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主題下任務驅動法旨在教師創設真實情境下,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圍繞挑戰系列學習任務,自主對學習資源的積極應用、探究、實踐等產生有意義的學習過程。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對任務鏈進行深入自主探索學習過程中,逐步改變其學習狀況,學生在不斷獲取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幫助其自主搭建學習體系。目前國家正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這種教學方式對于高中音樂課堂中極為重要的非遺音樂文化部分的教學以及貫徹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有著極為有效的作用。本文以湘藝版高中音樂歌唱教材上篇第一單元中的《布谷催春》為例,將情境下任務驅動法與教師親身采風經歷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自主完成任務鏈的同時逐漸產生對侗族大歌的探索欲望與學習興趣,貫徹核心素養的發展,領悟侗族的文化底蘊及中華民族音韻之美、中華文化之多彩。
情境主題下任務驅動法核心解讀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它強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多種方式主動完成任務過程中對學習資源的積極應用從而不斷累積知識和技能。任務驅動教學法基本環節包含創設情境、確定任務、自主學習、效果評價幾個部分。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知識技能是學習者在創設的學習情境下,在教師及同學等的幫助下主動進行學習活動所獲得的。因此“情境”“協作”“會話”“意義構建”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因此,教師需要考慮的不光是教學目標,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對學習體系完整建構的情境創設問題,并應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極為重要的一環。情境的創設需根據學習的內容、目標以及學習者真實學情等設置出相應的將語言、文字、圖像等融為一體,構成一個主題清晰、有實際教育意義的教學情境,由此幫助學生更好地去獲得知識、落實核心素養。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輔助情境教學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教師通過融合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出相對真實的主題情境,營造出積極、活躍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多種活動從而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在這種結合信息技術創設出更具真實性的情境下,以任務驅動為核心,打破以往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通過探究啟發式學習,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根據對當前系列任務鏈的理解,使其能夠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完成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一個個任務的完成會不斷獲得成就感,由此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求知欲望,從而培養出學生更強的自學能力,讓核心素養得到充分提升。
情境下任務驅動法在課堂中運用的重要性
高中音樂課標中明確指出,中華民族音樂擁有千年歷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世代珍惜和傳承。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民歌、器樂、歌舞音樂等傳統藝術形式,匯聚成了中華文化的精華,更是中華文化的根脈,理當是音樂課程的重要內容,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應得到強化。但在現實教學中,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傳統的、民族的、極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學習內容與學生之間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特別是類似于侗族大歌一類的非遺音樂文化。其中原因一方面在于學生平時很少會主動去聆聽、了解這些極具地方性的音樂及背后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在于這些傳統民族性非遺文化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導致面臨傳承危機。
在教學中,如果單靠傳統教學模式對高中生進行有關非遺音樂內容的教授,無法從根本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但在教學中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輔助,創設出較為真實且貼合學生實際生活情形的任務場景,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學習目標及學生基本學情等創建出一條完整、科學的任務鏈,一步一步達成吸引學生興趣—主動探究問題—小組合作討論—分工完成任務—集體展示成果的學習過程,將主動權完全還給學生,讓其有更多的機會能夠對知識點進行自主的探索、實踐、思考。針對難點還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進行攻克,在學生自主構建學習體系的過程中,既拉近了非遺音樂與學生的距離,也解決了核心素養的落實問題。
情境主題下任務驅動法在《布谷催春》中的具體實踐
侗族大歌《布谷催春》是湘藝版高中音樂歌唱教材上篇,第一單元人聲的魅力欣賞體驗中的第二篇。侗族大歌的出現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然而,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這顆璀璨明珠才終于被深入黔東南田野考察的中國音樂家發現。它的發現徹底否定了西方學者長期以來認為我國民間沒有多聲部合唱的偏見。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非遺名錄。
侗族大歌主要分為四類,其中《布谷催春》就是聲音大歌中的代表性歌曲。該曲描繪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充分體現了侗族大歌音樂特點和侗家人獨特的發聲特點。本單元旨在從聽賞感知入手,讓學生感受和體驗人聲魅力。《布谷催春》重在引領學生對演唱的欣賞,體驗感受侗族大歌魅力,增強民族自信,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一、結合信息技術創造真實情境
