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基于崗位需求導向,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課程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在充分了解畢業生擇業方向和崗位人才需求的基礎上進行課程教學改革。通過增加科學前沿成果,建設課程網絡資源庫,豐富課程內容與資源;利用信息技術,通過課前準備、課中教學和課后拓展,優化教學模式;利用典型案例,加強思政教育;利用校內作物生產種植基地、校外農業公司與家庭農場等實踐基地,優化實踐教學方法;同時,改進考核評價體系。實踐表明,改革后的教學模式獲得明顯成效,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愛農情懷,并注重補充科學前沿知識和專業技能。為農作物綠色、安全生產提供人才支持。
關鍵詞" 崗位需求;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家庭農場;課程網絡資源庫
中圖分類號" G642.0;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4)22-0114-04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25
基金項目 宜賓職業技術學院人才引進科研啟動基金(ybzysc20bk06);宜賓職業技術學院科技創新團隊建設(ybzy21cxtd-09);四川省教育廳2022—2024年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GZJG2022-727);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資助項目(GZY21B35)。
作者簡介 何瓊(1990—),女,四川廣元人,博士,講師,從事植物病蟲害調研與防治研究。
通信作者 楊逢春(1980—),男,云南個舊人,博士,副教授,從事植物種質資源調查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8-25
Reform and practice of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for Diseases and Pests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E Qiong""" YANG Fengchun""" XIAN Yuanhua
(College of Modern Agriculture, Yib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ibin 64419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job demand orient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was analysed of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for Diseases and Pests course teaching, and course teaching reform wa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career direction of graduates and the demand for job talents. By increasing cutting-edge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built a course network resource library, enriched course content and resources; Utiliz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optimize teaching models through pre class preparation, in class teaching, and post class expansion; Utilized typical cases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tilized on campus crop production and planting bases, off campus agricultural companies, family farms, and other practical bases to optimize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d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Practice had shown that the reformed teaching model had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focusing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and love for agriculture, and emphasizing the supplementation of cutting-edge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Provided talent supports for" green and safe production of crops.
Keywords" job requirements;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for Diseases and Pests; family farm; course network resource library
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安全、綠色和有機的農作物生產,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力手段之一。目前,新技術融合了農業、物理、生物和化學等的發展,推動作物病蟲害防控技術創新,并應用于農業生產。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是高職院校作物生產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相關教學改革研究較多。邢小萍等[1]對其網絡開放課程建設進行設計及應用,促進學生樹立保護農作物、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等意識;郭榮等[2]對該課程綜合防治參與式培訓課程編制進行探討,強調生產實踐改革的重要性;徐森富等[3]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加強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建立新型考核與評價體系,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效;田婧等[4]創新教學方法,應用啟發式教學模式,使學生更扎實地掌握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的實踐技能;任冬梅等[5]進行該課程的教學評價體系改革等,培養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相關學者的研究大多側重課程教學本身,較少考慮學生就業能力。本文立足學生擇業方向和用人單位對相關崗位的具體需求,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索,以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高質量人才。
