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技術的融合應用,為黃河文化的廣泛傳播與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以先進技術為支撐,推動媒體與人工智能、大數據、5G、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關鍵技術的深度融合,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黃河文化的內涵與價值
從廣義上來說,黃河文化是指黃河全流域的廣大勞動人民在從事相關生產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黃河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具有典型性、延續性、包容性等特征。首先,黃河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發展與演變,為中華民族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體現了黃河文化的典型性。其次,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耕文化被長久傳承下來,而農耕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這種文化傳承使黃河文化形成了連綿不斷、延續至今的文化內涵。最后,黃河流域孕育的多元文明為黃河文化注入了兼容并蓄、融合發展的文化特質。黃河文化所孕育的多元一體的“大一統”觀念與“和合”的價值理念,對于維系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具有重要作用。通過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能增強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
黃河文化的傳播現狀與問題
傳播形式單一,受眾興致不高
目前,黃河文化的傳播形式大多是圍繞線下參觀或線上傳統媒體展示展開的。新媒體傳播掀起了包含黃河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創新傳播形式的新熱潮,出現了部分介紹黃河文化的官方媒體賬號、自媒體賬號等。但是,新媒體與智能媒體還存在一定區別,在當今智媒時代下,黃河文化的傳播存在脫節現象,主要體現為傳播形式單一、創新不足,導致大部分受眾對黃河文化興致不高;一味地說教式傳播會使受眾產生厭煩情緒,受眾甚至通過干預推送機制來減少對黃河文化相關信息的接收。
傳播內容淺顯,文化形象受損
黃河文化的傳播現狀是傳播的內容淺顯,沒能深入挖掘其內涵。從黃河流域各地區的文化發展情況來看,大多數省(區)只重視黃河文化中人文景觀的開發與自然景觀的保護,而未能將黃河文化蘊含的人文情懷、地域文化等隱性文化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導致黃河文化與其他文化相比同質化現象嚴重。黃河文化特有的系統性、專業性特點讓很多傳播者望而卻步,導致很難將黃河文化深層次的內涵傳播出去。在目前以短視頻為主的碎片化傳播環境中,低質量、低效率的傳播不僅不利于黃河文化的宣傳,反而會減弱黃河文化的嚴肅性,甚至會損害黃河文化在大眾心中的形象。除此之外,在智媒時代下,不合理的使用智能技術產出低質量內容,甚至編造虛假信息的風險也在不斷增加,過度依賴技術而不愿探究黃河文化深層次的內涵,這些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對黃河文化傳播十分不利。如何在保護黃河文化嚴肅性、深刻性的同時做好傳播活動,成為當今智媒時代下黃河文化傳播者必須重視的問題。傳播黃河文化需要守住底線,既不能完全脫離受眾群體,用灌輸式、說教式的方法去傳播,更不能一味地迎合受眾,放棄傳播黃河文化的深刻內涵轉而追求淺顯片面的信息傳播。
智能媒體賦能黃河文化傳播模式探索
搭建智庫,便于黃河文化資源流通
互聯網時代,信息流量大、傳播迅速,利用智能技術整合海量信息,通過網站等形式分門別類“編撰成冊”,不僅能夠及時保留有效信息,便于人們查找和利用,也是促進信息流通、資源交換的有效方式。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廣泛覆蓋為中國各行各業的數字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技術組成的計算能力網絡則打通了行業智慧化轉型的“大動脈”。
例如,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收集、整理、保存和傳承中國各民族的文化資源,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語言、音樂、民俗等,物質文化遺產如古建筑、服飾等,以及民族文化產業如民族工藝品、民族旅游業等。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的建設不僅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便捷的資源查找渠道,也為世界各國了解中國民族文化提供了無門檻入口。
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工具,對黃河文化相關內容和文化遺產進行匯總和分析,按照時間脈絡、地區分布等進行分類,并梳理黃河文化過往傳播案例,整合各方資源,建立黃河文化智能數據庫,便于平臺和個人在創作時迅速查找要點和熱點,為黃河文化傳播提供便捷、高質量的數據支持。
人機協同,促進黃河文化高質量內容創作
在人工智能(AI)迅速發展的時代,AI通過深度學習和分析大量案例,可以自動生成目標內容,人人都可以運用智能技術進行內容的生產與創作。AI作為內容生產模式能夠減少設計人員的工作量,提高創作效率,同時提供更多更具創意性和多樣性的選項。將AI創作投入實踐之中,同時堅持“以人為本”的生產理念,既能有效提高創作效率,又能夠規避AI生產帶來的內容侵權和隱私問題。
2023年年初,可口可樂公司運用“AI+3D+實拍”的制作方式,發布了主題為“Real Magic”的創意廣告短片,通過現實與虛擬的無縫切換展現出一場視覺盛宴,增強了品牌記憶,充分展示了智能技術在創作領域的巨大潛力;2024年,成都恒圖科技公司上線了一站式在線AI視頻制作平臺—— Clipfly,集合了AI視頻生成、AI視頻增強、視頻編輯等眾多功能,用戶通過提示詞即可生成圖片,再由AI將圖片擴充生成視頻片段,用戶根據個人選擇添加字幕、音樂即可完成創作。此視頻平臺雖尚有不足,但較之傳統剪輯方式,其效率明顯提升,能夠快速完成大量內容的制作工作。