情境的創設對于任務驅動法在課堂中的實施效果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任務驅動法在非遺音樂文化這一部分的教學中產生良好的效果,教學情境的建立尤為重要。針對這一部分教學內容教師創設怎樣的情境?如何創設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真實情境?如何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非遺音樂文化因其特殊性,對于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較為陌生的,教師光靠文本上的理論來對學生進行教學從而通過言語或圖片創設出的情境,從根本上無法直接與學生產生鏈接。要想情景的創設夠自然、真實,能讓學生融入其中,教師前期就需要對此音樂文化提前做足功課。為此,筆者特地前往侗歌之鄉——小黃村實地采風,并通過本人出鏡的方式對當地的非遺傳承人以及歌隊進行采訪與演唱,最終將筆者在當地的所見所聞通過信息技術呈現在學生們的面前,創設出跟隨老師進行侗族探秘的大情境。通過教師作為鏈接點,讓學生在陌生的文化空間中找到生活中熟悉的人,能夠快速引起學生的興趣并且更快融入創設的情境之中。
課堂中創造出的情境不僅僅要真實,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堂學習。例如本堂課中由于侗族大歌中的聲音大歌創作靈感源于自然,《布谷催春》作為聲音大歌中的一首,其歌中模仿布谷的演唱部分非常有特點,此處兩組和聲正源于人們在自然界中聽到的布谷之聲形成的天然三度模仿而來。這部分的特點如果在課堂上光靠單一使用鋼琴輔助聆聽或教師語言說明,學生很難直接理解這種自然界聲音的特點。在實際教學時,利用音頻剪輯軟件還原和聲建構,還原自然真實情境,對于學生來說較為難理解的知識點便可以通過體驗、聆聽輕松領悟。教師現場通過手機、希沃一體機同屏操作音頻剪輯軟件,讓學生們聽到由高低不同的布谷之聲逐漸合并在一起,在聽覺上直觀地感受到由兩個單聲部逐漸合并達到和聲效果,幫助學生更快捕捉到侗族大歌中和聲的特點。
二、任務鏈設計
《布谷催春》是侗族大歌中聲音大歌的代表性歌曲,充分體現了侗族大歌音樂特點和侗家人獨特的發聲特點。縱觀本單元,旨在從聽賞感知入手,讓學生感受和體驗人聲魅力,加之高一年級學生已具備控制、調整音色的能力,可以挑戰更豐富的聲音色彩。因此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重難點、學生實際學情創建出本堂課的任務主題——侗族大歌探秘之旅。以村長委托,設置真實情境、圍繞探秘任務主題搭建出任務鏈。任務鏈的創建始終緊扣任務主題,在考慮多方面因素的情況下,科學搭建出的任務鏈遵循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由易入難的原則,從聆聽到賞析再到實踐演唱,每個任務設計的完成方式也各不相同,學生完成任務鏈的過程中將體驗到自主探究、合作探討、實踐體驗等。
作為我國非遺文化的侗族大歌面臨著傳承危機,對于學生來說對侗族大歌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并不熟悉。第一個、第二個任務由村長委托同學們在學習中找到侗族大歌的典型聲音與和聲特征,通過兩個任務的同步進行,讓學生快速通過聆聽、微課觀看、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的方式對侗族大歌建立一定認知。緊接著,村長拋出第三個任務:“侗族大歌是當地乃至全國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在各地唱響它,請同學們一起來學唱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侗族大歌《布谷催春》,通過歌曲再次感受侗族大歌其背后的獨特魅力吧!”通過第三個任務的實踐完成,讓學生們能夠在體驗學唱《布谷催春》的過程中更深層次地感受到侗族大歌中的一些創作特點(例如:復調的創作手法、拉嗓子的經典片段)以及背后的文化內涵。
三、自主合作探究
任務驅動法的實施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過程中主動地去構建自身知識體系,發展自身核心素養。對于教師而言,必須有意識地進行自身角色轉換:一是從直接講授、灌輸轉變為組織、引導;二是從講臺上授課轉變為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進行近距離交流、討論、共同學習。例如:在課堂開始,導入部分結束后,便會現場分為兩組,同時分配給兩組學生不同的村長任務,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自主的探索。跟隨教師引導獲取學習材料后,會給一定的時間讓各組針對分配到的任務進行答案的總結與梳理。在最后一個任務的學習中體驗侗族大歌的聲音大歌特有的拉嗓子部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主動參與,與學生共同配合完成體驗演唱,幫助學生通過實踐、演唱更好地理解這一部分的知識點。在不斷實踐分析的過程中逐漸自主產生對侗族大歌這一民族瑰寶的探索與學習興趣,在整個自主學習發生的過程中充分落實同學們的核心素養能力。
四、多維評價與展示
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對學生是否完成當前問題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另一方面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能力進行評價。不論從哪一方面來說,評價的方式需要多維綜合。例如:在課中,將學生自評、互評與老師評價及情境中人物村長評價相結合,對學生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估與展示;在任務一、任務二討論環節完成后,針對各組給出的討論結果,通過三方評價共同決定是否開啟任務三。
在教學最后展示成果環節,利用信息技術,將由老一輩演唱的與小黃村當地年輕一輩歌手演唱的《布谷催春》緊緊相連,并在課堂現場邀請全體學生與當地的年輕歌師和教師一同唱響侗族大歌。利用信息技術打破時間、空間、民族的限制,實現讓坐在教室中的同學們也可以與身處在遙遠村寨的國家級侗族大歌傳承人潘薩銀花老師面對面共同演繹歌曲。在演唱的過程中,充分展示本節課學生所獲所得,在歌聲中讓學生真實感受到侗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內涵。
實踐操作證實情境主題下任務驅動法在音樂課堂中非遺文化部分的合理運用,不僅使學生更高效地獲得知識與技能,對于學生的思維方式、道德情感乃至人格塑造和價值取向等層面也有積極影響。這與目前新課標對于學生的核心素養要求以及國家育人目標相符。任務驅動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它由淺入深、從理論到實踐極大提高了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效率和興趣。一連串任務的完成,讓學生不斷獲得滿足與成就感,由被動學習化為主動學習。這種教學方法讓教學過程充滿民主與個性,課堂氛圍也得到真正活躍,學生真正融入課堂學習中,從而幫助教師更好地在課堂中實施教學及實現教學目標。
作者簡介:
李世華,女,1997年生,湖南省長沙市長郡梅溪湖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