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華傳統美術更是根植于民風民情之中發展而來,中國傳統剪紙藝術根植于豐厚的文化土壤,是中華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現形式之一。本文從美學角度出發,淺析庫淑蘭的剪紙藝術中的構成美學。她的剪紙作品對傳統造型法則和審美意識進行了新的演繹,將傳統剪紙進行了新的傳承和創新發展。這種對中華傳統美術的繼承和創新更需要我們進行多方位的了解和學習。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更能從這種獨特的美學形式中了解中國傳統剪紙藝術。本文結合庫淑蘭本人的生活經歷,對庫淑蘭剪紙中人物形象進行淺要分析,從主題、形象、色彩、形狀幾個方面闡述庫淑蘭剪紙藝術中的構成美學。
關鍵詞:剪紙藝術;美學;庫淑蘭
庫淑蘭出生于陜西省,從小生活在黃土高原之上的她,面對生活中的苦痛,依然選擇運用剪刀和紙創作出屬于她自己的剪紙藝術作品。當地的女性大都勤懇勞作,一生辛苦。受母親的言傳身教,她除了勞作和生活,其他時間還進行剪紙、繡花、縫制、捏塑、扎糊等民俗手工創作。黃土民風民情使她的剪紙作品充滿了民間民族色彩。庫淑蘭飽受夫家的虐待,她在這樣的艱難環境中成長,卻依然樂觀開朗地面對生活。雖然生活困苦,但是她學會了從民俗剪紙中尋找出口。生活的苦痛沒有磨滅她對生活的熱情,相反使她的生命開出藝術之花。
(一)主題
觀看庫淑蘭的剪紙作品,我們不難發現,她的剪紙大都結合民族情結以及瑯瑯上口的歌謠。例如她的作品《剪花娘子》(圖一)就配有歌謠。
剪花娘子把言傳,爬溝遛渠在外邊,
沒有廟院實難堪。熱哩來了樹梢鉆,
冷哩來了烤暖暖。進了庫淑蘭家里邊,
清清閑閑真好看,好似廟院把外觀。
叫來童子把花剪,把你名譽往外傳,
人家剪的琴棋書畫,八寶如意,
我剪花娘子鉸的是紅紙綠圈圈。
庫淑蘭剪紙時常常邊剪邊唱,用旬邑當地流行的民歌將畫面內容唱出來。絢麗的剪紙圖案和淳樸的關中民歌相襯,使得庫淑蘭剪紙更加靈活生動。在觀看她的藝術作品之時,我們仿佛能看到剪花娘子邊剪邊唱的場景。濃厚的陜西民情在剪紙作品之中得到鮮活的呈現。
庫淑蘭剪紙主題以吉祥為主。如對于身體健康、延年長壽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家庭和睦、歷史記錄、神靈圣賢、人丁興旺是庫淑蘭剪紙的幾大主題。鄉土生活和愛情史話表達了庫淑蘭對于苦難生活的樂觀以及對愛情的向往。
庫淑蘭剪紙作品中的主題思想豐富而深刻,透過她細膩的剪紙技藝,我們可以窺見她對生活的獨特感悟和對文化的深深眷戀。
庫淑蘭剪紙作品的主題思想之一是對生活的熱愛和細致觀察。她通過剪紙這一藝術形式,將生活中的各種元素巧妙地融合,無論是花鳥果實、鄉土生活還是愛情史話,都顯得生動活潑。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將其定格在剪紙作品中,使得作品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和人情味。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庫淑蘭對生活的熱愛,也表達了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庫淑蘭剪紙作品的另一個主題思想是對家鄉的眷戀和鄉土文化的傳承。她出生在黃土高原的農村,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都懷有深厚的感情。在她的剪紙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反映家鄉風土人情的元素,如陜北的窯洞、黃土高原的山川等。她通過剪紙這一形式,將家鄉的美景和文化傳統傳承下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黃土高原的魅力。同時,她也通過剪紙作品表達了對家鄉的眷戀之情,讓觀者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她對家鄉的深深思念。
庫淑蘭剪紙作品的主題思想也體現了她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的作品中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表達了她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無論是描繪喜慶場景的作品還是表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作品,都傳遞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二)形象
我們可以看到庫淑蘭的剪紙作品之中的形象大都是女性,其剪紙作品在帶有地域性特征的同時又極具她個性化的審美意識。她的剪紙內容不拘泥于傳統的戲文剪紙、傳說故事、生殖崇拜等,出現最多的是庫淑蘭創造的人物形象“剪花娘子”。“剪花娘子”亦神亦人,庫淑蘭認為自己就是剪花娘子。“剪花娘子”是大大的眼睛,圓圓的身體,頭戴繁花,加以絢麗的色彩,具有對稱性的女性形象。這也是庫淑蘭對自己現實生活痛苦的一種樂觀回應。苦難的生活不僅沒有打敗庫淑蘭,反而激勵她用那雙巧手表達自我的內心。剪紙是她苦難生活的情感寄托,對于廣大的農村婦女來說也正是如此。觀看她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她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彎刀眉、彎月嘴、桃紋鼻的女性大頭娃娃形象。這種獨特的形象結合獨特的民風民俗便成為庫淑蘭剪紙藝術的代表形象。
庫淑蘭通過巧妙的剪紙技巧,將人物的神態、動作和服飾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其中,她創作的“剪花娘子”形象尤為經典,女子戴著大紅的花,擁有雪白的人臉、整齊的劉海,修長的眉毛下面是一雙圓圓的大眼睛,心形的鼻子和半月形的小嘴,面帶微笑地注視著前方。剪花娘子頭戴絢麗的頭飾,身穿艷麗的服裝,嫩白的小手放在胸前,雙腿盤坐在美麗的蓮花寶座上,儼然一位待字閨中的新娘子。這一形象不僅展示了庫淑蘭對美的追求,也體現了她對女性角色的深入理解和刻畫。
庫淑蘭善于捕捉動物的特點和神態,通過剪紙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如作品《雞銜蝎子》(圖二)中的動物形象。無論是十二生肖中的老鼠、牛、虎、兔,還是日常生活中的雞、鴨、鵝等家禽,她都能通過剪紙技巧將其刻畫得生動有趣。
