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圍繞甘肅省平涼市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現狀分析和傳承策略兩個方面展開研究。通過實地調研、文獻分析等方法,全面探討了平涼市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發展現狀,并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培養傳承人才、優化傳承環境、深入挖掘內涵、促進產業融合等針對性策略。研究發現,平涼市非遺項目雖然面臨年輕人參與度低、保護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但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正在通過完善制度機制、創新傳承模式等措施推動非遺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相關人員要進一步深入挖掘非遺內涵,鼓勵其與現代產業深度融合,為平涼市乃至甘肅省的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關鍵詞:甘肅平涼;非遺項目;傳承策略
甘肅省地處西北內陸,是中華民族多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遠的歷史孕育了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遺項目濃縮了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民俗信仰等,體現了黃土高原特有的區域文化特色。然而,隨著社會發展,這些傳統文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推動甘肅各地非遺項目可持續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甘肅省平涼市非遺項目的特點
平涼市地處隴東黃土高原,這里匯聚了眾多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平涼剪紙、崆峒武術、春官說詩、莊浪高抬、馬尾編荷包、泥塑、面塑、根雕等,它們不僅體現了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民俗風情。首先,這些非遺項目技藝精湛,體現了當地人民的智慧結晶。平涼剪紙以精美的圖案、豐富的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著稱;崆峒武術以獨特的招式、剛柔并濟的技藝和修身養性的理念吸引了眾多關注;春官說詩以即興創作、詼諧幽默的特點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其次,這些非遺項目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每一個項目都源于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體現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馬尾編荷包、泥塑、面塑源于當地農民的傳統手工藝,展現了他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最后,這些非遺項目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平涼剪紙、崆峒武術、春官說詩等已成為平涼乃至甘肅獨特的文化符號。根雕充分利用了當地豐富的木材資源,反映了當地自然與人文的融合。
二、甘肅省平涼市非遺項目現狀分析
(一)傳承現狀
平涼市非遺項目的傳承既表現出一定的活力,也面臨一些挑戰。一方面,通過家庭傳承、師徒傳承等傳統方式,許多非遺項目得以延續,一些非遺傳承人積極投身于非遺技藝的傳承與教學工作,努力將技藝傳授給下一代。例如,平涼剪紙的傳承人通過開設剪紙班、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和學習這一藝術。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許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逐漸減弱,非遺項目的傳承陷入后繼無人的境地,同時一些非遺項目技藝復雜、學習周期長,限制了其傳承的范圍。再加上部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難以為非遺傳承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基礎設施。
(二)保護現狀
在非遺保護方面,平涼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政府和社會各界對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非遺項目的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平涼市設立了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非遺項目傳承、展示和宣傳。平涼市還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提升非遺項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這些舉措有效推動了當地非遺保護事業的發展。然而由于非遺項目眾多,保護資金和資源有限,一些非遺項目的保護力度仍顯不足。此外,一些非遺項目的保護還存在法律法規不完善、保護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例如部分傳統手工技藝無法納入現有的保護體系,缺乏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
(三)發展現狀
平涼市非遺項目在發展過程中展現出了新的活力,一些非遺項目通過與現代科技、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實現了創新發展。例如:平涼剪紙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創作出了具有現代審美價值的剪紙作品;崆峒武術通過參與國際武術交流、舉辦武術比賽等,提高了國際影響力,平涼還被譽為“武術之鄉”。這些創新舉措不僅豐富了非遺項目的表現形式,也提升了社會影響力。平涼市還積極推動非遺項目與旅游產業相結合,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旅游項目,如邀請傳統工藝匠人現場演藝、組織非遺主題展覽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體驗,這不僅增加了非遺項目的社會認知度,也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然而,非遺項目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如何在融入現代元素的同時保持傳統技藝的純正性,如何更好地與現代市場需求相結合等,還需要相關部門和從業者不斷探索和創新。
三、甘肅省平涼市非遺項目的傳承策略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保護政策
加強非遺項目的傳承,需要政府、社會各界通力合作,采取多管齊下的方式。第一,健全非遺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平涼已實施了《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為非遺傳承活動提供了法律依據。鑒于當地眾多非遺項目面臨傳承困境,地方政府還應根據實際需求,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比如,制定專門的非遺傳承人認定和扶持政策,為優秀的非遺傳承人提供生活補貼、工作支持等,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非遺事業;建立健全非遺項目動態申報、評估、調整的制度機制,確保保護措施與非遺項目的實際需求相匹配。第二,健全非遺保護組織體系,明確各方職責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平涼市可在政府層面成立由文化部門牽頭的非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各相關部門的工作任務,推進各項保護措施有序進行。同時整合社會各界力量,充分發揮企業、社區、學校的作用,鼓勵社會公眾參與非遺保護活動。
