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傳承數千年的文化遺產,為現代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獨特的資源,將其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與心理調適能力、心理韌性,且對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形成存在積極影響。為保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更好賦能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提升,正是本文研究的目標所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 " " " " 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一、提高自我認知與心理調適能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智慧,對于提升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與心理調適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古代哲學中的“知天命”不僅涉及生命理解,更是對個體內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例如,儒家思想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這一過程實質上要求個體首先認識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與行為。通過學習此類思想,大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到自身的情緒反應、性格特點及其對環境的適應方式,從而在遭遇心理壓力和挑戰時,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調節和管理。此外,道家推崇的“順其自然”,佛教中關于“舍”的教義,也為現代大學生提供了處理壓力和逆境的一種心態建議,大學生可由此在認識自我、調適情緒方面獲得實質性的幫助,從而更好地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心理挑戰。
二、增強心理韌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堅韌不拔和面對困難的各種智慧,對大學生在遭遇挑戰時展現出的心理韌性具有顯著的提升作用。例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展現了一種超然物外并能適應各種環境的態度,這種哲學觀念可以幫助大學生在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挑戰時,學會順應環境變化,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應對策略。孫子的《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也可以教會大學生了解自身內心的弱點和優勢,認清外部環境的具體要求,進而更好應對各類心理壓力和困境。
三、助力道德價值觀的形成
中華傳統文化深厚的道德教育資源,為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塑造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例如,儒家強調的“仁義禮智信”五常,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行為和思考的準則。大學生在學習這些傳統道德觀念時,不僅能夠提升個人的道德素質,而且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實踐這些道德規范,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通過對這類傳統道德觀念的學習和實踐,大學生能夠不斷地審視和完善自身內心世界,這對于其健康成長具有積極影響。
現代大學生心理健康面臨的挑戰
一、學業壓力的沉重負擔
在現代教育環境中,大學生的學業壓力顯著增加,這種壓力主要來自學術、就業等方面。學業成績往往被視為未來就業的敲門磚,使得學生必須在各類考試和競爭中保持優異表現,而對于那些追求研究生學位或更高層次學術成就的學生,則需要承受連續不斷的學術壓力,具體涉及期末考試、專業課程、科研項目等方面。持續的學業壓力可能導致情緒問題、心理應激,甚至引發抑郁癥。許多研究表明,長期的學業壓力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包括焦慮癥、抑郁癥、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學業成績焦慮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還可能影響其日常生活和社交。
二、社交媒體帶來的社交焦慮
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社交媒體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卻是一把雙刃劍。社交媒體平臺雖提供了一個更加便捷的交流和表達自我的空間,但同時也引發了一定的社交焦慮問題,即個體在社交媒體互動中產生的緊張、擔憂及恐懼感,這種焦慮源于對他人評價的過度關注、對自我形象的持續塑造等方面。在維持在線形象、比較與他人的生活和成就、處理網絡交友關系的復雜性等方面,大學生均可能感受到社交媒體帶來的壓力,持續的在線互動和比較行為很容易導致個體的自我價值感降低,并增加心理壓力。研究表明,頻繁使用社交媒體的個體往往更易感到孤獨、焦慮和抑郁。
三、信息過載引發的心理疲勞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大學生面臨前所未有的信息過載問題,即個體在面對大量信息時,由于處理能力有限而產生心理壓力和疲勞。這種現象在大學生群體中尤為常見,因為該群體需要通過網絡和數字資源來完成學術研究、課程學習,同時還要跟蹤社交媒體動態。信息過載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能導致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決策能力受損。長期處于信息泛濫的環境中,大學生可能出現心理疲勞,感到精疲力竭,難以有效地處理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任務,這一現狀必須設法改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 " " " " " " " " " "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與現代心理學理念相結合,能夠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提供深層次的支持和引導。為此,高校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融入“浩然之氣”和“內圣外王”的概念,這些概念源自儒家哲學,強調個體的道德修養和心理素質的內在建設,如“浩然之氣”是指一種充沛的正氣和精神力量,可以幫助個體在面對生活挑戰時保持正直和堅韌不拔的態度。教育者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反思日記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并實踐這種精神力量。而通過對“內圣外王”的學習,學生則能夠掌握如何在內心培養平和、理智的態度,并在外部行為上展現責任感。具體實踐也可以結合儒家提倡的“君子坦蕩蕩”概念,大學生在學習這一概念時,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和寫作練習來探討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實踐這種心態,包括如何在人際交往中保持真誠與寬容,以及如何在面對失敗和挫折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
