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時間
作品簡介
《星星離我們有多遠》既是一本向我們介紹知識的書,也是一本啟迪思維的書。這本書不僅告訴我們星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還將天文學家的探索過程一一呈現出來。作者寓教于樂,深入淺出,結合天文知識、歷史知識。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再到類星體的距離;從三角視差法,再到普遍紅移,作者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將各種天文知識娓娓道來,講解通俗易懂,類比恰到好處。
書中很多看似理性、冷峻的科學文字,實際是在講故事——站在我們今天的角度,以一個探索者的立場,用滿足我們好奇心與求知欲的方式,去講述科學發現的故事。
作者簡介
卞毓麟,江蘇泰州人,1943年7月生于上海,1965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天文學系,旋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從事科研工作,1998年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編審,現為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他主編與參撰圖書百余種,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科普和科學文化作品500余篇,著譯圖書30部。作品曾獲國家圖書獎、“五個一工程”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等多個獎項。
片段閱讀
古代的哥白尼
阿里斯塔克在這部著作(《論日月的大小和距離》)中首先提出,如果在上弦月的時候測定太陽和月亮之間的角距離,就可以據此推算出日、月到地球距離的比值。阿里斯塔克指出:上弦月的時候,日、月、地三者應該構成一個直角三角形,月亮在直角的頂點上。他根據觀測確定,上弦月時,月亮在與太陽成87度的地方,由此可以推算出太陽到地球的距離比月亮到地球的距離遠19倍。雖然這個結果比實際數值要小得多,但其原理簡單明了,值得贊賞。這是2000多年前測定天體距離的第一次大膽嘗試,對其結果的稱頌也理應超過對它的責難。
賞讀
2000多年前,偉大的天文觀測家阿里斯塔克提出他的理論,并進行大量觀測、反復推算,數據結果卻與實際誤差較大。他的一些想法被指控為褻瀆神靈,他的理論也被人鄙視。科學探索的道路是艱難曲折的,我們應該認識到:阿里斯塔克勇于嘗試的精神是寶貴的。據此思路,他在之后的探索中提出測量天體距離的巧妙辦法,即測量地球與月亮的距離,為一個半世紀后伊巴谷的實踐打下了基礎。恩格斯熱情地稱頌他為“古代的哥白尼”。
太陽離我們有多遠?月亮離我們有多遠?這是一個讓人憧憬的天文話題。可如何靠近它,讀懂它,需要執著地追求,也要采取巧妙的方法,需要智慧。
作者講述了天文學家阿里斯塔克的故事,通過列數據、作比較等說明方法推算結果,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自己對阿里斯塔克做法的贊賞和敬佩。
金星凌日
哈雷提出通過觀測金星凌日來測得太陽的視差,是在1716年。但是他本人卻未能將這種方法付諸實踐,因為金星凌日不是經常發生的。那時,最近的兩次金星凌日也須等到1761年和1769年。哈雷雖然是一位長壽的天文學家,活了86歲,但是他于1742年去世了。天文學家們為了觀測1761年和1769年的金星凌日,事先做了充分準備,組織多個遠征隊到世界各地去,希望在最好的條件下進行觀測。可惜,有許多復雜的因素損害了觀測的精度。1761年金星凌日時,各觀測隊求得的太陽視差數值差異很大:有的小到7.5″,有的大到10.5″。但是,天文學家們不屈不撓,繼續努力,使1769年的觀測大有進步。這次觀測之后一共發表了200多篇有關太陽視差的科學論文,其中大多數結果都在8.5″~8.8″之間。法國天文學家潘格雷綜合分析全部資料后,于1775年公布了最后結果:太陽的視差為8.8″。這是一個非常準確的數字,可惜當時人們并不重視它。
