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培根鑄魂”事業,文藝是塑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文學藝術創作是基層文聯和文化部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精神文明和鄉村振興有著重要的意義。
基層文化工作直接面對的是群眾,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是由群眾傳承延續下來的。對于基層文聯和文化部門來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唱響時代主旋律,努力創作出更多的優秀文藝作品,為基層群眾不斷輸送“精神糧食”,多樣化、多層次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這是時代賦予的使命。更好地開展基層文藝創作、繁榮群眾文化生活,是擺在各級文聯、文化主管部門和文化事業單位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以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為例,共同探討新時期如何做好基層文藝創作輔導工作。
羅城,是仫佬族集中聚居地,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全縣總面積2658平方公里,全縣人口39萬人,其中仫佬族人口13萬人。縣域內有壯、漢、苗、侗等各個民族,各民族文化在傳承融合中創新發展。羅城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出生地,是清代一代廉吏于成龍的初仕地等,歷史悠久,文脈厚重,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素有“山頭尖、筷頭尖、筆頭尖”“三尖”的美譽。
羅城文藝創作基本概述
羅城文化底蘊深厚,文人輩出,羅城先后獲“全國文化先進縣”“廣西文學創作強縣”“廣西民間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羅城作家群初始出現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直活躍至今。聞名全國的左聯作家、《救亡進行曲》的作者周鋼鳴,著名記者、曾任香港《文匯報》代總編輯、香港作聯主席的曾敏之,曾獲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一等獎的包玉堂,曾獲全國第五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潘琦,曾獲全國第六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的包曉泉,曾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和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的鬼子(廖潤柏),曾獲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文化部第六屆“文華獎”的常劍鈞等,都是從羅城起步,走出廣西、走向全國,蜚聲于中國文壇。
羅城文藝前輩取得的耀眼成績和努力跋涉的身影,是后來者創作的動力和榜樣。近百年來,這一優良傳統弦歌不絕、薪火相傳。羅城廣大文藝愛好者一直在努力創作,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據統計,目前羅城加入中國作協會員有10人、省級作協會員有33人、市級作協會員有56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有3人、廣西戲劇家協會有1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有3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有3人、廣西書法家協會會員有11人、市級書法家協會會員有18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有2人、廣西美術家協會會員有8人、市級美術家協會會員有16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有1人、廣西攝影家協會有17人、市級攝影家協會有32人等。
近年來,羅城文藝創作精品不斷、隊伍不斷壯大,文藝作品在區內外頻頻獲獎,具體體現如下:
一是音舞創作高揚時代旋律。創作排演了許多優秀的仫佬族舞蹈和音樂作品,影響區內外。其中,音樂作品《請到仫佬山鄉來》獲2014年“大音中國音樂盛典”詞典創作金獎;歌曲《好玩好耍好地方》《我的美麗家園》《仫佬山情調》參加全國各類比賽,榮獲創作金獎;仫佬族舞蹈《仫佬道》獲全區基層群眾文藝匯演銀獎;舞蹈《長長的花腰帶》參加全區第三屆基層群眾文藝會演獲舞蹈類優秀獎和第三屆全市基層群眾文藝匯演二等獎;仫佬族舞蹈《碾》參加廣西第十七屆“八桂群星獎”獲舞蹈類銅獎、全區第四屆農村基層文藝匯演舞蹈類三等獎;仫佬族舞蹈《月下歌坡》參加第十六屆河池市銅鼓山歌藝術節獲舞蹈類一等獎。近年來,羅城共創作舞蹈152個,小品、曲藝節目43個,聲樂35首,器樂曲30首。
二是戲曲創作好戲連臺。大型新編歷史仫佬劇《玉笛情緣》先后獲得第八屆全國戲劇文化獎劇本獎“金獎”、第八屆廣西劇展大型劇目“桂花銅獎”和河池市劉三姐文學藝術獎“戲劇類獎”;仫佬小戲《嗩吶歡歌》獲第八屆廣西劇展小品藝術展演“桂花銅獎”;2018年,仫佬劇《柚子情》在文化和旅游部、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主辦的中國首屆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演出,還參加第十屆廣西戲劇小戲小品展演;曲藝文場《他鄉怎比我羅城》參加河池市第十五屆銅鼓山歌藝術節獲曲藝類一等獎;曲藝文場《中國夢圓創輝煌》獲第十九屆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曲藝類一等獎;仫佬劇《牽牛花》獲第十六屆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曲藝類二等獎;2021年,彩調劇《鄉村之夜》獲第十一屆廣西劇展小戲小品類桂花金獎等。
三是文學創作成果喜人。在羅城工作生活的守土作家接連在《民族文學》《北京文學》《小說選刊》《詩刊》《散文選刊》《廣西文學》《安徽文學》《紅豆》等區內外文學刊物上發表作品,并在各種文學大賽中獲獎。楊衍瑤的小說集《在明天那邊》獲第五屆廣西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花山獎”;吳美群的報告文學《一個十佳校長的治校故事》獲《中國教工》人物專欄征文三等獎;報告文學《仫佬山鄉追夢人》獲廣西成立60周年“講好廣西故事”征文優秀獎;覃力平小說《橡樹帶我回家》獲《小說選刊》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小說筆會征文三等獎;莫文師電影劇本《金玉瑤》入圍第三屆“曹禺杯”全國優秀劇本簽約交易會,話劇劇本《回家》獲全國戲劇文化獎劇本銀獎;吳真謀散文《走坡》獲首屆廣西網絡文學大賽優秀作品獎,組詩《月光曲》獲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征文三等獎等。近年來,羅城籍作家的作品登上各類國家級刊物80余篇、區級刊物350余篇、市級刊物1200余篇,多篇作品被各級刊物選載及選入權威選集;出版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散文集、詩集達50余部。
四是書畫影創作墨韻飄香。羅城書畫創作勢頭旺盛,藝術水平進一步提高,積極舉辦各種書畫攝影展,多幅作品發表在國內外期刊。入選全國、區、市展覽數量增加,獲獎層次提高。近年來,入選全國、區、市級展覽的作品總數達200多幅,獲獎80余幅。2015年,羅城榮獲“廣西書法之鄉”榮譽稱號。
新形勢下羅城文藝創作面臨的困境
羅城文學藝術創作取得優異的成績,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意識面臨的困境。目前,羅城本土的文學愛好者特別是年輕的寫作者,因為種種原因荒廢了文學的閱讀和寫作,沒能很好地延續羅城的文脈。戲曲、音樂、舞蹈等創作創編人員緊缺,參加各種比賽和舉辦重大文化活動幾乎都是聘請外面的人。堅持寫作的人少,文藝新人欠缺,青黃不接,文學藝術創作人才斷層現象已經開始隱現,歸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激勵機制缺乏。目前,羅城缺乏文藝創作激勵機制,文藝愛好者完全是憑著個人愛好堅持寫作,基本上處于一種自發的閑散狀態。同時,他們的創作和生存狀態并未能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創作熱情銳減,久而久之便心灰意冷,棄筆不寫。羅城縣委宣傳部紙質內刊《羅城信息》、羅城文聯紙質內刊《丹鳳》相繼停刊,使羅城廣大文藝愛好者失去發表展示的平臺。新媒體發表很難提高文藝愛好者的興趣,在紙質公開出版發行的刊物發表難度越來越大,很多文藝愛好者失去創作的熱情。
二是團隊精神不強。羅城的文藝創作隊伍建設和管理工作相對滯后,各自為戰多,抱團取暖少,未能形成一種強有力的團隊意識和團隊精神,舞蹈協會、音樂協會等形同虛設。為了教學和升學,各中小學校的“文學社團”幾乎沒有成立,沒有校刊。目前,羅城作協維持的“水保文學生產隊”是文學社團性質的民間組織,大多舉辦自發性質的活動,對于培養文學創作的團隊精神是遠遠不夠的。