在內容生產方面,智能技術融入生產、參與創作已成為發展趨勢。黃河文化傳播過程中應牢牢把握時代機遇,充分利用黃河文化智庫并結合AI進行內容創作,速度、質量兩手抓,實現高質量內容的批量生產,為黃河文化的傳播打好內容基礎。
創新形式,打造黃河文化數字形態
黃河文化本身具有豐富的內涵,但目前其傳播形式主要以單一的視頻、音頻內容為主。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黃河文化包含的各種具體文化形態都能夠借助智能技術形成數字載體,如數字藏品、元宇宙博物館等。
2022年出版的《故宮日歷》,用人工智能技術、AR (增強現實)技術加持沉浸式體驗,用戶通過掃描日歷上的圖片便可直觀感受AR文物,故宮博物院官網也搭建了“V故宮”板塊,鏈接VR(虛擬現實)眼鏡即可獲得沉浸式觀光體驗。2023年7月,青島舉行了“海元宇宙”啟航儀式,運用虛實相生的“R(真實場景)+AR”技術,將唐島灣現實場景與虛擬景象融合互動,將西海岸歷史文化與中國特色科幻相結合,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收獲了不少觀眾的喜愛。當下智能化傳播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元宇宙”AR、VR 技術,在呈現或展陳時不僅滿足用戶圖像、音視頻方面的需求,還滿足用戶全位面、沉浸式交互的特殊需求,讓受眾體驗到“人在景中游,桃花拂面香”的感受。
因此,將黃河文化中的經典元素和優質文化提取出來,利用智能技術將其從實體轉化為數字形態,并通過數字化展廳、互動性文創等充滿沉浸感和科技感的方式呈現,不僅滿足了對黃河文化保存、傳承與記錄的功能,更能夠滿足用戶對于體驗感升級的需求。
算法推薦,打通黃河文化接收落點
人工智能時代,信息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趨勢,借助算法推薦,改變過去人找信息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信息找人,使得內容分發更具高效性和精準性。作為人工智能的底層邏輯,算法恰好能夠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挖掘分析,找尋并建立復雜要素間的關系,遵循“海量內容—用戶需求—多維場景”的基礎邏輯,為用戶構建更加貼合沉浸的場景。
“今日頭條”利用“算法排序+人工運營”的模式,根據用戶的興趣、位置、職業、歷史行為等多個維度自動分析計算并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內容推薦,上線3個月內注冊用戶數就突破了1000萬人,5年后其日活數據達到了約1.2億,幾乎是當時中國資訊市場日活總數的一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總臺算法聚合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的熱門內容,自動比較與篩選熱點內容與話題熱度,實現了算法推薦與聚合效率的優化,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利用算法進行內容投放,不僅比原本的純人工投放效率更高,還能夠有效增強用戶黏性,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算法能夠通過精準推送實現有效傳播,但同時也為構筑“信息繭房”提供了條件。因此,在借助算法推廣黃河文化時,不僅要牢牢抓住目標用戶的眼球,傳播主流價值觀,也要提高內容質量,緊跟社會潮流,減少因“信息繭房”而造成的同溫層效應,實現“破圈”發展。
媒介融合,優化黃河文化傳播效果
近年來,中國媒介融合發展日趨多樣化、系統化、深度化,全媒體體系建設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融媒體傳播收獲良好效果。新華網推出“跟著總書記學歷史”系列融媒體報道,其中的先導微視頻《文明中國的事》總瀏覽量突破3.8億,相關話題關注度突破億次大關,成為傳遞主流價值的前沿力量。《人民日報》作為中國媒體融合典型范例,通過整合傳統報紙、網站、社交媒體等平臺,統籌采編力量,構建了“中央廚房”式的新聞采編發流程,形成了“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傳播”的工作格局,多種媒介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實現了全媒體傳播。
當今時代,媒體深度融合持續由技術驅動展現出更加智能化與移動化的特征,技術從底層邏輯的層面介入媒體深度融合轉型過程。通過多媒體融合,將黃河沿岸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風俗民情等綜合呈現在受眾面前,推出系列融合互動產品,同時搭建媒體矩陣,擴大傳播效力,使人們能夠體會到黃河文化的精彩內涵和豐富內容。
黃河文化不僅承載著黃河沿岸的歷史,更傳承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腳踏實地、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內核,講好“黃河故事”就是講好中國故事。增強黃河文化的影響力,是強化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在智能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黃河文化傳播也需與時俱進。創新傳播形態,優化傳播方式,講好黃河沿岸歷史文化故事,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同時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用“黃河水”養育中華兒女,增強青年一代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本文選自:聊城大學2023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編號:CXCY2023403)。
(作者單位" 聊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