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雪山大地》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融合,講述了父輩與子輩三代人近六十年扎根西部、建設西部的人生軌跡,書寫了沁多草原由傳統走向現代的民族史詩。作為入選“兩新計劃”的文學作品,《雪山大地》雖然展現了沁多草原在教育、經濟、生態以及醫療等領域發生的巨大變革,但作家并沒有將現代與傳統置于二元對立機制中,而是以獨特的審美立場實現了向上與善的有機融合。因此,從時間與空間、物質與精神的現代化角度分析《雪山大地》中的山鄉巨變,有助于我們把握變革背后的現實意義。
“向上的路銜接著冰白與蔚藍,生命的制高點如此地光亮啊,愛與太陽跟蹤而來,向他說一聲扎西德勒?!边@是《雪山大地》的第一首小詩,是一部作品的開始,也是雪山大地現代化建設的開始。較有意味的是整部小說共有十七首小詩,“扎西德勒”也出現了十七次,在藏語中它是歡迎、吉祥如意的意思,在《雪山大地》中它也寓意著強巴等人的向上之路是被愛和善所包圍的。
一、時間與空間的現代化
《雪山大地》描寫了沁多草原近六十年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山鄉巨變”,從如此大的時間跨度和草原到城市的空間位移中,無不體現出現代文明對傳統民族的強大建設能力,以及少數民族對現代文明的適應能力。
(一)時間現代化
閱讀《雪山大地》的整體感受之一便是快。當故事時間大于文本時間時,小說所呈現的便是急,《雪山大地》便有如此特質,小說描述了從20世紀60年代初到新時代的歷史變遷,較長的時間跨度整合在一部長篇小說中,急也十分合情合理。但并不是說《雪山大地》的快節奏完全是因為敘述時間,其實很大程度上與現代化建設有關。
現代化建設反映在時間上便是速度。日尕是角巴送給強巴的第一匹馬,是賽馬會上的第一名,它帶著強巴從草原到西寧,再到涉藏各地,陪著強巴走過了現代化建設的征途。代表著傳統游牧文化的日尕在代表著現代文明的強巴的帶動下,發揮出重要的作用。較有意味的是日尕與桑杰的摩托車比賽,在這場比賽中,代表著現代文明的摩托車勝利了,這其實是一場有關傳統與現代的角逐,通過日尕對強巴行為的理解也體現出傳統文化對現代文明的適應—“把賽跑變成了追逐,而追逐永遠是一種甘于落后的奔跑”。
時間上的現代化使《雪山大地》呈現出又急又快的狀態,回顧沁多草原的現代化建設,不僅僅從時間層面體現其速度,也從空間的位移中展現現代文明的深刻影響。
(二)空間現代化
《雪山大地》的空間位移其實是跟隨著強巴的現代化建設形成的。從草原的教育建設到西寧的經濟現代化,再到生別離山的科學醫療,最后落到沁多城的生態建設,變化的是位置,不變的是善。
起初強巴來到沁多草原,那里的牧民都是住著移動的帳房,作品的第一章便見證了桑杰的一次搬家,轉場的熟練早已使桑杰掌握了駐扎的經驗—夏天帳房應安置在地勢高的地方,冬天安置在低洼地帶。但是,來來去去的他們始終都沒有離開過這片雪山大地。強巴的出現預示著現代文明的到來。小說從草原位移到西寧,才讓為了治病來到西寧,角巴為了照顧姥姥一家來到西寧,強巴也經常往返西寧為他的現代化建設奮力。當作為沁多建設者的苗醫生來到生別離山,為麻風病人帶來了現代醫學后,空間又位移至生別離山,開始建設生別離山的現代化—配置專業的醫療所和引進專業的醫生。當現代醫療在沁多有條不紊地進行中時,生態問題又使空間轉向到沁多城。為了支持強巴的決策,桑杰率先離開草原搬進新房子,這是草原人在住所上邁出的一大步。之后在雪災、草原沙化等生態問題的緊逼下,強巴組織越來越多的草原牧人來到城市。隨著沁多地產蓋起一棟又一棟高樓,草原人也發揮出其強大的適應能力,他們不再局限于轉場搬遷,而是逐漸享受平穩的現代化生活。至此,草原牧人完成了從傳統的沁多草原到現代的沁多城的空間位移。