三是活動經費不足。羅城文聯下屬8個協會每年的活動經費很少,各協會自籌會費開展活動的經費有限,難以維持正常的協會活動需要;文化館的經費也有限,很難組織有規模、層次高的文藝交流活動。
四是社會氛圍不濃。羅城文藝創作氛圍最好的是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時,每一個稍有文化的人都以接近文藝為幸,以參加文藝組織為榮,甚至不少個體工商戶也進行文藝創作,氣氛空前活躍。當前,由于新媒體的興起,紙質閱讀正在不斷邊緣化,全民閱讀氛圍不夠濃。
做好基層文藝創作輔導的幾點建議
一要出臺文藝創作激勵機制。國家、省、市相關部門出臺文藝創作獎勵扶持辦法,但要求高,基層文藝工作者很難申請到扶持。羅城縣級層面目前沒有出臺文藝創作相關扶持獎勵辦法。研究出臺文藝創作激勵辦法,旨在鼓勵和推動廣大文藝工作者發揮所能、潛心創作,形成一批具有仫佬族特色的優秀文藝作品,不斷繁榮振興羅城文化事業,不斷給羅城的文藝創作注入源頭活水,激發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激情。根據羅城實際情況,適當增加文聯及其下屬各協會活動經費,確保文聯和各協會能夠正常開展活動。切實提高文藝工作者的待遇,對那些文藝創作成績突出、表現優秀的文藝工作者,除了給予相應的獎勵外,還在職稱評定、職級晉升、工資待遇等方面給予一定傾斜。力推文藝新人,進一步擴大和提升羅城文化影響力、美譽度,以精品生產帶動文藝的普遍繁榮。
二要營造濃厚的文藝創作氛圍。立足“千年仫佬、三尖羅城”特色文化和全國唯一仫佬族自治縣的優勢,不斷提升民族文化的影響力,加快構建起教育文化新優勢。發揮全體文藝工作者優勢,加強文藝創作輔導工作,營造文藝創作氛圍,培養文藝新人。繼續把羅城文聯刊物《丹鳳》辦好,為本土文學愛好者提供發表平臺,發現、培養文學新人,共同呵護好羅城文藝的精神家園。適時舉辦青少年文學大賽、才藝大賽,通過這一渠道發現文學創作人才。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全縣各中學成立文學社團、文藝社團等,出版校刊,讓學生能夠接受正規的文學寫作訓練,讓文藝創作得到更好地接力傳承。
三要積極推進全縣文藝人才庫建設。做好文藝創作工作,單靠文聯和文化部門的力量是不夠的,要站在全縣的層面上,建立文藝人才網絡。進一步強化文聯下屬各協會建設,完善協會領導機構,規范協會管理辦法,鼓勵支持各協會多開展活動,凝心聚力打造羅城文藝創作團隊精神。把文藝人才作為核心要素,注重培養一批年輕的、富有創造力的青年作者,打造羅城文藝群體。重視培養、發現和吸收新會員,壯大文藝家協會組織,使羅城文藝家隊伍形成門類齊全、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優化羅城文藝人才結構,完善文藝人才信息庫、文藝咨詢專家庫,積極實施青年文藝人才培養計劃,建立健全文藝人才激勵機制。
四要定期舉辦文藝培訓講座和交流活動。文化資源是羅城發展最可寶貴、獨一無二的資源。適當舉辦各類改稿班、培訓班,讓更多的基層作者能夠面對面地接受名家或文學刊物編輯的指導,迅速提高寫作水平。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先后組織各類文藝家對外交流活動,拓展文藝家的創作視野,通過開展活動、筆會等具體形式,凝聚和吸引優秀人才參與,不斷提高文藝創作的水平和層次。
總之,文藝工作事關文化繁榮,事關發展大局,事關精神形象。文藝工作是推動一個民族蓬勃發展的關鍵要素,不僅是政治要求,更是推動工作創新發展的現實需要。創作是文化藝術的生命力,縣文聯、縣文化部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要搭建文藝交流和宣傳平臺,營造良好的文藝創作氛圍,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性,大力培養文藝骨干成員,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文藝創作隊伍中來。全縣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切實為羅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潤澤潤色、注入動力,確保基層文化活動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簡介:
莫文師,曾用名文思,男,本科,現供職于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文化館,群文館員,主要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學創作輔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