多發頻發、屢禁不止、查處不力的地方,建議納入中央和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并對部門有關人員追責問責。
經濟日報:對環評弄虛作假零容忍
造成環評造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宏觀上,隨著環評機構資質審批取消,大量開展環評業務的主體涌入,市場良莠不齊。而環評制度尚處于市場化轉型初期,監管依據、機制仍在探索完善中,給部分不法者留有可乘之機。微觀上,一些環評機構以低價攬業務,一味迎合作為委托方的建設單位要求,環評變成抄作業、走過場、閉門造車的文字游戲。甚至有人做起了環評造假生意,通過資質掛靠,注冊空殼公司,雇傭寫手批量生產環評報告,牟取不法利益。
治理上述違規違法行為,要多管齊下,久久為功。
應繼續完善環評制度建設。當前,我國已建立起涵蓋環評各方主體的行政、刑事責任追究機制,對從源頭預防環評造假具有積極意義。未來應繼續推進相關監督管理辦法的修訂、環評技術導則與標準的優化,確保從委托、評估到監管的全鏈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應持續優化環評執法機制。對環評違法行為保持高壓的同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通過信用管理、從業禁止等手段引導環評行業優勝劣汰,推動環評市場秩序規范化。在面對海量環評報告時,要用好智能查重、環評信用平臺等現代監管手段,實現靶向治理。
應重視發揮群眾的力量。實踐證明,人民群眾作為環評的利益相關方監督意愿強,近年來多起環評造假案件的曝光均源于群眾監督。因此,要進一步提升環評信息公開與群眾參與程度,將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建議權落到實處,讓環評在陽光下運行。
微言微語
@赤焰金翅:有法可依,執法必嚴!法治社會要清廉為本!
@一帆風順:必須嚴懲該違法行為。
@Malenalily:這歪風也不是近期才有吧,希望各部門增大力度整治違法行為。
@鏡如日月:對環境保護進入“深水區”。
@明明很懟:曾經在一家塑料餐具廠工作過,確實有不法行為。
@wang191111:環評改革的成果之一。
@風箏:環評是項目設計值,和實際運行可能有出入,環保制度問題,原來還有后評價或者現狀評價,還能差缺補漏,現在都不行了,只有一個環評預測量作為永久的支持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