總之,沁多草原在父子三代人的建設下,逐漸形成了其現代化模式,無論是時間之快,還是空間的位移,都切實地表現出現代文明已經滲透到沁多的方方面面,如此生動的建設之路也使得沁多成為涉藏地區探索新時代現代化建設的文學范本。
二、物質和精神的現代化
沁多的現代化建設不僅涉及時間與空間的變革,也覆蓋到物質和精神層面,從沁多人的衣食住行到思想觀念,其巨大轉變反映了新時代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效力。
(一)物質現代化
當現代文明走進傳統的沁多草原,最先發生變化的是草原人的物質狀態,尤其是衣食住行。
首先,就服裝而言,率先接觸到現代文明的是才讓。當賽毛為救強巴被大水沖走后,強巴為了實現其“才讓會說話,將來騎大馬,穿金紗”的心愿,便將失語的才讓接到西寧治病。住在姥姥家的日子里,才讓脫下了厚重的皮袍,換上襯衣襯褲?,F代的服裝與生活方式使尼瑪第一眼也認不出這是草原的孩子。才讓的妹妹梅朵也表現出對漢族服裝的喜愛。她第一次來到西寧,穿著苗醫生買的外衣外褲,脫掉了從小穿到大的藏服,從頭到腳換上了漢裝,對于梅朵來說,穿上漢服是其劃時代的開始,從此她的心里便有了對漢服的熱愛與向往。從才讓和梅朵以及更多的草原人來到城市換上漢裝的改變,可以看出傳統對現代文明的適應以及現代化給予沁多牧人的改造。
其次,從兩代人的婚禮上,便可看出吃食的現代化發展。作為公社主任的角巴,應該是草原上最富有的一家,但卓瑪和桑杰的婚禮上,也只有酥油炸成的面食,夜里煮好的手抓,成塊的松潘茶以及白花花的酸奶和曲拉。對于當時的婚禮來說,這已經足夠豐盛,但對比央金與洛洛、梅朵與江洋的婚禮,還是有一定差別的。特殊的年代,央金和洛洛的婚禮即使從簡操辦,也是由辣牛肉、羊肉炒茄子等八盤菜組成的宴席。梅朵與江洋的婚禮更是出現了魷魚和海參。小說對婚禮吃食的描寫,從傳統到現代,反映出人們在物質條件變好之后,開始追求更高標準的飲食,這是現代化建設為牧人們帶來了物質上極大豐富的表現,也印證了現代文明在給予傳統以紅利。
再次,回顧小說的現代化發展之路,居住環境的變化也是十分顯著的。小說起始角巴和桑杰都是住在草原的牧人,無論塔娃還是公社主任,都要通過轉場來移動自己的帳房,這是草原牧人最初的住所。隨著強巴的城市化建設,桑杰住進了他人生中第一個碉房,是一處坐北朝南外帶廊檐和右耳房的藏式建筑,這是藏族牧人實現居住現代化的第一步。在之后的十年搬遷計劃中,沁多地產建造了一棟又一棟高樓。身處繁茂的沁多城,草原牧民實現了居住上的極大飛躍。不僅僅是生活中的住所,連基礎設施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沁多學校也經歷從牛皮建造到泥瓦建造的轉變。
最后,出行的轉變則是最能體現現代文明影響的。沁多草原擁有著最原始的交通工具—馬,強巴騎的是日尕,一匹強悍的棗紅馬;姜毛騎的是一匹灰色的老騍馬;桑杰、角巴以及索南等人都是通過騎馬往返草原的。出行的第一次變化發生在賽馬會上,這時草原上出現了第一輛摩托車,之后又陸續出現了公共汽車、大轎車,最后甚至建造了沁多機場。代表著現代文明的摩托車等交通工具的出現,加快了強巴的現代化建設,同時也印證了現代化強大的塑造力量。
從藏服到漢服,從糌粑到海鮮,從帳房到樓房,從騎馬到坐飛機,強巴的現代化建設覆蓋到草原人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其中的巨大變革不僅展現了草原人對現代文明的接受與適應,也體現了現代文明對草原人的改造和建設。
(二)精神現代化
