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唱練耳作為一門知識結構多元交叉的學科基礎類課程,具有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的特點,基于課程發展歷史與師范院校人才培養要求,亟需以適合中國人音樂審美需求、本土化的“視唱練耳”訓練內容與方式為導向,建構復合型的知識體系,創設教學情境、轉變師生互動關系,以促進音樂文化傳承能力的自覺養成,形成“藝德并舉、知行合一”課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實踐的“問題”聚焦
視唱練耳作為音樂學專業學生必修三至四學期、系統發展音樂聽覺的學科基礎課,通過“聽唱讀寫”等形式訓練音準、節奏、內心聽覺等基本音樂要素,旨在培養音樂感知、聽辨記憶和人文素養的綜合能力。同時靈活貫穿文化育人的宗旨,著力構建體系化、多元化的音樂文化觀念,因此是一門知識結構交叉、音樂能力多元的應用型課程。
從課程發展歷史來看,視唱練耳課程源于法國、前蘇聯的教學體系,于20世紀50年代隨著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第一批高等音樂院校的相繼成立被引入我國音樂教育課程體系,成為音樂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在其后數十載的發展過程中,原先基于西方大小調調性體系的“視唱練耳”課程內容與方法已不能完全適用于中國音樂的發展需要,因此如何建立適合中國人音樂審美需求、本土化的“視唱練耳”教學內容與方式,成為視唱練耳課程著重創新與改革的切入點。
同時,立足于師范院校的辦學定位與人才培養要求,針對音樂學專業師范生核心能力的培養,提高中小學音樂教學實踐能力與視唱練耳課程的對接,融學科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于一體,加強正向文化觀與價值觀的引領,以培養具有中華優秀文化傳承能力的中小學音樂師資,是高師視唱練耳課程教學創新的又一重要動因。
鑒于此,本文以筆者于高師視唱練耳課程的創新教學實踐為依據,力求從課程定位與能力訴求兩大方面全面解決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痛點,拓展以聽、說、讀、記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的自主練習效能,并在此基礎上探索適合師范音樂人才培養需求的教學內容體系。
教學創新的主要內容
一、制定復合多元的課程目標,實現能力發展的螺旋上升
課程目標作為課程教學的總領與宗旨,是課程發展的基石,為解決上述課程教學實踐中的痛點與問題,視唱練耳課程首先應制定復合多元的課程目標,實現課程設計與實施由基礎性、實踐性向高階性漸次上升的系統螺旋結構。
高師視唱練耳的教學創新應立足于知識探究、能力建設、價值引領“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旨在通過重構教學內容、革新教學方法、完善評價機制,深度融合技能層面的習得、教學方法的積累與精神層面的導向,由偏重于各音樂要素傳授的淺層基礎性目標,向分析大小調與民族調式音樂作品的綜合藝術表現手法和人文內涵,能夠準確陳述基本視唱練耳教學法,并熟練運用于音樂教學實踐中的中階實踐性目標,以及樹立正向文化價值觀,具備民族音樂認同感和傳承、發揚的方式方法這一高階文化性目標遞進,并最終建構“藝德并舉”的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復合能力。
二、突破既有課程的知識架構,構建以價值為引領的內容體系
第一是課程融通。緊密結合視唱練耳課程交叉性、綜合性強的特點,高師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需著力突破既有課程的知識架構,打破課程壁壘、整合教學內容,踐行“融理論教學于實踐環節”的課程理念,與先修、后續課程間形成相互滲透、互為銜接的緊密聯系。在原有調性視唱的課程內容基礎上,可將“三大樂系”貫穿于常規授課的主線之中,以價值為引領、以能力為導向,打造課程教學內容集群,實現音樂理論講授與音樂實踐感知的貫通。
融通型、專題式的課程內容有效勾連不同課程間的相互關聯,促成課程知識內容向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等課題項目的拓展轉化,可形成“以研促學”的有效機制。同時,以開放的世界觀、文化觀、價值觀開拓音樂文化的綜合視野,建立起全面綜合的多元音樂思維,以培養具備跨文化的音樂傳承創新能力、具有中國情懷、全球視野的復合型音樂人才。
第二是價值引領。立足于“樂以載道”的自然屬性與美育、德育功能,中外優秀音樂作品作為珍貴的歷史文化財富,能夠使學生在樂音中領略各民族、各地域風土人情的同時,更陶冶情操、振奮精神,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融學于趣、化教于心的過程中達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思政教學效果。因此,在音樂專業課程中引入思政內容越來越受到各級學校教育的重視。
視唱練耳課程思政教學通過系統的課堂理論學習與大量中外優秀音樂作品的感性認知,將文化育人的宗旨靈活貫穿其中,致力于將音樂中所蘊含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人格教養等思政元素與知識培養有機結合,不斷提高青年學子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民族自信心、增強文化自信、激發愛國主義熱情,以實現專業知識與思想文化耦合共生的育人目標。
在課程思政授課的實踐操作環節,充分結合音樂藝術本身所具有的示范性、生動性特征,可對課程思政內容的教學形式不斷推陳出新,以藝術實踐提升和豐富思政教學的感染力與影響面。如通過組織志愿活動,在音樂實踐中奏響經典紅歌、傳唱黨史故事,在愛心服務中體認音樂的人文關懷;或將思政教育融于舞臺表演之中,在舞臺實踐中理解革命精神、抒發愛國情懷,讓“舞臺上的思政課”成為“活化的黨課”,使學生的理想和信念得到質的提升。
三、深化教學方法的革新,激發探究型自主學習的內驅力
為滿足多維一體的育人效果,高師視唱練耳課程在拓展教學媒介、創設教學環境、革新教學方法的同時,還可廣泛開展第二課堂的實踐教學,持續深化教學方法的革新,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
