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綱領性文件,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其出版宣告著馬克思主義的正式誕生。《宣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高度統一的經典著作,具備深厚的理論內涵。其中蘊含的人民中心思想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宣言》中蘊含的人民中心思想
《宣言》所闡發的階級斗爭理論、群眾路線思想、人類解放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民中心思想,為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革命的、人民的理論的核心性質提供了清晰穩固的定位。
一、階級斗爭理論中的人民中心思想
在《宣言》的開篇馬克思就提到:“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由最開始的自由民與奴隸之間的對立,到貴族與農奴之間的對立,再到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其中階級斗爭從沒有消失,構成了階級社會發展的客觀矛盾基礎。
到了資本主義時代,階級斗爭就具體表現為資本在其積累財富的過程中,剝削、榨取工人的剩余價值用來獲得利益,以及由此產生的階級斗爭。在這個過程中,無產階級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使得社會財富反過來集中在資本家手中,導致愈發根深蒂固的社會兩極分化。資本主義的自身發展,使私有制在社會主義社會誕生之前的全部階級社會階段中暴露出的弊端得到了更徹底的顯現。對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基于人民中心立場闡發其階級斗爭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階級本性及其局限進行了科學的揭示和批判。他們認為:“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并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它只是用新的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斗爭形勢代替了舊的。”因此,資本主義并不是真正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形態,而只是以階級性偽裝出人民性的、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并強化了階級斗爭、剝削和壓迫的局限性社會形態。
二、群眾路線理論中蘊含的人民中心思想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及其財富的創造者,無論在什么樣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都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與無產階級的反抗過程中,前者通過動員群眾而獲得強大的物質生產力和統治地位,后者通過群眾組織化、自為化獲得自身解放的現實力量。
《宣言》指出:“在當前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無產階級與其他社會階級的根本差異就在于,它不僅具有強大的團結和組織潛力,更具有先進、科學的理論指導。無產階級不僅注意到了自身推翻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使命,還將無產階級自身的利益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看作是一個整體,以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目的,將無產階級組織、無產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看作是同一個歷史事業中的有機統一。在這當中,人民中心思想就從它在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中的“自然化”形式解脫出來,而從“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一歷史結論中獲得其具體內容。
無產階級不但看到了包含自身在內的人民群眾的重要地位,更將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從單純的理論狀態落到現實中。這樣蘊含在群眾路線理論中的人民中心思想,是無產階級能夠作為代表先進生產力前進方向和人類社會歷史大勢的階級的思想保證,奠定了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中人民中心地位的基本形式。
三、人類解放理論中蘊含的人民中心思想
《宣言》闡發的階級斗爭理論、群眾路線理論是在其人類解放的終極關懷基礎上構建起來的。在原始社會解體以來的全部階級斗爭史中,人的解放狀態實際上是在舊的歷史局限、歷史進步與新的歷史局限的循環發展中獲得的。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階級斗爭史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斗爭的分析指出,在私有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會必然是人剝削人的社會,是將人的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不斷推向新的解放和牢籠的社會。而共產主義革命不僅要在物質層面使社會生產力服從于社會本身和人全面發展的需要,更要在精神層面使人從以往的意識形態中解放出來。“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所有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從而在這樣一種人類解放的追求中,現實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就必然以人民為中心作為自己的價值導向。
在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下,不僅無產階級由于其被剝削而不能夠獲得其全面發展,而且無產階級作為“一個被戴上徹底的鎖鏈的階級,一個并非市民社會階級的市民社會階級”實際上表征著社會整體的被奴役、被壓迫。這種被奴役、被壓迫狀態的出路不能是資產階級的“政治解放”,而只能是無產階級的“人類解放”。《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無法得到解決,個別階級始終凌駕于社會整體之上;而在未來的自由人聯合體中,階級消失,個人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得到充分的保證,進而社會整體的利益也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宣言》中人民中心思想的當代啟示
《宣言》中蘊含的人民中心思想是包含人全面發展的物質前提、動力源泉、宏偉藍圖等在內的有機整體,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當代社會主義道路具有原則高度上的啟示作用。