1 基于崗位需求導向的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課程的授課時間安排在第3—4學期。基于崗位需求導向,對作物生產與經營管理專業畢業生擇業方向與就業崗位進行調研。通過網絡平臺向2021—2023年該專業畢業生發放274份調查問卷,調查內容為畢業生就業單位名稱及其工作內容,問卷有效回收率94%。
1.1 畢業生擇業方向
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學生擇業方向變化較小(表1)。其中,簽約農業相關單位占比較大,在58.7%~65.8%;簽約非農業相關單位占比較少,在2.7%~10.2%;其他就業比例在13.9%~15.5%。這說明該專業畢業生多數愿意從事農業相關工作。
1.2 崗位人才需求
教研團隊深入用人單位了解其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相關課程標準和授課規化。近年來,在該專業建設過程中,加強與部分涉農用人單位的對接。用人單位為學生提供農業技術服務、農資銷售和農業基地管理等崗位,要求學生具備熱愛農業等基本素養;掌握植保、栽培、嫁接、土壤、肥水、育種和農藥等農業基礎知識技能,具備管理大田、測量作物生長數據和實時掌握基地情況等專業素養;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技能等其他素養。
2 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2.1 豐富課程內容與資源
金娜等[6]研究認為,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熟練掌握農作物的病蟲害識別與綠色防控關鍵技術,鍛煉根據實際情況擬訂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方案的能力。常敏等[7]研究認為,由于教材內容更新較慢,教學在注重講解基本原理、概念和技能等知識的基礎上,需充分結合相關研究進展,加強與相關專業課程之間的交叉融合。經過教學團隊的建設和完善,該課程已形成了由多媒體課件、農作物植保員技能等級考試的題庫、智慧職教在線資源和玉米種植虛擬仿真軟件等構成的教學資源庫。
2.1.1 增加科學前沿成果 該課程主要講授昆蟲基礎知識、植物病害基礎知識、常見作物病蟲害識別與防治等內容,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面廣,綜合實踐能力強。姚欣[8]將植物保護領域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學,如抗病新品種、新農藥的開發與利用、農業天敵生物的利用以及新種植模式的推廣等,進一步增強教學內容的前沿性。結合農作物生育期特性、病蟲害分布情況與發生特征、當地氣候特征和土壤特征等知識點,對植物病理學和昆蟲學基礎知識、農作物常見和重大病蟲害的發生、流行及綜合防治技術等內容進行重點教學。引導學生討論分析不同病蟲害的防治措施,提升其在分析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發現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1.2 建設課程網絡資源庫 周祥等[9]研究認為,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拓寬了教學資源的收集渠道。教學團隊充分利用智慧職教資源庫,構建與高職院校相匹配的課程教學資源庫,并配套建設農作物植保員技能等級考試的題庫,針對作物栽培課程開發了玉米種植虛擬仿真軟件。學生可通過虛擬仿真軟件了解玉米種植管理過程中所應用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提升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邵鳳俠等[10]研究運用問題探究法、討論法、項目教學法和現場教學法等,使學生掌握病蟲害的發生規律、預防技術和治理措施等。
2.2 優化教學模式
參考王雯等[11]研究成果,基于智慧職教平臺,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2.2.1 課前準備 引導學生進行在線開放課程的自主學習。針對教師布置的各項學習任務,查找線上資源,并對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
2.2.2 課中教學 根據學生課前預習情況確定課上的問題、知識要點及教學目標;參考周祥等[9]研究成果,通過任務分配、資料搜集、小組討論、成果展示、評價和課堂練習等教學活動,面對面開展教學和交流活動,以完成知識點的傳授。展示學生線上的預習成果,幫助其按照個人的思維模式對知識內容進行復習和梳理,并對常見錯誤進行糾正和補充。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反饋來布置課堂作業,以鞏固課本知識,擴大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增強其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提供參考資料,供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和討論,實現自主鍛煉提升。
2.2.3 課后拓展 教師在智慧職教平臺布置拓展學習任務,根據網絡教學平臺統計數據,了解學生課后學習參與度及知識掌握情況;通過線上資源的觀看人數分布、觀看時長比例、學生提問數量與質量等了解其學習效果。參考付穎等[12]研究成果,實時掌握學生學習進度,督促其完成課后練習,并進行相應考核,鞏固知識;統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結合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模式。
2.3 加強思政教育
參考梁平[13]研究成果,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充分挖掘課程思政案例。從生態、教育等多個方面將農學先進技術典型案例、艱辛的科研歷程等思政元素有機融入相應的知識點,引導學生厚植知農、愛農和興農情懷,樹立保護環境、綠色生產和保護耕地等責任感,拓寬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
通過分享水稻育種專家的科研經歷,引導學生建立農業科學研究的自信心,培養其堅持奮斗的素養,引導其樹立農業防控病蟲害意識,明確抗病育種的重要性;通過分享蔬菜遺傳育種、油菜優良品種選育等的科研過程,增強學生對選育優良蔬菜、油菜品種的信心,使其認識到遺傳育種的重要性;通過分享植物病理學專家將科研成果運用于實踐的過程,培養學生助農增產觀念和團結合作精神,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持。同時,將抗病育種技術、農作物病害生物防治技術等應用于實踐,使學生更有效地掌握病蟲害綠色防控的重要技術手段。
2.4 優化實踐教學方法
2.4.1 校內作物生產種植基地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以課程內容為主,引導學生交流和學習。在討論教學和現場教學中,為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分析問題能力,教師講解完部分理論知識后,可將課堂搬到校內作物生產種植基地,引導學生現場觀察并提出相關問題;通過自行查閱資料,提出解決方案;組織開展小組討論教學活動,對其討論內容進行點評。任津瑤等[14]研究認為,這種方法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強化了其對重要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有利于培養其綜合能力。
