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兩側放著缺口的土碗,他鄉的路人隨手拾起,一手撐著井口上沿,半跪著,另一只手撇了撇水面,舀上一碗水。正往嘴里送時,發現了碗中的小魚兒。小魚兒觸及碗壁,一個擺尾,徑直跳出,沒入了清澈的水底。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但是這口古井總有幾條小魚兒,村里人也不會刻意去捕撈,只是偶爾清理古井時,會暫時將其捉進盆里,片刻后又將魚兒和盆中水輕輕地倒了回去。
古井離我寄宿的瓦房不遠,走上幾步就到了。誠如這個村落舊時的名字—“石磊”一樣,這里的房屋下半身和臺階是不規則的石板壘起的,古井也是如此。古井的正前方和兩側堆砌著大小厚度不一的石板,石板堆積高出地面往上一丈左右,是方形的石塊在重力下組合成的孔橋井蓋,好似無柄的傘蓋一般,常年給古井遮風擋雨,未曾停歇。石板夾縫處除了熟悉的青苔外,我所能認出的當數蜷曲著的待放的還魂草了。幾株稀疏的還魂草,像是專為魚兒匹配一樣,一眼便能數得清楚。
井口左側放置有高低相間的大石,最高的那塊石頭剛好被井水淹沒。井里的小魚兒時而游至第一個階梯,躲到石塊背后,探出頭,又藏了起來;時而爬上高層階梯,平躺著,刷刷刷地一溜煙又消失了。缺水期,小魚兒只能活動在低洼的地方,煩躁地游來游去,陣陣大小不一的腳步聲,嚇得魚兒上躥下跳,有時甚至跳到已經硬化的淤泥上,卡在了裂縫中,任其如何動彈,都沒能再跳到水里。好心人將其扔進水里,魚兒一張一翕斜躺著,緩過來后羞答答地將頭埋進了水中的淤泥里。漲水期,井水沒過了最高的臺階,小魚兒能夠輕松地從第一個階梯跳到第二個階梯,四下張望著,好似要跳出來,朝著水面吐了幾口泡泡,怎么看著像是浸在水下很難受,終于獲得喘息的樣子,悠哉地吮吸著石縫處生長在水中的小草。突然,急促的腳步聲傳來,小魚兒瞬間又消失了,像極了小時候犯錯時,躲進了自己反思的秘密基地的孩子。
古稀之年的屋主在古井旁蹲著,雙手比出距離的動作,滿意地點頭后,訴說著古井守護村莊的故事。我最想了解的是,井水里為什么會有魚兒,我擔心著魚兒會把井水弄渾。屋主不經意間笑起,“沒這幾條小魚,我們還不敢喝這井水哩!”我好奇地看向水井,幾條小魚似乎也卷不起多大的浪花,難不成是村里人的包容心,而不忍打擾小魚兒的生活?
屋主拿起井臺旁的土碗,熟練地用大拇指按住缺口處,撇開水面。小魚兒躥到碗旁,一個不留神鉆進了碗里。屋主指著魚兒,罵罵咧咧地說道:“小心我把你嗦進肚里?!蔽葜鬟B水帶魚輕車熟路地倒進了井里,又舀了一碗,吹了吹,一飲而盡,哈的一聲,很滿足的樣子。
門前的石板路被雨水沖刷后,留下細小的沙石。雨后的古井溜出清新的霧氣,井水依舊清晰。霧水浸潤過的還魂草好似沉眠后剛要蘇醒的孩子,撐開手腳,葉上的露珠似水汪汪的大眼睛,正盯著井旁的身影。不知名的細草草尖上滑落下不知名的毛絨小蟲,還未觸水,就被躍起的小身板含在了嘴里,伴隨著輕微的落水聲,都還未見水花,魚兒早已揚長而去。
未曾斷流的古井里生活著幾條小魚兒,方方正正的模具似乎禁錮了他們的靈魂。我總認為那是他們今生難逃的宿命,但想到千百年來村里飲水無憂、身體無恙的境況,我才幡然醒悟—那是一種可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