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五月中旬,我應一位文史老師之邀,前往蓮花鎮太平村去采風,尋訪那里的民間傳說和百年古樹。
5月28日上午,我與我的兩個同學駕車一路前往太平村。太平村位于廬山北麓,此時正值仲夏,遠處大小山巒郁郁蔥蔥,近處山澗溪水清澈無比,沿河而下,此處真是風景秀麗、氣候宜人。
我們駕車一早就沿著十里大道頂端行駛,越過蛇崗嶺,緩緩駛入太平村。潔凈的村道兩邊,綠樹蔭蔭,五月的野花也時不時地從樹中間擠出嫣紅的笑臉,像是在迎接來訪的客人。村上的房屋錯落有致,家家戶戶的門前庭院都是那么整潔舒適。我們就近把車停在一戶農家門前,一齊下車來到院內,這時從屋里走出一位老婆婆,我們連忙上前打招呼。經了解,這是一戶姓聶的農家,我們向老人說明到這里來是想了解一些民間故事和傳說,老人很熱情地從屋里端出椅子和板凳,讓我們坐下。我向老人家問道:“我聽說這里流傳著好多民間故事,懇請您老人家跟我們講講‘婆媳塔’和‘太平宮’的故事吧。”聶婆婆接過話頭,她說,她自小就在這太平村長大,也經常聽上輩老人們傳說,多少也聽說過這里的一些民間故事—
“相傳唐朝時,有個名叫李隆基的皇帝,后人稱他唐玄宗。他篤信道教,有天晚上,他做了個夢,夢見一個身穿紅衣、頭戴金冠的神仙,自稱是九天使者,與他談經論道。唐玄宗夢一醒來,曉得這是天師瑞相,人間福兆,于是就下召九江太守在廬山西北麓(現太平村三碗飯下附近)修一座殿宇,故名‘太平宮’,這就是‘太平宮’傳說的由來。太平村也因此而得名。”聶婆婆又接著往下說道,“太平宮坐東朝西,在它前面有兩個塔,左邊是‘媳塔’,右邊是‘婆塔’,兩塔之間相隔二十來米。這對‘婆媳塔’也有一段民間傳說。很早以前,在這太平宮附近蛇崗嶺以西的村莊,住著丁、周和湯等姓氏村民,他們鄰里之間彼此和睦相處,家風也好,夫唱婦隨。婆婆疼愛媳婦,媳婦孝敬婆婆。后來,這里有戶年邁的人家為自己的兒子娶了一個大戶人家的女兒。這媳婦自小在娘家就嬌生慣養,又特別任性,活兒總是揀輕的做,東西總是趕好的吃,還經常虐待婆婆。婆婆因年邁又多病,經不起媳婦的虐待和折磨,不久就去世了。村上的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婆婆,就在太平宮的右邊修建了個石塔,并取名為‘婆塔’。然而這個媳婦看到這一幕,很不順眼,總想把這個塔推倒,最后她也想了主意,在婆塔的另一端為自己建一個塔,而且比婆塔還要高一些。可為人子女的怎么能砌得比長輩高呢?她正在砌時,天際烏云密布,狂風四起,電閃雷鳴,咔嚓一聲炸雷,一道閃電掠過她的身邊,她抱著頭趕緊跑進屋里。等雷雨停了,她一看,自己砌的塔被雷電削去半截兒……”
我們聚精會神地聽著聶婆婆講述著傳說故事,她津津樂道地一口氣講了一個來小時。不知不覺快有半個晌午了,我們沿途還有一程,要前往吳家新村去尋訪一株古玉蘭樹。我們謝過聶婆婆,又一路往里前行。
一轉身就來到太平村的村支部。在村支部的右壁白色墻上懸掛著“妙趣橫生村運會,點燃鄉村新活力”的村民運動會橫幅,充分體現了該村農民崇尚時代精神的風貌。我們沿路看到,在太平村各自然村莊的邊頭村尾,都有那么幾棵古樟或古楓之類的大樹,參天矗立,像是高大的衛士守護著村莊的安寧。
我們向著玉蘭樹的方向繼續尋找,一連拐了幾個彎兒便來到了這個名叫“吳家新村”的村莊,在這村莊的后邊,一株古玉蘭樹在幾棵古樟樹的簇擁下,矗立在我們的眼前。我們下車邁步來到玉蘭樹跟前,樹底部有一個石柱托著一塊石碑,石碑刻有“國家三級保護樹種白玉蘭,科屬:玉蘭科,玉蘭屬”的字樣,還有養護責任單位和編號。我們正在仔細觀看這棵玉蘭樹,這時從附近家里走出一位老大哥,我們互相打招呼,得知這位大哥姓熊,名叫熊澤華,他介紹說:“我們這村叫‘吳家新村’,我是這里吳家的一位親戚,是后來搬到這里來的。這棵玉蘭樹是自然生長在這里的,已有二百多年了。在這里原有一位吳姓老干部,他生前非常珍愛這株玉蘭樹,他每年都要把樹周圍的雜草和藤蔓清除幾次,閑情雅興之時就在樹底下端個椅子坐著,欣賞著玉蘭樹綠蔭。我在他的熏陶下也愛上了樹木花卉的栽培種植。”正說著,他從家里拿把柴刀,開始清除起樹周圍的雜草和藤蔓。他邊砍草邊說:“玉蘭果成熟的時候,就有好多人到這里來采集,一是玉蘭果可以做種子栽培,二來玉蘭果又是一味好藥材,有通氣潤肺、祛風散寒等功效。有時間的時候我自己也收集一些玉蘭果,有人需要就奉送給人家。”我們聽著他的介紹,感嘆這位熊大哥懂得還真不少啊!隨后我們又觀賞了他門前栽培的杜鵑和繡球花,你看那不同品種的繡球花開得正歡呢,中間的杜鵑花期雖然已過,但它的綠葉在玉蘭樹下襯托著繡球花更顯得姹紫嫣紅……
是啊,萬物皆有靈性。人與萬物在同一陽光下,廣吸雨露,相互映襯,就像山依水,水環山,這株玉蘭樹不也是這樣的嗎?當人們百般呵護它時,它枝繁葉茂,給人們帶來綠蔭,同時也為人們祛疫除病,傳遞福音……
我們懷著羨慕的情愫,戀戀不舍地驅車離開了這個鐘靈毓秀的太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