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新戰略應運而生,開啟了我國油氣發展的轉變之門。
能源事關國計民生。遭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高度,如何加強中國的能源保障和安全?
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引我國推進能源消費革命、能源供給革命、能源技術革命和能源體制革命,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
這為新時代中國能源發展指明了方向,開辟了中國特色能源發展新道路。
時代的轉折點,亦是能源發展的轉折點。能源安全新戰略的提出,既是對能源發展的高瞻遠矚,又是基于對現實的多重考量。自此,我國油氣行業開啟了轉變的大門。我國油氣行業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油氣供應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多重因素轉折之機
泱泱大國,能源為基。
2014年,中國石油大慶油田全年生產原油4000.04萬噸、天然氣35.1億立方米,連續12年實現原油4000萬噸以上持續穩產,12年累計生產原油5.05億噸。同年,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全年生產油氣當量突破5545萬噸,較上年凈增長350萬噸。
油氣家底尚好。然而,梳理當時的國內外的油氣市場會發現危與機并存。
中國石油消費增速已經開始換擋,未來幾年中國油氣市場面臨著重大轉折,石油需求保持低位增長,天然氣或將供大于求,油氣市場化改革正迎來最佳的機遇期。
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世界油氣市場格局正在重構,非常規油氣革命帶來石油供需格局逆轉,國際油價大幅下挫,世界油氣行業由新世紀以來的繁榮期進入了不景氣周期。油氣行業即將呈現“四低”的特點:低價格、低回報、低投資和低成本。油氣行業投資回報率下降,石油公司進入戰略調整期,重組整合的可能增加。
國內能源生產和消費規模持續增長,但在能源體制機制建設方面,一些難點堵點相互交織,如市場機制仍不健全,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市場競爭還不夠充分……能源治理機制有待健全。
非常規油氣革命、“深地”“深海”勘探開發、新能源產業興起,急需勘探開發、節能低碳等領域的技術創新,需要提前做好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儲備。油氣行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急需大規模應用數字技術改革企業的運營方式。
綜上,我國油氣行業正面臨著大轉折的機遇和挑戰。
變革之音,已在弦上。
其實,早在2012年,黨的十八大已提出了“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2013年11月15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為推進油氣領域的價格改革指明了方向。在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2014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中,認為中國油氣市場正進入轉折期,油氣需求增速放緩,供需寬松將常態化。同時指出,未來幾年中國油氣行業的戰略調整勢在必行,包括穩油增氣、推進能源供應多元化、加強“一帶一路”合作以及深化油氣體制改革等。
一切指向,要求油氣行業深化改革、加強合作,確保國內能源安全。
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提出了“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
“四個革命”是:推動能源消費革命,遏制不合理能源消費;推動能源供應革命,建立多元化供應體系;推動能源技術革命,促進產業升級;推動能源體制改革,走出能源發展的快車道。“一個合作”是,全面加強國際合作,實現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
同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基本形成比較完善的能源安全保障體系。
增儲上產觀念之變
國有石油企業是能源安全與保障的壓艙石。
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上演斷崖式暴跌行情,長期不振。2016年年初,“兩油”雙雙大跌逾5%,觸底30美元/桶,創13年來的新低。
那時的勝利油田,感受到了一路狂跌的油價帶來的蕭瑟寒冷。中國石化勝利油田錄井公司袁濱表示:“身處油田企業的員工從來沒有像當時那樣關注國際油價。因為油價寒冬直接帶來了上游投資的大幅壓減,勘探開發市場嚴重萎縮,石油工程和技術服務工作量銳減。”
低油價影響波及油氣生產全產業鏈。油田企業如何生存,如何繼續承擔好能源壓艙石的重任?這是一個重重的難題。
2017年的全國兩會上,低油價下石油企業何去何從,成為石油界代表、委員關心和熱議的話題。
“低油價,是我國石油行業上游共同面臨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勝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測井公司資料解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紹霞表示。
