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池很遠,成子湖很近,一城詩畫,滿湖鄉(xiāng)愁。成子湖波光瀲滟,湖水清澈透明,微風拂過,蕩起層層漣漪。河岸的垂柳如秀美的發(fā)絲,倒映在湖水中,在波光粼粼的水面輕輕飄動,綠波蕩漾。湛藍的湖水猶如波動的翡翠,亦如少女清純的眼波。藍天白云的倒影讓湖水更加純澈、迷人。這是我的家鄉(xiāng)—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太平美麗的成子湖。
提筆寫家鄉(xiāng),心里有一種莫名的失落、酸楚、悵然,她經(jīng)歷過風雨,也擁有過光輝燦爛,現(xiàn)在卻沒有了鄉(xiāng)鎮(zhèn),我的村莊也被合并,家鄉(xiāng)都只留在了記憶里,留在了版圖上,成了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成子湖淺灘眾多,溝渠、港汊縱橫交錯,水路四通八達,湖邊長滿蘆葦和雜草,是湖匪、湖霸的藏身之所。那時,湖匪、湖霸肆意搶劫百姓財物,地方不寧。百姓思安,祈盼太平日子,村莊因此而得名“太平”。
太平有著厚重的歷史淵源。相傳在西周時期,徐國第三十二代國君徐偃王的妹妹香姐,奉旨到老子山敬獻福壽香。據(jù)說,福壽香能造福江山萬代,君王增添福壽,所以徐偃王派自己的妹妹香姐去祈福。香姐路過一個瘟疫蔓延的小村,發(fā)現(xiàn)人們備受疫病折磨,為了救出百姓,香姐焚燒此香。焚香過后,瘟疫頓消,患病百姓痊愈。香姐因違抗君命,被關進監(jiān)獄,不久抑郁而死。百姓為感念香姐救命之恩,在香姐焚香處建了香姐廟以祭拜她。久而久之,后人把香姐作為地名傳作香城,就這樣一直叫了約三千年。如今,一座仿漢白玉的香姐塑像仍矗立在香城微型公園。香姐舍己為人的精神在太平這片土地傳承了千年,滋養(yǎng)著勤勞、樸實、善良的太平人民。
東邊的“八卦九連墩”,見證了太平悠久的歷史與紅色的革命精神。這個名字源于一段傳奇佳話: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日寇對淮北抗日根據(jù)地進行瘋狂掃蕩,淮北抗日軍民利用洪澤湖茂盛的蘆葦叢等有利地形作天然屏障,粉碎了日寇一次又一次的襲擊。由于此地大土墩綿延起伏,形如八卦,日寇進入后,不知東南西北,暈頭轉向,最終被我軍全殲于此。軍民歡欣鼓舞,“八卦九連墩”由此而得名。
成子湖畔的蘆花,書寫著紅色歷史故事,它們不屈不撓地搖曳在枝頭,守候著太平,在歲月迷離的光陰里,聽清風劃過身旁的靜美。置身于蘆葦叢,仿佛可以看到浴血奮戰(zhàn)的戰(zhàn)士利用蘆葦叢舍生忘死、浴血奮戰(zhàn)的革命精神。經(jīng)過紅色的洗禮,蘆葦叢變得越發(fā)壯觀與豪邁。歷史照亮未來,紅色精神生生不息。悠久的歷史、神秘的傳說、激烈的戰(zhàn)斗,讓人們對太平所展示的安寧祥和、欣欣向榮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向往。
如今,太平風光秀麗,湖水浩渺,成子湖像一顆明珠鑲嵌在古老的土地上。于湖邊游玩,看絢爛的日出日落,品湖水醇香,賞藍天白云,好不愜意。當朝霞偷偷地露出羞紅的臉龐,映照著湖水,璀璨的湖面猶如鍍上一層金波。柔風掠過,湖面上泛起點點碎金,像舞動的精靈。游客們紛紛脫掉鞋子,卷起褲腳,踩著碎金向前,與湖水定格美麗的瞬間。瑰麗的晚霞將絢爛的色彩柔和地耀映在溪水中,像燃燒的火焰,如浮動的道道彩綢。在金燦燦的湖水中,船帆點點,收獲的不僅是一船星輝,還有漁民的希望與未來。
太平成子湖就像一幅流動的畫,似一首雋永的詩,不僅給人們帶來美不勝收的風物景致,更給人以豐盛的美食享受:蓮藕、蓮蓬、芡實、菱角聞名四方;螃蟹、大青蝦、銀魚等味道鮮美,享有盛名,帶給人們舌尖上的營養(yǎng)與美味。
太平不僅景色秀美,農(nóng)副產(chǎn)品也各有千秋:太平食用菌種植基地,以綠色生態(tài)為食用菌生產(chǎn)提供環(huán)境保障,已暢銷全省,走向全國;太平更是被稱為“粉絲之鄉(xiāng)”,并以此發(fā)展出眾多企業(yè)和工廠,帶動了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解決了鄉(xiāng)村就業(yè)問題,推動了鄉(xiāng)村振興。
現(xiàn)今,太平鎮(zhèn)已合并給界集鎮(zhèn),今日的太平是一片太平盛世、家和景明的景象,鄉(xiāng)村建設景秀水清,企業(yè)、工廠遍地開花。但不管它是貧窮的還是富足的,都是我們心中最牽掛、最想念的地方,無論身在何處,都是我們心中最繾綣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