還可以考慮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和“不知則問,不能則學”的學習態度引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以此培養學生面對學術挑戰的堅持和探索精神。具體需要鼓勵學生在遭遇困難和挑戰時,不輕言放棄,持續努力尋求解決方法,如通過設計相對困難的學術任務和挑戰,結合反饋和輔導,幫助學生體驗和理解持之以恒的價值。這一過程中,也可以利用“講述故事”“與歷史對話”“經典吟誦”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更加生動。通過講述古代先賢的故事,援引經典中的哲理,引導學生與歷史人物的想象對話,可更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在情感上與傳統文化產生共鳴,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心理素質和道德修養。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詢服務領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心理調適方法可提供一種獨特的視角,進而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的心理支持和治療。具體實踐可考慮引入推崇“順應自然,為所當為”原則的森田療法,該療法強調順應自然規律和個體內在的自然傾向,屬于一種對道家哲學的深入實踐。基于森田療法,高校心理咨詢師可引導學生認識并接受自己的情緒和想法,而非抗拒或否認,從而幫助他們減少內心的沖突及壓力,如通過放松訓練和情緒調節技巧的訓練,學生可以學習如何更自然地面對自己的情緒波動,而不是試圖控制或壓抑自己。此外,源于佛教禪修實踐的正念冥想也可以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詢服務實踐,這種已經脫離宗教色彩的現代心理治療早已成為一種普遍接受的減壓和自我增益技巧,在心理咨詢服務中,可以通過教授學生正念冥想技巧來幫助他們提高注意力,減少雜念,從而改善心理健康狀態。學生可通過學習觀察自己的呼吸、身體感受和思緒而不做出評判,形成更為平和和接納的態度,這對于應對日常生活的壓力和焦慮具有顯著效果。為系統總結并應用這些傳統文化中的心理調適方法,心理咨詢師和教育工作者應深入研究傳統智慧,從中提煉出適合現代心理健康需求的實踐指南,并定期開展相應的培訓和研討,保證心理咨詢師能夠熟練掌握這些技術,更好地為大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為有效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應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針對性地建立實踐活動平臺,以此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拓多元化的文化心理育人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其全面成長。具體來說,可以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學院以及宿舍等不同場所開展“人與自我心靈”等主題的活動,幫助學生探索和理解自身的內在心理狀態,并通過禪修、正念冥想和傳統文化講座等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如何管理情緒,提升自我意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可以定期組織冥想和放松訓練課程,教授學生如何通過呼吸和冥想技巧來達到心靈的平靜,進而實現自我調節。也可以結合“人與人”交往主題,組織一系列的社交技能、團隊建設相關活動,基于傳統的“仁愛”與“禮”的教育理念,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互動游戲等形式,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傳統價值觀。如通過模擬不同社交場景,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在遵循禮儀的同時展現真誠,或者如何在團隊合作中體現相互尊重。此外,也可以定期開展“人與自然”互動活動,通過組織自然徒步、植樹造林等生態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自然之美,教導他們如何從道家的“順應自然”哲學中汲取靈感,實現個人心靈的和諧與自然的平衡。通過實際參與河流清潔或野生動植物保護項目,學生可以在實踐中學習和體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這對于其保持心理健康也能夠帶來積極影響。
預防干預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教育的背景下。《黃帝內經》中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強調預防的重要性,這一理念可以直接應用于構建預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具體實踐可從校園文化入手,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如通過宣傳版、廣播、新媒體等多種傳播渠道,廣泛傳播如“萬物與我為一”的生命哲學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并在心理上提供支持,幫助其在面對學業和生活壓力時保持堅韌及樂觀。高校也可以定期組織相關的講座和研討會,深入探討“和而不同”的處世哲學或“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并提供一個討論和思考如何將這些哲學應用于現代社會和個人生活的平臺。通過案例分析和群體討論,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在多樣化社會中維持個性的重要性。
校園內也可以設立專門的展覽或者文化角,展示傳統文化的藝術作品、書籍、歷史文獻。這些文化角能夠增添校園的文化氛圍,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自發探索的動力。在沉浸式的文化體驗下,大學生能夠在日常環境中更多接觸優秀傳統文化,進而思考其現代價值。這一過程中,高校還可以開設相關的選修課程,如傳統哲學、傳統經典解讀等,為學生提供可供自主選擇的學習路徑,進一步加深其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及應用,這種學術性的探索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同樣屬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實施上述預防干預措施,大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滋養自己,成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進而推動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高校也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具有責任感的年輕人。總的來說,預防干預能夠有效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理念與現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相結合,更好地助力大學生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將傳統文化知識和實踐融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幫助其應對現代社會中的各種心理挑戰,還能促進全面發展。展望未來,隨著社會對心理健康重視程度持續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心理健康領域的應用將展現出更大的潛力,未來研究應繼續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將傳統文化理念與現代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留和弘揚其中的文化精髓也需要得到重視。
作者簡介:
關欣雨,女,安徽阜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單位:阜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