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旨在探索小楷字體的起源、發展與特點,并分析小楷在書法藝術中的重要性和應用。以筆者創作《滕王閣序》小楷作品為例,說明小楷創作要變化自然,不能只追求規整的章法和格局,要有自己的創意和思考。
素材收集與構思
一、素材來源
《薦季直表》《樂毅傳》《靈飛經》《宣示表》《汲黯傳》等小楷作品。王鏞《中國書法簡史》、七卷本《中國書法史》兩漢卷(華人德著)等著作。
二、創作構思
臨帖和創作是書法藝術中兩個重要的環節,它們既相互關聯又有各自的特點。臨帖是通過模仿前人的作品來學習和練習,而創作則是表達個人的獨特創意和情感。本文將討論臨帖和創作的過程,并探究它們在書法創作中的作用和相互關系。小楷創作是書法藝術中的一項重要技巧,它追求字形的準確和結構的嚴謹。
在開始創作小楷之前,首先需要熟悉小楷字的基本結構和筆畫特點。了解小楷字的構造和規范可以幫助藝術家準確地書寫每一個字。在創作之前,需要明確自己的創作主題或是書寫的內容。這可以是一句詩詞、一段經典的古文,或者是自己的感悟和心情。主題的選擇會影響到筆畫的運用和整體的布局。在確定主題后,藝術家可以開始構思作品的整體布局。考慮字體的大小、字與字之間的間距和排列方式等,決定作品的整體形式。同時,也可以思考是否添加一些裝飾性的元素,如花鳥、山水等,以增加作品的美感和表現力。在創作之前,可以進行一些練習和調整。可以先在草稿紙上進行練習,熟悉字形的書寫方式和特點。在練習的過程中,可以不斷調整和改進,直到感覺自己的書寫趨于準確和流暢。完成創作后,可以對作品進行審美和修飾。可以檢查每個字的字形是否準確、結構是否嚴謹,同時也可以考慮整體的和諧和平衡。如果需要,可以添加一些裝飾性的線條或點綴,增加作品的美感和表現力。
三、名家作品賞析與借鑒
鐘紹京的《靈飛經》采用小楷書寫,字體端莊秀麗,筆畫流暢有力,給人一種獨特的美感。它的內容主要是關于小楷書法的書寫技巧和規范,包括筆畫的組織、字形的結構、字間的間距等。同時,它也提供了一些書法欣賞和鑒賞的知識,讓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小楷書法的藝術魅力。
《老子列傳》是明代文學家文徵明所著的一部傳記作品。這部作品是文徵明對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傳記和研究,通過對老子的生平、思想和著作進行詳細的解析和評述,展現了文徵明對老子思想的理解和獨到見解。文徵明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和文化名人,他對古代文化和哲學有深厚的造詣,特別是在對老子思想的研究方面有獨到的見解。
趙孟頫是中國元代文學家、書法家和畫家,他以其獨特的書法風格和繪畫技巧在中國藝術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代表作有《汲黯傳》。趙孟頫的書法作品以行草和隸書最為著名,他的書法風格狂放豪放,筆觸瀟灑自如,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他的繪畫作品也非常出色,擅長山水畫和花鳥畫,作品充滿了詩意和浪漫主義情調。
作品“《滕王閣序》楷書創作”的" " " " " " 創作過程與分析
一、創作初期(草圖)
創作的開始階段,大量臨摹了文徵明、王羲之等人的小楷作品比如《黃庭經》《樂毅論》等。通過臨摹字帖學習小楷的章法、用筆以及結構筆勢,從而更好地應用到創作當中。同時研究創作的章法和內容,結合老師給出的意見進行修改,注意手腕的控制力,在創作的初期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比如章法過于拘謹、寫字不流暢、字的大小等。
二、創作中期(作品修改稿)
創作內容也考慮選擇了很久,最終選擇了唐代王勃的文章《滕王閣序》。選擇這一篇作為創作文本,不僅是因為它是經典,更因為它有能讓世人共鳴的精神和情感。王勃的“老當益壯”“窮且益堅”充滿著對未能實現抱負的深深惋惜,他的詩歌遠遠超出了大多數僅僅追求語言表面華美的六朝駢文。在創作時我思考用什么樣的格式表達,與老師溝通交流過后,最終選擇了三段拼接的方式作為創作格式。創作初始的臨摹過程較為順利且設計也較為合理,但不足之處仍有很多比如字形、排列是否合理等。
三、創作終期(作品正稿)
作品經過前期和中期的臨摹和修改之后,對于小楷的章法結構、字形變化等進行進一步的了解與思考,在練習中也慢慢進步。學習文徵明的寫法,字跡溫潤秀勁,法度嚴謹,筆畫婉轉,節奏緩和。找到了小楷的章法布局與中楷和大楷的創作不相同的地方,小楷書法的重點之一就是“清、腴”,這兩個詞對于字形的描述非常重要。“清”意味著線條應該保留純粹,沒有任何雜質;“腴”則意味著盡管線條看起來很精致,但實際上卻缺乏飽滿感。寫小楷的人需要在保存精細的同時,展示他們的藝術才華。他們的筆畫應該細膩,表達清晰,避免粗糙。在寫字的進程中,他們的手法應該保持平衡,避免拖沓。“寬綽”是一種優秀的“以點代畫”,它的結構緊湊而富有變化,這種書寫技巧讓書寫者的視野更開闊,讓書寫者的思維更自由。小楷的書寫方式是以點法起筆、裹鋒入紙鋒尖運行為基礎,但在運筆進程中,要注意逆入平出、提按頓挫的原則,并在起筆、行筆、收筆等步驟中具有靈活性。此外,造成一種字形結構寬綽,整體呈現扁勢造成一種橫放堅收的效果。在書寫時,小楷注重表現出優美的線條,并強調字的整體美觀。當字的造型變為扁平時,它的橫豎線條都呈現出一種優美的平衡,給人一種即便是最簡單的字也能表現出豐富多彩的美。
創作感悟