一是拓展教學媒介。創新教學需打破以鋼琴為單一媒介的傳統教學模式,結合運用數字化音樂制作技術、電腦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 加強人機交互訓練效果。通過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視、聽、感、知覺等全方位感觀輔助功能,多維一體地展現音樂作品的形式美、內容美與精神美,協同助力于形式多樣的自主音樂創編與理論分析教學實踐活動,促進研究型學習能力的提升。如以Boppps教學模式為基礎,打造“混合+翻轉”的全新教學模式。在課前,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發布在線任務,一方面學生可通過MOOC學習相關單元的理論知識點,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為解決視唱練耳自測練習難的瓶頸,選用Audio Visualizer等數字化音樂制作軟件作為線上平臺,將視唱音頻圖譜化,加強人機交互訓練效果。軟件學生端的唱聽練習題庫可將練習結果可視化,便于學生針對薄弱能力的強化訓練;教師端則可通過多維度的數據統計直觀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便于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實現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的互動式教學方法的拓展,激發學習的自主性與能動性。
二是創設教學環境。在教學交互中的教室硬環境創設方面,課程創新教學改傳統的固定桌椅為可活動的折疊椅,以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便利度,并根據課程活動環節的需要,隨時調整擺放為圓桌型、組塊型等有利于師生交互的座位編排方式,以提升課堂氣氛。同時化整為零,踐行25人左右的小班化教學,在分組活動時可分為4~5個小組,便于自主型學習的開展。另一方面注重軟環境的創設,在愉快、寬松的課堂情境中,打造新型師生互動關系,采用師生身份互換、生生互評等方式,結合暗示、認同、移情、模仿、熏陶等手段,于現場演奏、即興創編等音樂實踐中逐步實現心理、思想層面教學交互的開展,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沉浸效果,潛移默化地激發出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以達到開放性、多樣性的教學效果。
三是革新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階段,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導向,打造分組合作、協同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通過采用問題引導、案例拓展、主題研討等啟發式、探究型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翻轉課堂,將勤思、明辨、致用深度融合。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投入于體態律動、分組創編、集體展示等教學活動之中,對標課程目標,進行自彈自唱、多聲部節奏等音樂創編活動,強化創新能力與教學應用。分組協同則助力于高階理論思維的培養,通過小組匯報、教師引導、學生反思,結合線上實時溝通指導,促成理論思維向大創項目、論文發表等理論成果轉化,形成以研促學的良性互動機制,實現高階性、研究型學習能力的綜合提升與價值內化。課后,線上平臺的優秀作業展示和任務拓展訓練,進一步鞏固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與理論研究能力。
四是開展第二課堂。針對師范生基本功訓練,高師視唱練耳課程還可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通過舉辦視唱音樂會、練耳技能大賽等方式,融通課堂內外。第二課堂實踐教學與第一課堂形成良性互動,能更加有效地發揮課堂之外的綜合育人功能。
以練耳技能大賽、教學觀摩與模擬授課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結合單聲部視唱、二聲部視唱彈唱、多聲部視唱、帶有伴奏的單聲部視唱彈唱、阿卡貝拉小組演唱與聲勢節奏等表演形式的視唱練耳音樂會,還能將課程的教學成果與音樂教學實踐能力相結合,助力課程知識遷移,學以致用,實現課內課外教學相長的能力貫通。
四、全面革新課程評價機制,提升音樂實踐與教學的復合能力
為貫徹學生中心、持續改進的課程評價理念,視唱練耳課程教學創新還需不斷完善評價考核機制,實行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并細化為課堂表現、課后作業、創編展示、協同合作和期末考試的考核環節。其中,課堂表現偏重于對課堂參與度的考察;課后作業偏重于課后復習與反思總結情況的評價;創編展示偏重于考察學生即興創編的創新性思維能力;協同合作則重點在于分組協同與教學意識的考察;期末考試考察了即興視唱練耳技術與藝術的綜合能力。以上評價環節兼顧了課程目標中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的全過程,全面考察了即興音樂表達、課堂參與、合作意識、創新思維、反思總結、教學能力、人文素養等多方面。
評價內容均配備可量化為課程目標達成度的評價細則與得分指標,增強了評價的可行性,確保了評價結果與課程建設之間的高度一致。尤值一提的是,課后作業評價環節還創新性地采用了課堂翻轉的形式,以學生互評為主、老師評價為輔,學生間相互評價的方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了音樂評鑒能力和教學能力的綜合提升。
通過前期的建設推進以及多輪教學實踐的檢驗,上述四重創新教學舉措形成的“四維融合”創新機制,將專業與思政深度融合,踐行文化引領;理論和實踐雙向融合,服務基礎教育;線上線下多元融合,助力自主學習;課前課后貫通融合,實現綜合育人。在教學方式上拓展廣度,在教學內容上挖掘深度,全面助推高師視唱練耳課程取得更為顯著的教學成效。
作者簡介:
蘇僑,女,江蘇南京人,博士,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本文系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思政融入視唱練耳教學路徑研究”(編號:JSSNUJXGG2023YB1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