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戰略學者、教授級高級經濟師
美西方的擔憂在于,中國政府對于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的補貼可能導致全球市場上出現過剩的低價產品,從而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企業和工人造成傷害。
短短兩個月不到,美國財長耶倫三次指責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實屬罕見。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能并沒有過剩,在業內已經達成共識。研究機構EVTank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465.3萬輛,同比增長35.4%。其中,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949.5萬輛,占全球銷量的64.8%。同時,國際能源署(IEA)的測算顯示,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量到2030年需達到約4500萬輛。這一數字是2022年的4.5倍。這意味著全球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將會大幅增長,而當前的產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即便如此,以耶倫為代表的美西方官員為何不斷炮制“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論”呢?
耶倫的擔憂主要在于,中國政府對于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的補貼可能導致全球市場上出現過剩的低價產品,從而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企業和工人造成傷害。如果我們懂得市場經濟,就知道耶倫的擔憂并不完全基于經濟原理,是一種非理性的“單邊主義”行為。事實上,美國政府對國內新能源產業的補貼同樣巨大。但美國的立場似乎是,只有美國可以這樣做,中國則不行。這是典型的雙標和保護主義的體現。美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主要體現在稅收抵免上。根據2024年1月1日生效的《通脹削減法案》,美國公民購買電動汽車可申請最高7500美元的聯邦稅收抵免。不過,這一政策設置了一些限制條件。例如,如果電動汽車含有由“受關注外國實體”企業制造或組裝的電池組件,將限制甚至取消稅收抵免資格。這些“受關注外國實體”通常指的是中國、俄羅斯等國家。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主要是得益于市場競爭、技術創新的相向而行的結果,而非僅僅政府補貼的結果。市場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和魅力所在。當前的事實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多家企業通過降價或推出限時優惠來吸引消費者。這種競爭不僅體現在價格上,而且體現在新技術的落地和新車型的推出上。
當然,美西方攻擊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的問題,也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和教訓。一是必須充分認識到大變局下全球化和國際貿易的政治復雜性。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增強,與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競爭和摩擦可能會增多。二是必須兼顧政策和市場的平衡。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中,需要平衡政府的支持政策和市場的自然調節機制。過度依賴政府補貼可能導致市場扭曲,適度的政策支持則可以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和創新。三是必須清楚國際合作與溝通的重要性。國際合作和溝通對于解決國際貿易爭端和誤解至關重要。中國可以積極與國際社會溝通,闡述自身的發展理念和政策措施,以減少誤解和沖突。四是必須學會如何應對國際規則的變化。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國際貿易規則也在不斷演變。中國需要及時調整自身的貿易和產業政策,以適應這些變化,確保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
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業內普遍認為,兩年內新能源汽車在新車銷量中的占比將越過50%關口,成為消費者購車的主流選擇。中國雖在新能源汽車電動化轉型的“上半場”略占先機,但在智能化“下半場”,因歐美汽車制造功底深厚、科技研發實力強勁,全球競爭局勢勝負難料。中國要想從“汽車大國”成為真正的“汽車強國”,還需要渡過這一關。
責任編輯:周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