學生搜集生產基地中遇到的作物病蟲害相關問題,帶到課堂上進行互動探討,并在線上搜集資料,制訂農作物常見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方案;充分利用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實現作物生產的實踐教學,提升對課本知識的運用能力。
2.4.2 校外農業公司、家庭農場等實踐基地 在課程教學后期,根據農時,安排學生進入當地農業公司、家庭農場等地進行生產實踐鍛煉,如玉米—紫蘇套作基地、水稻—川芎輪作基地以及有機葡萄種植基地等,將課本知識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學習不同種植模式下的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等。通過基地見習,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課堂所學理論知識,提升專業實踐技能。
2.5 改進考核評價體系
王雯等[11]和付穎等[12]強調課程基礎知識和實踐操作的連續性,并注重學習過程考核,將學生課前、課中和課后的表現納入成績評定體系。根據過程性教學評價及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及綜合能力。改革后的教學評價方式相對靈活,學生更加適應教學評價環節,教師可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并及時調節教學模式。期末總評成績包括線下資料搜集和作物生產基地實踐(30%)+實踐報告和課后習題(20%)+到課率和課堂表現(10%)+期末考試(40%)。該考核模式對學生理論知識與實操學習效果的評價更科學合理,同時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所提高。
3 課程教學改革效果分析
通過對2020—2022級作物生產與經營管理專業學生進行課后專業能力測驗,發現教學改革后,學生在學習興趣、操作能力和綜合成績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操作能力和對作物病蟲害防治的綜合能力方面。在專業技能上,學生能夠結合實際情況診斷田間作物病蟲害,并制訂合理的綜合防治方案。2023年畢業生簽約農業相關單位占比達65.8%,較2021—2022年有所上升。通過收集用人單位反饋的學生崗位實習情況,發現教學改革后的學生能更快進入工作狀態。
4 結語
通過更新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工具,實施混合式教學,并采用問題導向式和探究式等教學方法,初步實現了師生交流、開放話題探討、能力提升和思政專業知識相結合的課堂。通過課程改革,提高了學生分析和運用理論知識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其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其生態建設和保護野生資源、農業資源等意識。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專業技能人才提供支持。
綜上,本文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課程為例,深入調研作物生產與經營管理專業學生擇業方向和農業相關用人單位需求,了解其對農業類人才的素養需求;再對課程內容和資源建設、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等進行了探索實踐。結果表明,改革后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相關知識,提升自身實踐能力和增強生態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 邢小萍,郭線茹,袁虹霞,等. 基于MOOC/SPOC的作物病蟲害防治學課程的設計及應用[J]. 教育現代化,2019,6(78):184-186,197.
[2] 郭榮,包文新,肖云麗. 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參與式培訓課程編制的原則與方法[J]. 中國植保導刊,2006,26(11):38-40.
[3] 徐森富,趙國富. 高職《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 現代農業科技,2010(2):21-23.
[4] 田婧,王海龍,邰連春. 誘導啟發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園藝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課程的研究與實踐[J]. 安徽農學通報,2013,19(22):127,131.
[5] 任冬梅,李娟,張德健. 新農科背景下“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學” 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 教育教學論壇,2022(42):58-61.
[6] 金娜,吳曉云,李志強,等. 高職“園藝植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課程教學方法探索[J].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23,37(5):89-96.
[7] 常敏,馬佩,陳輝. 多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本科生專業課授課的實踐與探索[J]. 科教文匯,2023(8):1-4.
[8] 姚欣. 將科研成果引入高職基礎化學課堂教學的嘗試[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29):94-96.
[9] 周祥,許路遙. “互聯網+”環境下“經濟學基礎” 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 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11):75-78.
[10] 邵鳳俠,文亞峰,廖飛勇,等.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改革探析[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3(7):25-28.
[11] 王雯,韓錫斌. 信息時代職業教育混合教學要素及其關系[J]. 電化教育研究,2022,43(2):19-25,41.
[12] 付穎,趙冬. 探討基于互聯網+的翻轉課堂在內分泌科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病案,2023,24(11):93-95.
[13] 梁平. 課程思政“立德樹人”四層級目標論[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0(4):151-156.
[14] 任津瑤,葛超. 職業院校在線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醫學影像診斷學”為例[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17):37-43.
(責任編輯: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