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把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擺在了突出位置。首次將“教育數字化”寫進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為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發展教育數字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23年2月13日至14日,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將在北京召開,以“數字變革與教育未來”為主題,圍繞數字化轉型、數字學習資源開發與應用、師生數字素養提升、教育數字治理等進行深入交流討論。由此可見中國的教育變革正在不斷的推進中,在這樣的背景下,梳理和明確教育變革發展到什么階段、要實現的目標是什么,叩問高校圖書館建設的初心使命,暢想高校未來學習中心建設,探討高校圖書館如何推動高校未來學習中心建設。
教育變革行穩致遠
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教育改革就是讓教育現狀發生轉變。中國教育數字化的車輪正在滾滾向前,以全民終身學習為目的的學習型社會正在逐步成型,學習型大國的建設目標終將實現。城市和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正有條不紊地進行,各類學習資源的數字化開發與應用更為完善,學習者的數字素養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中國在國際教育界不斷發聲形成中國標準,這些都標志著中國的教育變革進入了數字化階段,并且勢不可擋。
教育變革的最終目標是建設教育強國,而現階段的目標就是加快推進實現教育現代化。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要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必須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為教育強國。教育變革行穩致遠,我們恰逢其時。
暢想未來學習中心
2022年聯合國教育變革峰會的“數字學習和轉型”焦點會議指出“必須抓住數字革命的契機,為學生提供具有優質數字學習內容的數字教育平臺,支持學生學習”。“未來學習中心”應該是不同于現在的,便于人們掌握知識、技能和學習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創造力,使自身的道德品質和身心得到健康發展的,充滿新技術,具備龐大信息資源庫,聯通全世界的虛實結合的空間站。
我們所處的學校就是一個傳統的學習中心,能提供給學習者學習資源、學習環境等。未來的學習中心則更注重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并較傳統學習中心在繼承性、前沿性、創新性、可持續發展性等方面體現更為突出。
未來學習中心繼承了傳統學習中心所具備的功能、所提供的服務和原有的學習空間。讓學習者在未來學習中心中依然能一站式地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資源和學習環境。未來學習中心依托新技術,如元宇宙、人工智能等,讓未來學習中心突破了學校的邊界,形成了一個虛擬化的線上學習中心平臺,依托元宇宙技術讓每個學習者在平臺上有屬于自己的虛擬身份,依托虛擬場景建設、三維設備使用等前沿技術將學習變得無處不在。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通過溝通了解學習者的需求,并依托大數據的支撐實現精準的推送,提供更精細化的指引。諸如此類的前沿新技術的使用,才能讓未來學習中心的未來感更強。身處未來學習中心的學習者將更關注協作學習、個性化學習和跨學科學習,同時對于信息資源的獲取、創新能力的提升、終身學習的要求和需要高質量服務的期望不斷增強。而AI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讓未來學習中心有了生命和智能,能進行自主學習,并與學習者溝通一同創新,這樣的良性的可持續化的發展讓未來學習中心永遠保持前沿與活力。未來學習中心將是一個“具備龐大信息資源庫,聯通全世界的虛實結合的空間站”,是人與人的聯通,是數據的聯通,是線上線下空間的聯通,更是人與人交流的中心、資源的中心、整個學校教學的中心。在這個空間站中聯通著全球的學習者,擁有全球的數據資源,只要學習者身處這個空間,任何一個學術大咖都可能成為交流的對象,只有學習者想不到的資源,沒有獲取不到的資源。當然,這個聯通全球的建設目標應該是未來學習中心的最終建設目標,當前我們應該著眼于校際間的聯通,城市間的聯通,讓未來學習中心服務、聯通更多的學習者。
高校圖書館推動未來學習中心建設
在《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教高〔2015〕14號文中將高等學校圖書館定義為,是學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是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2021年12月,《大學圖書館現代化指南針報告》正式發布,明確了圖書館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落實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應有貢獻,特別強調了實體空間的功能創新與價值回歸將成為新的趨勢,圖書館應該在交互式學習、數字學術與協作等方面探索新模式與新場景。同年年底,時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強調,“要鼓勵高校依托圖書館試點建設一批‘未來學習中心’,通過文獻資源整合、空間流程再造,構建智慧學習空間,鼓勵探索團隊式、協作式、主題式學習,把圖書館建成信息服務中心、學生學習中心、教學支持中心,改革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新時代育人新范式”。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支撐教學的信息集散地、各學科前沿信息技術的高地,在技術革新推動教育變革的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應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點,推動高校未來學習中心建設。
