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0月26日,第五屆全國果蔬茶生產機械化發展論壇在湖南長沙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指導講話。來自果蔬茶行業知名專家、企業代表、種植大戶等200余人參加了會議。本次論壇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呂曉蘭研究員主持。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副秘書長苑同寶致詞并提出果蔬茶機械化發展困惑。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指出,近年來,我國果蔬茶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整體上果蔬茶生產機械化水平仍有待提升。特別是在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的背景下,廣大果蔬茶生產者對這個背景下機械化的需求愈加迫切。如何克服無機可用,無好機用,有機難用的老問題,已經是我們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我們要認清果蔬茶機械化發展的現狀并迎接其挑戰,積極引進和推廣先進的農機新技術、新裝備,廣泛開展交流與合作,以科技創新推動果蔬茶機械化高質量發展,并將這些科技成果真正應用到生產實際中,為更多農戶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副秘書長苑同寶在論壇開幕式上致歡迎詞,同時拋出問題,果蔬茶種植群體為什么要自己購買農機?為什么不能向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那樣,實現社會化服務?
會上,7位行業專家分別作了《丘陵山區果園全程智能化機械作業與智慧化管理示范與推廣》、《日光溫室果菜東西壟宜機化生產模式及裝備經濟性評價》、《茶園種植生產全程機械化應用》、《江蘇省蔬菜生產機械化技術推廣經驗及心得》、《智慧果園關鍵技術與場景應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現代果園驅鳥技術與方法研究》、《關于果園機械化“四良”融合的思考》7個專題報告。
1 丘陵山區果園全程智能化機械作業與智慧化管理示范與推廣
湖南省農業裝備研究所所長李明研究員在報告中說到,我國是世界最大的水果生產國,果園種植面積達1.9億畝。針對果園裝備水平低、管理粗放、藝機融合與產業模式落后問題,提出“8+2技術及模式”項目,即規好劃+整好土+備好水+育好土+選好種+施好肥+防好病+管理好‘八好技術’”,作業智能機械化+管理智能化“兩化技術”,藝機融合、公司+基地+家戶做主+專業化“經營模式”。項目應用后,果園生產效率較傳統模式提高了10倍左右,在果樹開溝施肥、除草、運輸三個環節節省人工2/3,公司每年節約人工成本150多萬元。
2 日光溫室果菜東西壟宜機化生產模式及裝備經濟性評價
沈陽農業大學田素博教授在報告中說到,目前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雇工難、用工貴問題凸顯,日光溫室蔬菜產業發展遇到了難題,調整和改變的措施:機器替人 “實現機械化”。(1)宜機化栽培模式,必須順著日光溫室東西走向作業;(2)日光溫室改變傳統南北壟栽培方式為東西壟。遼寧省日光溫室秋冬茬番茄東西壟栽培,實現日光溫室生產環節(耕、栽、管、收)全程機械化,耕:耕整地裝備;栽:移栽裝備;管:水肥植保管控裝備;收:收獲裝備。經實踐,東西走向宜機化栽培后,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工成本,而且番茄接受陽光照射時間長,品質更好。
3 茶園種植生產全程機械化應用
