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是源頭預防的主體性制度,對服務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為發揮環評源頭準入把關重要作用,加強宏觀尺度源頭預防,黨的十九大以來,生態環境部持續深化環評改革,服務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環評改革取得進展同時,也出現了基層審批數量較大、制度疊床架屋、環評機構亂象等新的突出問題。
為進一步推動環評管理“放得活”,確保環評管理“管得住”,2024年9月13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環境影響評價改革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實現環評分級管理與基層管理能力更相適應,環評分類管理與排污許可制度更為銜接,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和規劃環評對項目環境準入的指導作用等,持續深化環境影響評價改革。
優化調整審批權限
本次優化調整環評審批權限的目標是實現環評分級管理與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管理能力更相適應,生態環境影響重大項目主要由部省兩級負責。
省級生態環境部門管理能力和技術力量強,應承擔相應更多重大項目環評的審批管理工作。除生態環境部負責審批環評的建設項目外,存在重大生態環境不利影響的項目環評原則上應由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審批,包括煉油、乙烯、鋼鐵、焦化等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水庫、引水工程等存在重大生態影響的項目,采用新型生產工藝技術、產排污情況及生態環境影響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項目。
地級市(或直轄市的區縣)的生態環境部門負責審批除部省兩級生態環境部門負責審批環評的建設項目外,其他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項目,與其管理和技術能力相匹配。基層區縣生態環境部門力量最薄弱,僅根據市級生態環境部門授權承擔部分環境影響報告表審批的具體工作。
減輕基層審批壓力
《通知》從三個方面統籌考慮建立與審批能力相適應的環評審批權限,以減輕基層環評審批壓力。
優化調整審批權限,“兩高”項目等生態影響重大項目和環境影響不確定的項目均由省部兩級生態環境部門審批,其他非重大環境影響項目由市縣兩級審批。
優化環評類別,通過優化環評分類管理地市試點和園區試點,為修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取消一部分污染影響類環境影響報告表項目積累經驗,持續減少基層環評審批數量。
探索優化環評審批方式,開展環評文件標準化編制、智能化輔助審批試點,提高環評文件編制效率和質量,一方面減輕企業負擔,另一方面也減輕環評審批負擔,在保證審批質量的同時提高審批效率。
開展環評改革試點
本次試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試點優化建設項目環評類別,二是試點開展環評文件標準化編制、智能化輔助審批。
第一類是地級市優化環評分類管理試點。北京市、河北省、吉林省、福建省、廣東省、四川省、陜西省分別選擇2個典型地級市(或直轄市的區),試點進一步優化環評分類管理,取消部分污染影響類環境影響報告表項目審批,制定試點行業環境準入指引;探索加強建設項目選址指導服務;加強排污許可和執法監管。
第二類是園區優化環評分類管理試點。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湖南省、重慶市分別選取2—3個產業園區,試點研究建立與排污許可制度相適應的環評管理體系,深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產業園區規劃環評、建設項目環評和排污許可制度銜接融合,強化園區規劃環評和入園項目環境準入管理,提升源頭預防制度體系整體效力。
試點優化建設項目環評類別
環評文件標準化編制、智能化輔助審批試點的地區為北京市海淀區、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廈門市、四川省成都市,選取工藝簡單、環境影響較輕、污染防治措施成熟可靠的行業,試點信息填報標準化、選址論證智能化、預測評價規范化、智能化輔助環評審批。
提升環評文件質量
環評文件質量是環評工作的生命線,是保證環評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礎。《通知》要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把提升環評文件質量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嚴格準入把關和監管。
規范環評工作程序。要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在審批過程中,將環評單位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程序、編制主持人全過程組織參與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工作等情況納入監督檢查,有關檔案、資料造假或者故意違反工作程序等基礎資料明顯不實的,應依法嚴肅查處。
落實信用監管機制。對信用良好的環評單位,減少復核和抽查的比例、頻次,做到“無事不擾”,對納入“黑名單”的環評單位依法禁止從業,對信用較差的環評單位,住所所在地市級生態環境部門應每年開展現場檢查,確保具備基本技術能力等條件。
強化責任追究。深入開展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專項整治工作,及時發現、嚴厲查處弄虛作假行為,嚴格落實建設單位、環評單位責任,對相關單位和責任人依法實施“雙罰制”,依法實施終身責任追究,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嚴肅追究技術評估單位、審批部門把關責任,并廣泛開展典型案件警示教育。
保障改革取得實效
加強制度銜接融合,為項目環評改革提供保障。《通知》要求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深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規劃環評、建設項目環評和排污許可等制度銜接融合,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和規劃環評對項目環境準入的指導作用;環評信息化支撐持續增強,環評文件質量持續提高;加強技術評估能力建設,加強環評關鍵技術科研攻關,提升源頭預防制度體系整體效力。
提升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環評管理能力。《通知》要求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強化對基層生態環境部門和承擔環評審批業務的相關部門的政策指導、業務培訓、環評文件復核、信息化監管等,確保項目環評全部在全國建設項目環評統一申報和審批系統進行受理審批,相關信息共享至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做到統一尺度、規范把關。嚴格環評準入把關和監管,嚴查嚴打弄虛作假違法行為。
加強改革任務統籌實施。生態環境部將建立環評改革試點保障機制,對試點工作開展全程跟蹤指導;要求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充分利用全國建設項目環評統一申報和審批系統,做好各級審批能力摸底評估,科學優化調整審批權限;承擔試點工作任務的地市制定試點工作方案,細化試點任務、工作進度、責任分工和預期成效,確保試點有序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