“油價低,信心不能低。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湖南石油總經理潘桂妹指出。
觀念一轉天地寬。石油企業發出了“面對低油價現實,丟掉高油價幻想”“不再等靠要”的口號。經過共同努力,2017年,“三桶油”業績集體回暖:中國海油凈利同比暴增37倍,中國石油時隔兩年后營收再上2萬億元臺階,中國石化煉化板塊經營收益雙創歷史新高。
2016年低油價期,我國石油業遭遇窘境。當年,我國原油產量下降,跌破了2010年以來的2億噸紅線。
國際形勢日趨復雜,世界遭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油氣行業傳承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石油精神,一門心思放在讓石油產量盡快提升上。
歷史上的1981年,為完成穩產1億噸原油的緊迫任務,我國石油全行業實施產量包干并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等多種形式的開放搞活措施,極大地調動了石油企業的生產積極性,緩解了發展資金短缺的矛盾,促進了原油產量的穩步提高。35年之后,我國一場油氣勘探開采領域的改革鋪開。
2016年,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召開承包經營試點實施方案討論會,確定了14家承包經營試點單位。他們先選擇了2家采油管理區進行試點,并對試點單位下放一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旨在探索小油氣塊、油氣田、邊遠區帶承包經營模式。2017年12月18日,中國石化華北油田將旗下旬邑—宜君礦權區塊正式移交至河南油田,試水礦權內部流轉。礦權內部流轉的嘗試,促進了我國勘探開發熱度的提升。
2019年5月,國家能源局主持召開“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工作推進會”。會上,能源局提出了“我國石油企業要落實增儲上產主體責任,完成2019—2025年七年行動方案”的工作要求。“七年行動計劃”提出之后,“三桶油”及延長石油調整油氣勘探開發部署,持續加大上游發展力度,凝心聚力向著油氣增儲上產的目標沖刺。
“2022年,國內原油產量重回2億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成就,背后是‘七年行動計劃’的推進。”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能源經濟與金融研究所所長郭海濤表示。
星霜屢移,唯變不變。
作為國內油氣增儲上產的主力油田之一,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的開發建設已有50多年。“長慶油田主動適應勘探開發演進之變、能源行業轉型之變,時刻保持清醒與堅定,積極應對風險挑戰,按照‘穩油、增氣、強新、降碳’多能互補、協同發展的能源體系建設思路,以更高水平描繪‘大、強、壯、美、長’的發展新圖景。”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李戰明表示。
無懼油價高低,仍現最美一面。2023年,還是低油價之年。國際石油公司凈利潤降幅普遍達到30%以上,我國“三桶油”的業績表現超出了國際石油公司。我國“三桶油”以低油價期練成的較強的抗風險能力,更加游刃有余地發揮出了一體化能源央企的市場競爭力。
化工轉型方向之變
國有石油企業是能源轉型的引航燈。
隨著全球初步達成對化石能源和化石燃料的限制使用,發展了160多年的世界石油工業即將結束黃金期。減油增化甚至棄油向化,趨勢明顯。
從石油全產業鏈來看,轉型帶來最直接的影響是以燃料型為主的傳統煉油廠轉型到燃料+化工型煉油廠,且要逐步加大化工品的產量。
而一系列事件,顯示了一場全球范圍內的能源轉型正在釀成風暴。
裁員、收購、剝離資產……2019年二季度,巴斯夫宣布全球范圍裁員6000人(約占全球12余萬名員工的5%)、德國醫藥拜耳計劃裁員1.2萬人(包括在德國裁員4500人)。此外,科思創宣和德國贏創也宣布了裁員計劃。與此同時,在跨國化工巨頭當年的半年報中,也是“虧”聲一片。
化工業進入艱難時世,巴斯夫等一眾化工企業的頻繁行動,正反映了行業內部正在進行的一場深度結構調整。
油氣行業專家楊國豐表示,除優化和關閉煉能外,煉油商正在積極尋求其他方式維持煉廠運行。轉型生產生物燃料,是歐美煉廠普遍選擇的一條路徑。
全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面向2030生物經濟施政綱領》戰略報告預計,2030年,全球有大約35%的化學品和其他工業產品來自生物制造。生物質能源,已成為位居全球第一的可再生能源。美國規劃到2030年,生物質能源占運輸燃料的30%;瑞典、芬蘭等國規劃到2040年前后,生物質燃料完全替代石油基車用燃料。
大型跨國公司已經將煉油廠轉型納入日程。例如,埃尼集團在意大利Livorno的煉油廠和殼牌在德國的Wesseling煉油廠將變為基礎油生產工廠;埃克森美孚將在擴建的福利煉油廠增加一個新的氫工廠,為未來的低碳燃料奠定基礎以及提高化學品產量。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油氣行業轉型的必然選擇。“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恰逢其時。
減油增化、做大做強。在能源轉型的大潮中,我國石化企業如何把握風向呢?
