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是核電大省,也是核技術和電磁技術利用大省。近年來,廣東省堅持把“強市放權”作為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內容,不斷嘗試輻射安全監管事權下放,持續強化地市輻射安全監管能力建設、持續優化輻射安全監管體制機制,積極承擔變電工程排污許可國家試點,穩步推進全省輻射安全領域“放管服”改革,為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貢獻廣東力量。
“接得住”“管得好”
放權強市有成效
“十四五”以來,廣東省核技術利用產業飛速發展,全省核技術利用持證單位數量自2020年以來翻了一番,各種源項、裝置量大、點多、面廣,監管任務非常繁重。因此,放權強市、重心下移既是方針,也是趨勢。根據地市實際能力,廣東選擇一些符合條件的地市循序漸進進行事權下放,經過幾年嘗試,取得一定成效。
然而,事權下放可不是簡單“一放了之”。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各地區監管任務和監管能力不僅存在很大差異,而且與常規生態環境監管能力相比,各地普遍存在輻射安全監管力量薄弱、人員流動頻繁、技術支撐能力不足等現象。
“基于區域發展水平和監管能力差異化,我省堅持穩中求進,在能放則放、應放盡放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把握節奏、按需下放、逐步下放?!睆V東省生態環境廳核與輻射安全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道:“同時,做好下移事項跟蹤督導,確保接得住、管得好?!?/p>
據了解,從2007年開始,廣東省就逐步將Ⅲ類射線裝置和Ⅳ、Ⅴ類放射源的輻射安全許可核發工作委托給地級以上市生態環境部門;2021年,經國務院批準,廣東省先行先試在全國率先下放輻射安全許可證核發事項,也正是從這時起,真正實現事權下放和權責統一;2017到2020年間,實現主要行政檢查、行政處罰權分批委托或重心下移,地市責任進一步壓實;2021年,根據多年實踐效果綜合評估,將市轄區全部省級審批職權調整由深圳市實施,部分省級審批職權調整由廣州市實施。
“轉大彎不轉急彎。多年實踐證明,根據區域能力建設差異化分別逐步進行行政事項下放委托,能夠保障放得下、接得住?!睋榻B,廣州、深圳、東莞等市也不負眾望,均在輻射安全監管中逐漸展現出良好的管理水平,并逐步建立起完整有效的機制,很好地保障了區域環境和公眾輻射安全。
放權不是放任,簡政不可減責。廣東省生態環境廳不僅積極做好委托下放事項的事前服務指導,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反饋,還千方百計幫助地市提升履職能力。
“針對委托下放事項,我們編制了權責清單,確保權責明晰,依法行政。同時,指導地市制定工作指引和辦事指南,并加強培訓指導。”據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核與輻射安全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省生態環境廳還建立了溝通聯絡機制,及時指導地市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此外,定期監督與經常性抽查也是必不可少,環評和驗收復核更是納入了每季度常態化工作。從數據上來看,2020年以來,省廳組織完成的輻射項目技術文件質量復核就有146宗。
“軟”政策“硬”支撐
幫扶指導全過程
移動放射源探傷作為檢驗金屬對接焊縫質量的重要技術手段,在石化行業中被廣泛使用。但是,由于探傷作業往往在深夜開展,輻射安全管理措施容易出現疏漏,可能引發放射源丟失、被盜或人員受到誤照射等輻射事故,移動放射源探傷活動一直是輻射安全監管的重難點領域。2023年以來,惠州市大亞灣分局在石化區多次開展相關輻射安全檢查,如單是埃克森美孚一期項目,就開展了15次現場檢查。
“重視對用源企業涉核工作人員資質、場所規范、防護措施和個人防護設備等的檢查,是確保輻射安全生產工作平穩有序,降低輻射事故發生概率的應有之舉。”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核與輻射安全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道:“省廳一貫重視提升地市輻射安全監管能力,不僅在統籌管理上謀劃軟政策,還在資金保障、平臺資源上給予硬支撐。”
2020年以來,省廳共支持各地市項目資金超過1.5億元,主要用于幫扶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市購買核與輻射監測設施裝備,為其解決監測裝備不足問題。在人員能力建設方面,則是搭建監管能力提升平臺,建設“廣東省輻射安全監管人員綜合管理系統”,并配套實施“廣東省輻射安全監管人員綜合管理系統”。
據了解,該系統將全省生態環境部門輻射安全監管人員隊伍、業務信息庫治理,在線培訓與上崗前考核、監測和執法裝備/應急物資、監管執法工作情況統計、個人劑量監測等情況全部集中在一個平臺,實現在線管理、信息實時掌握。
“輻射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涉核設施往往技術復雜,對安全和可靠性要求極高,需要依靠監管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幫扶指導中,我們發現一些地市涉核工作人員相關工作認知、經驗、技能均存在不足,要么在工作中操作不夠規范存在暴露風險,要么工作時存在恐懼心理影響正常履職。”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平臺可以說是個“一攬子”能力提升工具,建好后能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該平臺包括監管對象裝置基本原理、監管對象輻射安全重要物項、國家監管法律法規要求、檢查程序詳解釋義、現場檢查執法實操示范等,并以圖文、動畫、視頻、智能AI等形式呈現。屆時,全省各地市輻射安全監管人員可在上崗前和日常工作中登陸系統隨時學習,達到“邊干邊訓”“實干多訓”的目的。
“平臺建設工作量巨大,但建好后,人員培訓考核、監管隊伍日常管理均可在平臺實現?!痹撠撠熑诉€表示,平臺將開發AI查詢功能,地市相關工作人員可通過該系統實現涉核內部資料即時查詢,即使是新人,工作也將更好“上手”;后續還將開發可供企業進行辦證、應急預案編制方面的AI問答及智能化審批系統,以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勇探索強推動
篤行實干有擔當
在傳統電磁輻射污染防治監管領域,項目以往只需通過環評便可投入建設運營。2023年,生態環境部在全國進行變電工程排污許可試點,旨在積累示范經驗,后期在全國逐步推廣該領域的排污許可證制度。在這次試點工作中,廣東與浙江、陜西一起成為全國三個試點省份深度參與其中。
據了解,廣東省選取了變電工程類型齊全的深圳、東莞作為試點城市。為做好試點工作,省廳成立了省級試點工作機構,并指派廳精兵強將、邀請領域內專家加入工作組,共同指導各地市相關工作,做好“傳幫帶”引路人,同時引進監測領域技術專家和有資質的機構強化監測支撐,幫助試點地市協調解決各類工作“難點”“堵點”。
在市級層面,深圳、東莞市生態環境局和電網公司(供電局)也建立起試點工作機制,成立了專項工作小組,制定實施方案,明確成員職責,相關部門溝通協作順暢、信息共享及時、經驗反饋迅速,合力推動試點工作高效推進。
此外,省市兩級相關部門還積極組織開展試點工作監督檢查,制定了《廣東省變電工程排污許可證后監管現場調研表》,確保試點工作規范開展。
通過摸清底數、編制方案、定期報告、積極探索,深圳、東莞不負眾望,順利完成30座變電工程排污許可證核發、證后監管任務。其中,東莞市生態環境局還組織市環境監測站對整改完成后的變電工程進行了復測,持續監測該變電工程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情況。
完成“既定動作”外,廣東還主動加碼,組織深圳、東莞對全面推行變電工程排污許可制進行了技術可行性分析,分析認為,全面推行變電工程排污許可證制度是可行的。
可以說,廣東的試點工作為進一步加強電磁輻射污染防治、推進電磁輻射污染防治立法工作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自我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地市相應監管能力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