賞讀
什么是真正的科學?什么是真正的科學精神?科學并非亙古不變的真理,它是通過不斷質疑、不斷否定而突破教條、持續追求的過程。
選段中,作者運用了兩個“但是”與兩個“可惜”,先說哈雷無法參與觀測金星凌日的遺憾,再說其他天文學家觀測不準確,接著說第二次觀測大有進步,最后說觀測的結果不被當時社會重視。
這四個轉折性詞語,真實地反映了通過金星凌日測定太陽視差的曲折歷史,敘述上一波三折,富有懸念,讓讀者感受到文章的張力和起伏的內在美。
奇妙的發現
那一年,他(布拉德雷)有一次泛舟于泰晤士河,注意到桅頂的旗幟并不是簡單地順風飄揚,而是按照船與風的相對運動變化著方向。布拉德雷想到,這種情況與你打著傘在雨中行走時是一樣的。如果你將雨傘垂直地撐在頭上,你就會淋到從傘上往下滴的雨點。但是,只要將雨傘稍稍朝你前進的方向傾斜一些,那你就不會被雨淋到。你走得越快,雨傘就必須往前傾斜得越厲害,雨滴的下落速度與你行進的速度之比決定了雨傘傾斜的程度。
于是,布拉德雷終于找到了天龍γ星位置偏移的正確解釋。他在寫給哈雷的信中說道:“我終于猜出以上所說的一切現象是由于光線的運動和地球的公轉所合成的。因為我查明,如果光線的傳播需要時間的話,一個固定物體的視位置,在眼睛靜止的時候跟眼睛在運動,但運動方向卻又不在眼睛與物的連線上時,將有所不同;而且,當眼睛朝各個不同方向運動時,固定物體的視方向也就有所不同。”換句話說,布拉德雷已經清楚地意識到:在這里,天文學家的望遠鏡是“傘”,而恒星射來的光線則是“雨點”,在行走的那個人便是我們的地球。
賞讀
人類測量地球與月亮、太陽以及其他更遠的星球的距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對天文保持極大的熱情,需要堅強的毅力,也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更需要發散思維,觸類旁通,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選段記敘了天文學家布拉德雷泛舟泰晤士河的一次奇妙經歷,清楚地講述了他的驚奇發現、他的想象、他的推理。望遠鏡必須像雨傘一樣朝著地球運動的方向略微傾斜,才能使星光筆直地落到它的鏡筒里。由此,布拉德雷發現了“光行差”,為后來人們找到恒星視差打下基礎,作出貢獻。這既是一個天文發現的逸事,又能說明科學發現的某種道理:用熟悉的生活現象進行恰當的類比,找出兩者的共同性,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規律。
閱讀鏈接
每一位科普作家都會有自己的偏愛。在少年時代,我最喜歡讀蘇聯作家伊林的通俗科學讀物。
從30來歲開始,我又迷上了美國科普巨擘阿西莫夫的作品。盡管這兩位科普大師的寫作風格有很大差異,但我深感他們的作品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至少是因為存在著如下的共性:
第一,以知識為本。他們的作品都是興味盎然、令人愛不釋手的,而這種趣味性則永遠寄寓于知識性之中。從根本上說,給人以力量的正是知識。
第二,將人類今天掌握的科學知識融于科學認知和科學實踐的歷史進程之中,巧妙地做到了“歷史的”和“邏輯的”統一。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鉤玄提要地再現了人類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本來面目,有助于讀者理解科學思想的發展,領悟科學精神之真諦。
第三,既講清結果,更闡明方法,使讀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更好地開發心智、啟迪思維。
第四,文字規范、流暢而生動,決不盲目追求艷麗和堆砌辭藻。也就是說,他們的文字具有質樸無華的品格和內在的美。
效法伊林或阿西莫夫這樣的作家,無疑是不易的,但這畢竟可以作為科普創作實踐的借鑒。《星星離我們有多遠》正是一次這樣的嘗試,它未必很成功,卻是跨出了凝聚著辛勞甘苦的第一步。
(節選自卞毓麟《知識是通向遠方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