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強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實效,就要奔著現實問題和活思想去。” 基層官兵是產生活思想的活水源頭,只有貼近官兵對話才能接通地氣、聚起人氣。溝通作為一種雙向交流方式,能夠促使官兵主動思考和表達活思想,引導他們進行思辨和真理探尋。其實,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個溝通的過程。
要注重語言的溝通,講官兵聽得懂的話。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閉門造車”“自說自話”,而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語言藝術就是教育實效性的倍增器。搞教育一定要善于“對話”,巧用戰士語言,多講身邊人、身邊事,帶著“煙火氣”,講出“泥土味”,增強可信度。搞教育最忌居高臨下、盛氣凌人,講道理故弄玄虛、云里霧里。教育者要適當運用肢體語言,把單純的“說教”講得繪聲繪色、聲情并茂,讓受眾發自內心感受到有情有義真信真學。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教育者必須“講自己信的、說自己干的”,把“官話”講成“俗話”,把“高大上”的理論講得“接地氣”,讓官兵感同身受,聽得懂、明事理,既有意義也有意思,真正把大道理融進活思想。
要注重情感的溝通,講到官兵心坎里。“親其師,信其道。”情感認同是思想引領的基礎。教育者要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用戰士身份咀嚼基層疾苦,多一些信任、理解、尊重,把受眾拉到同一條戰線上,不能推到對立面上。“不站一班中午哨,你就不理解為啥他們下午操課犯困;不去跟戰士們聊聊理想,你就不知道他們為啥那么‘幼稚’……”教育者不與官兵結成甘苦與共、生死與共的革命情誼,就講不好教育課,只有掏出真心、付出真情,用厚實的感情作支撐,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搞得有溫度、有實感、有親和力。教育者既要站在講臺“傳道授業解惑”,還要讓戰士們“站C位”、提問題,及時回應關切訴求,設身處地解決好他們的撓頭事、煩心事,把講大道理與官兵個人發展相結合,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發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功效。
要注重行為的溝通,讓戰士們有樣學樣。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引導人的工作,戰士們不光聽你是怎么說,更要看你是怎么做。“進藏先遣英雄連”黨支部書記李狄三犧牲后,戰友們不顧生死再請戰,原因就在于被其“吃苦在前、奮斗在前”的精神所感召;“衛國戍邊英雄團長”祁發寶舍身翼護官兵,戰士們自然也發自內心拼死相救;“排雷英雄戰士”杜富國關鍵時刻一句“你退后,讓我來”,成為新時代官兵最響亮的擔當誓言。身教重于言教,行動勝于表態。教育者既要把情感傾注在“課上”,更要傾注在“課下”,有“日當兄長夜當娘”的帶兵情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多用“看我的”“跟我來”“我先干”立模打樣,以自身模范行動影響帶動官兵,切實以正己之效立正人之威,鮮明立起新時代政治干部的好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