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立足中國具體實際,開辟出一條既能保持民族和國家發展的自主性,又能融入世界進步潮流并吸收資本主義創造的現代文明成果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它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現代化孕育為歷史根基,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現代化探索為歷史起點,以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式的現代化創新為現實基礎,最終形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偉大實踐。辯證地理解馬克思現代性思想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在關聯,就必須深刻把握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理論特質及其中國化時代化的實踐邏輯,進而才能從本源意義上闡發人類文明新形態創造的世界意義。
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概述
一、現代性概念的提出與發展
一般認為,現代性的基本觀念來自啟蒙運動的精神,是啟蒙精神哺育了現代性的產生。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一系列體現現代性的社會制度逐漸發展完善且成果豐碩。但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與矛盾亟須解決。20世紀50年代以后,現代性在全球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反思現代性所帶來的問題為出發點的后現代主義思潮開始興起。如今,現代性時期是否終結、后現代性時期是否到來仍是學界爭論之所在。
二、馬克思對現代性的基本認識
馬克思對現代性思想既批判又構建,批判資本主義現代性為文明新形態提供歷史依據,構建共產主義現代性為文明新形態描繪理想藍圖。
第一,在現代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方面,馬克思認為,現代性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緊密相連的。現代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是各種生產要素共同組合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個組合過程是由人主導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物質財富不斷積累。這種生產力的發展為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第二,在社會分工和階級分化方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人們從事不同的職業,形成了不同的階級。馬克思認為,現代性社會中存在著嚴重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因此,馬克思主張無產階級通過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人類的解放。
第三,在商品經濟和貨幣關系方面,馬克思認為,現代性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商品經濟的普遍化和貨幣關系的滲透。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切生產和生活活動都圍繞著商品生產和交換展開,貨幣成為衡量一切價值的尺度。這種商品經濟和貨幣關系使得社會關系變得越來越抽象和疏離。
第四,在城市化和全球化方面,現代性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它與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等現象密切相關。在馬克思看來,現代性是一種社會形態,它以生產力的發展為基礎,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運作來實現社會的物質財富的增長。同時,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各國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馬克思認為,這些現象都是現代性的表現。
第五,在人的異化方面,馬克思認為,現代性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人的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為了追求物質利益,往往忽視了自己的精神需求和個性發展。人與勞動、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疏遠和緊張,導致人的全面發展受到限制。
第六,在現代性的批判和超越方面,馬克思對現代性的批判并不是要否定現代性本身,而是要揭示現代性背后的矛盾和問題,尋求一種超越現代性的新的發展道路。馬克思認為,只有通過消滅私有制,實現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消除階級差別,才能實現人類的解放和社會的公平正義。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參與社會生產,實現自由和全面發展。這種理想社會超越了現代性帶來的諸多問題,為人類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發展與實踐路徑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背景與發展狀況
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開始卷入現代化進程之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有步驟地走向社會主義就成為中國建立現代主權國家、走上現代化道路的必然途徑和政治前提。到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逐步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并且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黨的八大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在此指引下,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國防科技、航天科技、計算機和生物科技等科學技術也取得了巨大進展,為改革開放后的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
二、中國式現代化中內含的現代性思想邏輯
第一,超越資本邏輯,以人民為價值基點。資本主義社會以資本為核心驅動力,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難以回避和解決的復雜問題。以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為指導的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人民作為價值主體。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超越了西方現代性,消除了現代性問題產生的根源,規避了西方現代化風險。
第二,超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源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身的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只有消滅這種制度、徹底變革舊的生產關系才能在根本上克服資本現代性的自我矛盾。
第三,在全球化視域中發展中國式現代化。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使所有民族融入世界歷史進程,促使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成為必然趨勢。雖然現代性起源于西方,但現代性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解讀,它需要在各國的具體情境中得以實踐和推進。
三、中國式現代化中內含的實踐路徑
第一,健全全體人口共同在場機制。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要遵循逐步入場——共同在場的入場邏輯,從以下兩方面健全全體人口共同在場機制。其一,健全人口逐步入場機制。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實國情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健全人口逐步入場機制,包括人口規模與結構平衡機制、人口規模邁入現代化進程動態監測機制。其二,健全全員在場機制。全員在場機制包括人口高質量發展機制和人口社會服務保障機制。人口高質量發展機制要求不斷健全人口素質提升機制和人口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機制。此外,相關部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要從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等方面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提供系統的服務保障,以滿足中國式現代化所需要的人口社會服務保障機制要求。
第二,健全共同富裕秩序認同機制。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的實現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要遵循共識建構——策略集成的秩序認同邏輯,有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健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共識建構機制。凝聚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共識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思想力量。其二,健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策略集成機制。共同富裕的策略集成機制包括財富創造機制和財富分配機制。財富創造機制要求把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擺在黨和國家發展的突出位置,通過政策鼓勵與財政扶持的方式大力發展實體經濟。財富分配機制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優化分配體系,不斷完善分配體系,通過制度保障分配的質量與效率。
第三,健全兩個文明均衡發展機制。在新時代新征程,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要依照資源整合——開放共享促進文明均衡的邏輯,從以下兩方面健全兩個文明均衡發展機制。其一,健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資源整合機制。兩個文明資源整合機制包括資源整合的長效規劃機制和常態評估機制。其二,健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開放共享機制。兩個文明開放共享機制包括共建共享機制和漸進共享機制。加強文明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整合,建立健全兩個文明建設的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工作機制。逐步建立健全漸進共享制度體系,明確漸進共享的具體步驟要求和共享基本準則,通過逐步健全漸進共享激勵機制和漸進共享慈善公益參與機制,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第四,健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機制。在新時代新征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要遵循規則制定——組織搭建的行動邏輯,從以下兩方面健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機制。其一,健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則制定機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則制定機制包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則的商定機制和執行機制。其二,健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組織搭建機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組織搭建機制包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專職組織負責機制和多方保障機制。
第五,完善和平發展利益聯結機制。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要遵循理念互通——權責整合的建設邏輯,從以下兩方面完善和平發展利益聯結機制。其一,健全走和平發展道路理念互通機制。走和平發展道路理念互通機制包括價值理念的引領機制和共享聯動機制。其二,健全走和平發展道路權責整合機制。走和平發展道路權責整合機制包括權責明確機制和兼收并蓄機制。在科學分析國際關系情形變化的基礎上,明確走和平發展道路應遵循的基本準則與履行的基本職責,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秉持吸收借鑒、開放包容的價值觀念,吸收借鑒其他國家推進現代化過程中的經驗,不斷豐富完善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
馬克思現代性思想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探討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深化改革開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動力。中國政府始終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推進各領域的改革,以適應國內外發展的新形勢。近年來,中國在國有企業改革、金融體系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
二、推進科技創新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
科學技術創新既是推進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環節,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強大杠桿。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大力支持科研事業,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近年來,中國在人工智能、5G通信、高鐵、航天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
三、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的和諧有助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有利的人際環境和社會氛圍,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動力因素。
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
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汲取西方在現代化過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深刻教訓,摒棄資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路徑,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逐步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長遠來看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場深層次變革,我們要矢志不移沿著這條正確道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五、強化文化自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我們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揚光大,使之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我們要積極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具有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新型文化。我們還要加強全民教育,普及科學知識,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總之,在馬克思現代性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將繼續堅持這一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