當愚昧落后的傳統思想與現代文明進行碰撞,必定會產生巨大的改變,沁多草原就是在封閉保守的環境中形成了較為落后的觀念,隨著現代文明的到來,這種觀念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盡管20世紀60年代初的沁多草原已經進入公社化,但部落制度所形成的愚昧落后的思想觀念并沒有因此消失。桑杰第一次見到強巴,“翻身下馬,丟開韁繩,快步走來,還沒到跟前,就彎下腰去,兩手朝前抬起,半張著嘴吐出了舌頭”。這是過去遺留下來的禮節。桑杰的妻子賽毛也如此,她身上還保留著封建傳統給予底層婦女的愚昧和膽怯。剛剛從部落制度轉向公社化的傳統草原,其愚昧落后的思想也曾極力拒絕過強巴的現代追求。他們不懂教育,拒絕讓孩子上學;不懂經濟,拒絕買賣自己的牛羊;甚至也不懂醫療,一味地將麻風病人燒死或者令其自生自滅。但隨著強巴等人的不懈努力,草原牧人逐漸改觀,主動帶著孩子來到學校,踴躍參加賽馬會上的交易會,坦蕩地走進起初避而不及的生別離山。沁多草原的現代化建設使草原祛除了其古老愚昧的思想,迎來了精神上的現代化。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精神現代化的發展中,存在的不僅僅是現代文明給予傳統草原的思想改造,也是涉藏地區牧人以其獨特存在的善陪伴著強巴的建設。角巴原是沁多部落的頭人,在公社化之后,他成為第一任公社主任。他是強巴在沁多草原見到的第一個藏族人,正是這個藏族人的出現使得強巴能夠順利開展這項偉大工程。強巴的日尕是角巴送的,沁多學校是角巴的“一間房”改造的,保育院的搬遷是角巴準備的,縣醫院蓋大樓是角巴促成的。即使在經濟方面與強巴曾經產生過分歧,角巴也從未真正拒絕過強巴,為了支持強巴,他與桑杰分家,讓桑杰把自己的牛羊拿出來幫助強巴,最后善良的角巴在給牧人探路的途中遇雪陷落。在這場浩大的現代化建設中,角巴作為傳統文化的代表,接受著現代文明的熏陶,即使有些觀念和他與生俱來的民族信仰相悖,但出于對強巴的信任,出于其本性的善,他毫不猶豫地去執行。草原人以其善良勇敢的品性和自然的生存觀念深深地影響著強巴,影響著涉藏地區的向上之路。因此,《雪山大地》不僅僅描寫了現代化建設,也在講述人性。
總之,作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長篇巨作,《雪山大地》將現代化視角覆蓋至物質以及精神層面,在這場時間跨度較大的建設中,沁多草原以其強大的適應能力實現了物質上的極大豐富和精神上的極大充實。
回顧沁多草原的現代化發展,隱約可以窺見其背后的現實意義。代表著現代文明的強巴與剛剛脫離部落制度的沁多草原,本身便帶有著現代與傳統的二元對立機制,但在作者的書寫中,這種關系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對立。因為從沁多人的視角看現代文明,這是一次適應;從強巴的視角看傳統文化,這是一次建設。
首先,強巴的現代化建設是偶然興起的。當才讓縣長緊急叫停蹲點工作,當副縣長職位因牛尸林被免,他才有時間有精力關注到沁多草原的教育、經濟以及生態問題,正如強巴所說:“所有的偶然都帶著命中注定的意味,緣分在它一出現時就帶著無法回避和不可違拗的力量。”因此,強巴與沁多草原看似對立的關系實則是一次次偶然組成的。其次,強巴愿意進行沁多草原的現代化建設,是因為草原人善良美好的品性留住了他,賽毛的舍命相助、角巴的誠實憨厚以及桑杰的老實本分都使他愿意留在草原、扎根草原。最后,強巴成功實現現代化的主要原因是草原人的支持和幫助,他們用本民族獨特美好的品質適應著現代文明的到來,也將民族文化和現代文化加以融合。同樣不可忽視的是現代化建設的成功也離不開強巴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尊重。當強巴見到桑杰家里的享堂時,便主動朝其跪拜,體現了強巴對沁多人信仰的尊重和理解?,F代化建設本身就是雙向的,強巴為沁多草原帶來了現代文明,使沁多人實現了物質上的極大豐富,精神上的極大滿足;沁多草原也為強巴帶來了民族獨特的文化信仰,這是屬于涉藏地區的精華。因此,當再次探索沁多草原的現代化轉型,與其說是一次邊區大改造,不如把它看成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是向上與善的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