一、解放發展生產力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物質前提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在十六世紀以來的全部人類現代化過程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協調一直是一個悖論性的問題。《宣言》指出,近代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的發展打破了人類文明原有的地域性狀態,在資本追求自身增殖的過程中以世界市場的建立推動形成了世界歷史:“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但同時,“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在這種以資本為定向的現代化模式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處在相互矛盾的狀態中——只有一部分人得到了自由發展,而另一部分人由于物質資料的匱乏而不得不處于出賣自身勞動力、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剩余價值的“自由”狀態之中,就像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描述的一樣,“對對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現為異化,以致工人生產的對象越多,他能夠占有的對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產品即資本的統治”。因此,資本主義越是片面發展物質文明,就越證明其對人全面發展而言的歷史局限性。因此,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必然表現為對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畸形發展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超越。
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其建立初期奠定的基本原則,其直接內涵在于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自我更新,在否定以往超越生產力發展階段片面發展先進生產關系的路線基礎上,提出社會主義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并以此為人的全面發展打下扎實的物質基礎。但社會主義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并不是突然出現的孤立原則,而是在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自我更新這一整體語境中出現的。因此,“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意味著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關系中,超越片面的生產力發展和“唯經濟論”,將對生產力的解放推進到更加符合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大勢的方向上來。
二、群眾路線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動力源泉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依靠什么?對于現代化進程中的這一問題,唯心史觀和唯物史觀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唯心史觀認為,歷史發展的動力是少數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是被抽象為個體精神存在的“人類意志”。但十六世紀以來的歷史告訴我們,歷史的發展是建立在起歷史進步作用的群眾實踐基礎上的。《宣言》基于唯物史觀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
如果說唯心史觀在歷史上賴以產生的物質條件是不發達的物質生產,在這個時候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力量還被隱藏在歷史結構的深處,那么近代以來的社會歷史發展所告訴我們的就是,隨著社會進步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支撐社會結構運轉的偉大力量正在愈發顯現出來:“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在這一點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向來主張,實現人全面發展,就是要將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力量解放出來,并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下形成“群眾路線”意義上的歷史合力,實現“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統一。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以人民群眾創新實踐為發展動力,也是以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奮斗目標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三、解放全人類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宏偉藍圖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所以不是其他的什么現代化,而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在于其是社會主義具體發展階段與其總體目標的辯證統一,是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辯證統一。《宣言》指出,人類解放要建立在消滅私有制和剝削的基礎上,這就意味著要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發展起來的巨大社會生產力從以資本增殖為目的的片面發展狀態,轉換到真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狀態上來,“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實現的是以絕大部分人的片面發展為代價的、一小部分人的全面發展,而要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必須轉換發展的根本立場,將現代化道路的中心價值轉化為人民中心。為此,社會發展就不應當停留在資本主義階段,而是要在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發展和積累中不斷獲得向解放全人類的共產主義過渡的物質底氣和精神底氣,進而才能在未來社會形態中達到“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使其他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理想狀態。基于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統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主張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協同發展中,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發展;同時又基于人民中心立場,積極承擔國際責任,主張以中國發展帶動世界人民發展。這是《宣言》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當代中國的生動體現。
《宣言》中人民中心思想的時代生命
《宣言》作為在19世紀誕生的歷史文獻,其生命力非但沒有隨著時代發展而逐漸流逝,相反地,隨著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及其經濟社會危機的顯現,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蓬勃發展,《宣言》在當代仍將繼續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宣言》在現象層面似乎并不包含一個獨立的人民中心思想,但在其對階級斗爭理論、群眾路線思想和人類解放思想的闡發中卻實質性地蘊含著深厚的、整體的人民中心思想,這種人民中心思想不是抽象的、靜止的,而是必將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進程中,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具體的、動態的發展中被不斷激活其時代生命。
本文系“研究生課程的智慧課堂創設路徑與實踐探索——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專題研究》課程為例”(項目編號:YJG20230016)研究成果。作者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