未來學習中心是智慧校園平臺中的一個模塊,是智慧校園建設的關鍵一環,已經被各大高校重視并納入了頂層設計。需要硬件基礎設施、應用軟件、龐大的數據庫為支撐,需要全校各部門通力配合共同完成。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習無處不在。未來學習中心的核心關鍵是“學習”,包括學習者的學習和未來學習中心系統本身的學習。學習者的學習將更加強調協作學習、個性化學習和跨學科學習等;學習者對于信息資源的獲取、創新能力的提升、終身學習的要求和需要高質量服務的期望不斷增強;尤其是對學習起支撐和保障作用的各類數字化信息資源的重視程度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隨著技術的進步,學習中心系統本身將具備學習能力,能感知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習慣,提升系統功能,優化系統服務水平,實現智慧化。
從高校教學規律中不難發現,高校圖書館的作用體現在整個教學生命周期中。從學生步入校園開始到學生畢業離校,學生的生活學習中圖書館的身影就無處不在。高校圖書館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文獻資源整合、空間環境再造、構建智慧學習空間等工作,而這些只是推動建設未來學習中心的基礎工作。高校的未來學習中心應該能貫穿整個學習生涯,能為每個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助力科研、形成職業規劃、孕育創新思維等等。而圖書館在這方面的優勢比較突出。
首先,從高校圖書館的定位和初心使命上看,高校圖書館就是以最專業的圖情技術為學習者提供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科研前沿、學術交流等服務。這些服務功能是未來學習中心所必備的。
其次,圖書館擁有全校學生的基礎數據,圖書館智慧化建設穩步推進,一些圖書館已經實現了學生畫像,對學生的借閱習慣、閱覽座位使用習慣等實現了數據可視化。學生通過相關軟件訪問智慧圖書館就可以實時獲取自己的閱讀信息。
第三,圖書館的館藏資源、電子資源、數據庫資源建設常態化,并且更加重視專業化、重點學科圖書和資源的引進。從館藏結構、圖書架位調整等方面,多措并舉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專業化學習。數據資源是任何平臺系統的核心,而未來學習中心所需要的學習資源數據絕大部分應該來源于圖書館。
第四,學科服務是圖書館的專長,學科館員也已憑借著其出色的專業能力,從提升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角度出發,通過推送專業參考書目和數據資源、開設論文寫作方法的講座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專業化、學科化學習的能力培養錦上添花,深受學生的歡迎。
第五,高校圖書館已經逐步完成了空間改造,學生在圖書館的學習空間得到了擴展。圖書館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更自主的學習環境。完善了未來學習中心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運行模式。
建成未來學習中心,除了需要技術領先外,重要的是大量的數據和線下應用環境。高校圖書館的數據優勢、適宜學習研究的環境以及專業又不失個性化的服務都是推動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助力,同時高校圖書館對于新技術的接納、對于新思想敏銳的洞察力讓高校圖書館走在了時代的前沿,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中也更有發言權。未來學習中心在圖書館的助推下,在高新技術的保障下,在大量數據資源的充實下,在各部門和數據庫廠商的通力協作下,將更有活力、更適應學習者、更適應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學習中心可以以大數據、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支撐,以高校圖書館現有的學生畫像模型為基礎,增加教務和學工數據,形成一個全新的更全面且多維度的學生畫像。新形成的學生畫像,囊括高考信息、文理科傾向、入學專業信息、專業培養規劃、本科期間的教學課程計劃、歷次學業成績、畢業論文設計開題寫作答辯、社會實踐、就業規劃以及原有的圖書借閱、閱覽偏好等基礎數據,并允許學生自主修訂補全學業規劃,如考研、考公、學術關注點、研究方向等,形成一個可視化的多維基礎能力數據圖。圖書館依托館藏資源、學科服務、數據庫資源等,并與各院系老師和教務系統配合,以教學計劃、專業培養規劃、學業成績等為依據,數據庫廠商根據自身數據庫的特點匹配對應的學科課程,從龐大的數據庫資源中篩選出適合教學計劃中每個知識點的相關數據內容,從教師的授課開始,到學生的課內外學習、論文寫作、社會實踐等多方面,為學生和老師提供有針對性的且具個性化的信息推送,引導并幫助學生提升各項能力數據。在未來學習中心平臺上,通過學生畫像、學習者的學習反饋,自動推送匹配線下圖書館館舍資源,便于學習者的線下交流研討。
隨著高校圖書館的建設日趨智慧化,館舍空間更具多功能性,服務定位向學科服務、學術研討方向傾斜,高校圖書館在變革教育背景下將更好推動未來學習中心建設。
變革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未來學習中心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個不斷完善融入新技術的過程、一個跨學科多部門共同參與的龐大工程。在這個過程中,高校圖書館就能發揮其在圖書情報領域專業特性、學科服務性和資源匯聚性等特點,成為學校能跨學科提供教學支撐和幫助的角色,尋求通過教務系統、學生系統數據的共享分析,整合來自學校各相關教學部門的需求,形成滿足學生教師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和學習的方案,通過整理分析龐大的圖情資源提出運用新技術從而讓學習中心更具未來感的新設想,助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
作者簡介:
陳超,工程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代教育技術、軟件工程、項目管理。作者單位:上海海關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