除了人物和動物形象外,庫淑蘭的剪紙作品中還經常出現植物形象。她善于觀察植物的外形和生長狀態,通過剪紙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無論是桃花、梨花、水仙花等花卉,還是瓜、樹等草木,她都能通過剪紙技巧將其刻畫得栩栩如生。這些植物形象不僅展示了庫淑蘭對自然的熱愛,也體現了她對生活的細致觀察。
(三)色彩
她的剪紙作品從色彩方面看也極具美學元素。其中最獨特的就是五行中的色彩。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元素對照青紅白黑黃,加以大面積的大紅、洋紅、橙紅色彩,形成鮮明對比。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由此而來,給人以氣勢博大、莊嚴肅穆之感。
從美學角度來分析庫淑蘭剪紙藝術中的色彩美學,我們可以發現其作品中蘊含了豐富的色彩語言,展現了獨特的審美趣味和色彩魅力。
庫淑蘭剪紙藝術中的色彩運用大膽而富有創意。她不拘泥于傳統的色彩搭配和規則,而是根據作品的主題和需要,靈活運用各種色彩,創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在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紅、黃、藍、綠等各種鮮艷的色彩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強烈而和諧的色彩對比,使作品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庫淑蘭剪紙藝術中的色彩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俗特色。她善于從生活中汲取色彩靈感,將自然景物、民間傳統等元素融入作品,使得作品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俗特色。例如她經常運用紅色、黃色等鮮艷的色彩來表現喜慶、吉祥的場景,體現了傳統民俗文化中的吉祥寓意和美好愿望。
庫淑蘭剪紙藝術中的色彩美學具有獨特性、創意性和審美性。她通過巧妙的色彩運用,將生活中的各種元素和情感都生動地表現出來,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
(四)形狀紋樣
庫淑蘭剪紙作品之中蘊含許多不同的形狀和形式。在這些形狀之中我們能看到構成這種剪紙美學的形式。圓圓的頭部和身體,對偶的畫面構成,加以花草和故事形式。代表女陰的椒刺刺紋,如作品《鳳凰戲牡丹》(圖三)代表富貴吉祥的牡丹紋,代表健康長壽的雙吉捧壽紋等。這些獨特的形狀構成了庫淑蘭剪紙藝術的特色。以女性形象和植物進行結合,有一種神圣性,表達了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大自然包羅萬象的生命意識。
雖然庫淑蘭一生受到封建社會包辦婚姻的毒害,但是反觀庫淑蘭的剪紙作品,卻反映了慈悲、童謠、民族性等一系列美好的主題。她使民族剪紙藝術在黃土高原開出璀璨之花。在她的剪紙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不同的美學構成。從主題到形象色彩,從歌謠到獨特的女性形象,我們從庫淑蘭六十多年的創作歷程之中看到了中國普通勞動婦女的精神寫照。她們雖然飽受封建社會陋習迫害,遭受貧窮生活之苦,但是她們樂觀積極、向往美好生活的態度使我們動容。生動活潑、瑯瑯上口的童謠歌曲,詼諧、生動地描繪了民風民俗。庫淑蘭的剪紙藝術是中國民間美術的瑰寶,其文化意蘊與美學值得我們反復觀摩學習。
在構成美學方面,庫淑蘭剪紙藝術展現出了精巧的構圖和獨特的造型語言。她的剪紙作品構圖飽滿,內容豐富,每一幅作品都充滿了豐富的信息和細節。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植物,她都能運用巧妙的剪紙技巧,將其刻畫得栩栩如生,形神兼備。在色彩運用上,庫淑蘭剪紙藝術更是獨具匠心。她善于運用鮮艷的色彩進行對比和搭配,使得作品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同時,她還能將不同色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

在文化意蘊方面,庫淑蘭剪紙藝術體現了深厚的鄉土文化氣息和民俗特色。她的作品以旬邑民俗生活和個人幻想題材為主,通過剪紙這一藝術形式,將生活中的各種元素和情感都生動地表現出來。她的作品不僅是對生活的記錄,更是對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同時,庫淑蘭剪紙藝術也蘊含著豐富的象征寓意和文化內涵。她通過剪紙作品中吉祥夸張的圖形,傳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體現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
綜上所述,庫淑蘭剪紙藝術在構成美學和文化意蘊方面都表現出了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她的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為我們了解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參考。通過欣賞和分析庫淑蘭剪紙藝術,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也能從中汲取靈感和啟示,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美好。
作者簡介
金凡,女,安徽蕭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美術。
參考文獻
[1]許倩楠.庫淑蘭拼貼剪紙藝術語言研究及其應用[D].西安:西北大學,2019.
[2]趙佳慧.庫淑蘭剪紙設計構成研究與善用[D].西安:西京學院,2019.
[3]賈云霞.庫淑蘭剪紙藝術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16.
[4]張蒙蒙.關中旬邑庫淑蘭剪紙藝術與視覺符號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5]董溪夢.庫淑蘭新剪紙圖形視覺語言特征的探析與啟示[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