“油轉化”、“油轉特”、“油轉生物質”、研發化工新材料、打造高端一體化綠色石化基地,成為了引航燈。一大批行業轉型升級建設項目紛紛建成投產,煉廠大型化和深加工能力明顯提升,建設或改造深度煉化一體化項目成為投資熱潮。
新建煉廠均為千萬噸級“化主油輔”的煉化一體化企業。例如,裕龍島石化、華錦阿美石化等。條件較好的千萬噸級燃料型煉廠或原先的簡單煉化一體化企業,則配套或新增百萬噸級乙烯及下游衍生裝置。例如,廣西石化、鎮海煉化、惠州煉化等。中等規模煉廠,通過建設新一代催化裂解系列裝置,在不增加原油加工量的情況下最大程度減產成品油、增產低碳烯烴和芳烴原料。例如,安慶石化、大榭石化等。部分中小型煉廠選擇在某些有一定基礎或自有原料的領域進行產品延伸,做大做強特色產品。
2023年5月30日,國內一次性建設規模最大的世界級煉化項目——中國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全面投入商業運營。該項目以大型規模化、基地化、煉化一體化、全鏈條重油加工為特點,是煉油行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一次結構創新突破。
2023年2月21日,中國石化海南煉化100萬噸乙烯和煉油改擴建項目建成投產。該項目采用多項中國石化自主研發技術,部分技術指標、各項環保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首個石化5G專網,實現了數字工廠和物理工廠同步建設。海南煉化被工業和信息化部評為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與此同時,減油增化仍在穩步推進。2023年,雖然國內成品油收率較上年稍有提高(由2022年的58.76%提高了1.36個百分點至60.12%),但化工輕油收率仍維持上漲(由2022年的20.74%升至21.39%,提高0.65個百分點)。
綠色低碳發展之變
國有石油企業,是能源低碳和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早在1992年,聯合國大會就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國際公約。1992年11月7日經全國人大批準,我國于1993年1月5日將批準書交存聯合國秘書處。1997年達成的《京都議定書》,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文件,更是促進了工業化國家低碳轉型的進程。
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油氣行業行之所向。“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戰略則應運而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人類在200多年來使用化石能源的歷史中逐漸認識到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帶來的環境問題和氣候變化問題:二氧化碳在大氣里面的濃度應該受到限制。這一認知成為低碳經濟學概念的核心,由此產生了全球意義上的“碳中和”概念、誕生了2015年在巴黎會議上達成的《巴黎協定》。我國因此制定了2030年達峰和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
低碳,正在重塑中國經濟。低碳,正在重塑中國的能源格局。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為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十年來,我國油氣清潔低碳轉型持續加快。著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明確了新時代我國能源清潔低碳的發展方向。十年來,油氣行業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雙碳”任務。截至2023年,我國單位GDP石油消費強度年均下降1.2%,成品油質量持續升級,天然氣消費量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占比提升3.1%,油氣與生態環境友好性明顯改善。
十年來,對社會公眾而言,看到“三桶油”最大的變化是廠區“綠意深”“花香濃”,與周邊環境愈發和諧相融。這是因為石油企業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打造綠色油田、花園式工廠、綠電加能站。
景中有井,井在景中。勝利油田全面推行綠色鉆井、綠色注采、綠色集輸、綠色修井,積極推進綠色企業建設、“三標”建設,全方位打造“景中有井,井在景中”的城中綠色班站,不斷刷新綠色發展顏值。
茂名石化全面實施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努力建設“無泄漏裝置、無異味廠區、綠色潔凈企業”,守護碧水藍天凈土、建設美麗廣東。十年來,公司緊盯“雙碳”目標,瞄定“凈零排放”,投入共計40多億元用于環保設施建設與環境治理,排放指標遠優于國家標準;乙烯能效、水效領跑國內同行。
新理念,催生新實踐。
CCUS技術作為近年來石油化工節能降碳的思路之一,一直受成本等瓶頸制約。十年來,我國石油化工企業不懈求索,終于誕生了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項目這一低碳理念的新實踐。
2022年8月25日,這一項目正式投入運行,成為我國最大碳捕集利用封存全產業鏈示范工程;2023年,該項目建設的國內首條百萬噸百公里二氧化碳長輸管道建成投產。勝利油田打造的“低耗高效、規模輸送、增油減碳、零碳排放、循環利用、安全封存”的全產業鏈核心技術和首臺套裝備系列,為我國推廣應用低成本、低能耗、安全可靠的CCUS技術體系打造了樣板。
新理念,催生新模式。
今年全國兩會上,中國石油戴厚良董事長聯合全國政協常委張來斌、全國政協委員李根生共同提出《關于加強能源超級盆地建設的建議》,表示要立足我國實際,加快建設能源超級盆地,率先在鄂爾多斯盆地打造能源超級盆地碳中和示范區,探索“化石能源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模式。
未來,我國油氣行業將繼續在新能源安全戰略指引下,按照黨中央提出的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繼續向新而行。
責任編輯:趙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