(二)培養傳承人才,創新傳承模式
傳統的師徒傳承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非遺技藝,但已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因此,從培養新生代傳承人、創新傳承途徑兩個層面入手,既能賡續非遺技藝,又能提升其社會影響力。第一,加強非遺傳承人才的培養,要通過各種培訓機制發掘和培養新生代非遺傳承人。平涼市可以在文化館、學校等場所開設非遺技藝培訓班,邀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傳授,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其中。還可以組織非遺技藝大賽,對優秀的非遺傳承人給予獎勵和支持,以此凸顯非遺傳承的社會地位,激勵更多人投身其中。
第二,創新非遺傳承模式也是確保非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方面,要加強非遺教育,增強公眾特別是年輕群體的文化自信和認同感。平涼市可以將非遺知識納入學校課程體系,讓學生從小接觸和學習這些非遺技藝,培養他們的文化認同感。也可以開展非遺主題活動,如非遺體驗營、非遺藝術節等,讓更多普通群眾親身感受非遺的魅力。另一方面,要鼓勵非遺項目與現代產業深度融合,支持非遺傳承人開發具有市場前景的文創產品,利用電商平臺進行推廣銷售,提升非遺項目的社會影響力和經濟價值。只有政府、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才能讓這些飽含地域文化底蘊的非遺薪火相傳。
(三)優化傳承環境,拓寬傳承渠道
第一,優化非遺傳承環境,為傳承工作營造良好的氛圍和條件。一方面,地方政府應加大對非遺項目的扶持力度,通過提供資金、場地等,為非遺傳承人創造更好的創作條件。還要完善相關服務體系,如建立非遺博物館、展示館,系統展示和保護這些珍貴的非遺。另一方面,要重視對非遺傳統活動的保護,鼓勵將一些與節慶、信仰等相關的非遺項目納入地方文化活動日程,維系其在民間的生存與發展。第二,拓寬非遺傳承渠道,讓更多人參與非遺的學習和傳播。
(四)深入挖掘內涵,促進創新發展
要推動平涼市非遺項目可持續發展,只有完善的保護政策和健全的組織體系還不夠,還需要從內涵挖掘和創新發展兩個層面入手,為非遺傳承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許多非遺項目蘊含豐厚的歷史文化、民俗傳統等內容,這些內在價值是支撐非遺項目生生不息的根源。因此,相關部門和傳承人應通過研究、保護、傳播等方式,系統梳理和展示這些非遺項目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只有真正理解和詮釋好非遺的文化價值,才能讓歷史沉淀的文化瑰寶煥發出新的生機,引發公眾廣泛關注和認同。此外,平涼市還應支持非遺傳承人結合現代審美追求和生活方式,用新的表達方式重新詮釋非遺,開發出更多貼合現代人需求的產品和體驗項目。
(五)促進產業融合,推動傳承發展
1.推動“非遺+旅游”發展模式
非遺項目與旅游業融合,是帶動非遺傳承的重要抓手。平涼市可以依托當地豐富的非遺資源,開發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遺旅游產品。比如:打造以崆峒武術為主題的特色民宿,讓游客在領略傳統功夫魅力的同時親身體驗武術;組織非遺工藝品制作體驗活動,邀請平涼剪紙、根雕等非遺傳承人進行現場表演教學,讓游客在欣賞傳統技藝的同時,能親手感受創作的樂趣。此外,平涼市還可以積極申報“全國非遺旅游示范基地”等稱號,借助國家政策資源和媒體宣傳,提升非遺項目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這種“非遺+旅游”的融合發展模式,一方面能推動非遺的廣泛傳播,提升社會影響力;另一方面能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實現雙贏發展。
2.推行“非遺+創意”發展模式
鼓勵非遺項目與創意設計等產業深度融合,有利于開拓非遺傳承的新路徑。平涼市可以支持非遺傳承人結合現代審美理念,將傳統工藝技法運用于日用品、服飾等文創產品的設計制作。比如:平涼剪紙的精美圖案可以運用于高端瓷器、服飾等設計,讓它們兼具傳統韻味與時尚氣質;將崆峒武術剛柔并濟的特點融入休閑服飾設計,打造出既適合人類運動又具有文化內涵的時尚單品。同時,平涼還可以依托當地非遺資源,發展以非遺為主題的創意園區,匯集一批非遺工藝創新工作室,鼓勵他們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開發出更多富有吸引力的文創產品。推行“非遺+創意”的融合發展模式,既能推動非遺技藝創新,又能提高其商業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為非遺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3.推行“非遺+教育”發展模式
將非遺知識納入教育體系,不僅能傳承好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有助于增強廣大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平涼市可以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力量,將非遺項目的相關知識融入中小學的藝術、歷史等課程,讓學生接受非遺的熏陶。同時,邀請剪紙、泥塑等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為學生開設專題講座和實踐工坊,讓學生親身體驗非遺技藝的魅力。此外,學校還可以組織非遺主題夏令營、研學旅行等活動,讓青少年深入非遺場域,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參與熱情。學校的積極推進,不僅能培養一批非遺傳承后備力量,也能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傳播非遺知識,增強公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總之,“非遺+教育”的融合發展模式,有助于將非遺知識有效轉化為青少年的文化自覺,為非遺傳承注入持久動力。
四、結 語
甘肅省平涼市非遺項目經過歷史沉淀,形成了地域特色,它們不僅是當地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黃土高原文化獨特魅力的縮影。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快,這些非遺項目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正在采取積極措施予以應對。未來,平涼市將進一步深入挖掘這些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與時俱進,讓這些獨特的文化符號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甘肅省平涼市文化館)
參考文獻
[1] 施秀萍,祁曉亮.保護傳承非遺 賡續歷史文脈 譜寫時代華章[N].甘肅日報,2024-06-05(6).
[2] 馮思萌.甘肅省河西地區剪紙與刺繡發展現狀研究[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23.
[3] 高照程.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淺析[J].文化產業,2023(5):134-136.
[4] 任向紅.甘肅非遺手工藝傳承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的對策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35):1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