書法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有著悠久而深刻的歷史。小楷書法在古代非常流行,它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還非常實用。古代的手稿、書信、詩集、筆錄和古代科舉考試都是用小楷書寫的,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和尊敬。小楷書法在魏晉時期開始流行,隋唐到明清時期因為受到皇室和學者的青睞,一直保持著蓬勃的發展。小楷對記載、傳播古代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除了實用也是文人墨客藝術修養和文學素養的象征。小楷是書家心目中傳達情誼、表現個人藝術風格的載體,歷代書法家的小楷書法作品更是書法藝苑里的一朵朵奇葩。小楷書法的來源,與“正楷”“平楷”“行楷”等四種楷書關系密切。其中,正楷是指一套經過規范化的書寫字體,一般被認為是印刷體的雛形;平楷和正楷相似,但更加“韻味十足”;行楷是循行書而來,既寫字速度快,又通俗易懂;小楷是在行楷的基礎上進行精細處理而來,形象優美、程度高超,各書家創作的書法形式各不相同。比如王羲之的作品清新典雅,十分寧靜。“所謂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是《書譜》中孫過庭的名篇。文徵明小楷溫文爾雅、精巧細膩、勻稱細膩,給人以優雅整潔的美感。在90歲的時候,他依然能作蠅頭小楷。
我臨摹小楷字帖時仔細觀察取法,了解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的藝術風格。讀帖時認真觀察點畫的表達以及結字特點,用墨的濃淡變化以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關系,反復臨摹認真觀察從而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在臨摹文徵明的小楷作品時,我觀察到文徵明所寫的小楷起筆一般是露鋒的,很靈巧,轉折為方圓兼用,富于變化。文徵明的《草堂十志》,單個字都處在正中間,通過空白,輕重虛實相稱,結字活潑富于動感。文徵明的書法藝術不僅開創了吳門書派之風氣,也為我們現實的理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文徵明的書法也成為書法歷史長河之中明亮的星。書法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文徵明超越了物質的束縛,用他的作品來展現生命的精彩,并且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滕王閣序》是唐代大詩人王勃所寫的一篇序文,其內容主要講述了梁武帝蕭衍的事跡以及梁代官員的治國思想,同時也表達了王勃對于文化和教育的重視和推崇。讀完《滕王閣序》,我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和優美的文學藝術。首先,從語言層面來看,《滕王閣序》運用了豐富的修辭手法和華麗的詞匯,使整篇序文蘊含著一種雄渾而又婉約的氣息。其次,從思想層面來看,《滕王閣序》傳達的是一種治國理念,即“明德惟馨,服章之信”,即通過明德來取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從而實現治理天下的目標。這種思想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提供了啟迪和借鑒。總的來說,《滕王閣序》讓我感受到了其對于中國文化和思想的深刻影響,同時也讓我深刻理解到了修辭技巧和語言表達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滕王閣序所描繪的壯麗景色,它可能不會成為一部經典之作。《滕王閣序》成書于唐代鼎盛時期,那時的知識分子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然而,現實中的挫折卻給了文人一種報國無門的無力感。《滕王閣序》正是描寫了文人的普遍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表達悲憤和失望。
創作時老師指出,作品要變化自然,不能夠一味地追求規整的章法和格局,要有自己的創意和思考。要有創新精神,字形也要有變化,不能追求平穩、工整,需要有粗細的變化以及考慮字的大小和排列方式,要靈巧,看起來不僵硬和死板。文徵明從趙孟頫、歐陽詢、二王以及黃庭堅的作品中吸收精華,并融入自己的特色。在書寫時,他常常采用露鋒,也可以同時運用露藏。在書寫過程中,他常常采用中鋒,既保持線條的柔韌性,又具備豐富的變化。在書寫過程中,點、撇、波等細節都可以體現出文徵明的書寫技巧。衡山太史的書畫技藝精湛,其筆法精湛,既具備柔和的力量,又具備優美的線條,尤其是他80歲之后創作的作品,完美地融入了身體和精神的結合,令其充滿魅力。觀賞“棐幾三展,明窗百回”的小楷,要想獲取精湛的技藝,首先要深入研究它的每一個字,從字的起止、精確的點綴、精致的結構,到它的精彩的神韻,都需要敏銳的思維,才能將“猆棐三展,明窗百回”的精髓表達出來。許多歷史上的作者都是基于個人的感受和想法創作的,他們的作品既具有藝術的表現力,又能夠表達出個人的思想和感受。他們的作品既符合傳統的規范,又具備創造力。
作者簡介:
韓顏夷,女,黑龍江省綏化市人,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