廣東省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陳衛靈正高級工程師在報告中說到,廣東省丘陵山地面積約占總面積61.5%;含43個山區縣,18個丘陵縣;是“典型的南方低緩丘陵山區”。茶園面臨的困難和挑戰:(1)立地條件限制:丘陵山地茶園坡地多,地塊小而分散,基礎設施建設嚴重落后,不進行宜機化改造,機械無法進入;(2)農機農藝融合度低:種植農藝、農機研發等各行其道;(3)農機有效供給嚴重不足:由于單一機械市場不大,研發投入成本高,吸引投資困難,面向生產的從事茶園種植生產農機研發的高水平機構和企業少之又少;(4)人力成本及老齡化問題: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占到50%以上,種植收益降低。勞動力平均年齡超過60歲,地區性、季節性、結構性的勞動力短缺。茶園宜機化改造六大作業環節:土壤改良作業、除草作業、整形修剪作業、病蟲害防治作業、收獲作業、搬運作業。全程機械化后,除草作業每畝可節約成本180多元;收獲、運輸作業效率比人工快8倍以上;植保作業不僅大幅度提升了作業速度和作業質量,且減少了傳統方式對人員的危害。
4 江蘇省蔬菜生產機械化技術推廣經驗及心得
江蘇省農機具開發應用中心於鋒正高級工程師在報告中說到,江蘇省2023年全省蔬菜播種面積(含西甜瓜)2226萬畝(148.4萬公頃),畝均單產達2.64噸。其中設施蔬菜種植面積約960萬畝(含復種面積),露地蔬菜約1250萬畝。其中,韭菜、芹菜、空心菜生產機械化作業模式,實現耕整地、精密播種、田間管理、收獲、搬運全程機械化。針對韭菜、空心菜等莖葉類蔬菜,推廣應用“直播有序采收” 機械化生產模式,推薦采用平畦種植,溝深15~20厘米,播種行距25~30厘米。收獲后,并且利于切根、去雜、稱重、整理包裝機械化處理。已在南京、徐州、鎮江、無錫等多地推廣應用。
5 智慧果園關鍵技術與場景應用
安徽中科智能感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孫友強技術總監在報告中說到,智慧果園場景建設:(1)融合果園六情感知、智能溫室、人工智能決策、智能農機裝備四大方面,構建“空-天-地-人”全景數字化智慧果園。(2)從邊緣計算鷹眼監測、智能溫控、AI專家機器人(智果AI)等關鍵環節入手,完善生產過程中各環節“感-知-行”操作,形成閉環管理,用數字化的方式感知果樹的一生。(3)打通果樹生產育、種、管、收、研各環節,做到“神機妙算”,系統的從數字化感知、智能化決策、精準化管理三個維度打造示范樣板,推動果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打造智慧果園。
6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現代果園驅鳥技術與方法研究
南京林業大學陳青博士/副教授在報告中說到,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現代果園驅鳥技術。早期防治鳥害的措施主要有捕殺、化學藥劑毒死等手段,近年來傳統的捕毒式防治法已被摒棄,現在采用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生態防治、物理隔離、化學藥劑防治、視覺防治和聲學防治等。
鳥類監測與驅趕二者統一逐漸成為智能驅鳥裝備的研究方向。當前聲學驅鳥器存在智能化程度低、易被適應、驅鳥效果差等問題,無法滿足現代化果園的使用需求。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聲波驅鳥器,因其能源利用率高、智能化程度高、不易被適應等特點,能夠實現自動化監測和驅趕,節約人工和管理成本,結合機器視覺的聲波驅鳥器使用太陽能板供電能夠減少能耗,且采用超聲波驅鳥方式不會對生態造成破壞,實現綠色高效無污染驅鳥。
7 關于果園機械化“四良”融合的思考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設施與裝備研究所呂曉蘭研究員在報告中說到,中國水果年產量和種植面積均居全球第一,2022年中國水果種植面積達1.9億畝。全國果園綜合機械化率沒有突破30%;丘陵山區果園面積占比>60%。實現果園機械化路徑——“四良”融合:(1)良田—果園宜機化改造;(2)良種—矮化砧木與宜機化品種選育;(3)良法—“農機+農藝”融合;(4)良機—適用、高效、高質農機研發。
本次論壇,陳學庚院士和多名業界知名專家,圍繞果蔬茶產業農機農藝融合問題、機械化水平低、勞動力匱乏、購機成本高、社會化服務不足等痛點和難點,共同探討果蔬茶生產機械化的最新研究進展與未來發展趨勢,并分享其試驗成果,積極推廣果蔬茶生產機械化的新路徑、新方法,并將這些科技成果真正應用到生產實際中,為更多農戶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