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感染防控體系的構建及其應用于創傷性骨折患者圍術期中對患者心理狀態、生活質量及感染情況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2年6月至2024年1月無錫市第八人民醫院收治的61例創傷性骨折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30例,采用常規護理)和聯合組(31例,采用常規護理+感染防控體系的構建及應用)。兩組患者均干預至出院,并術后隨訪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隨訪3個月后骨折愈合情況、出院時間,干預前后心理狀態,干預前和隨訪3個月后生活質量,干預期間院內感染、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聯合組患者臨床愈合率、骨折愈合率均高于常規組,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聯合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常規組(Plt;0.05);與干預前比,干預后兩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均降低,且聯合組均低于常規組(均Plt;0.05);與干預前比,隨訪3個月后兩組患者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功能、軀體功能等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GQOLI-74)各項評分均升高,且聯合組均高于常規組(均Plt;0.05);干預期間,相比于常規組,聯合組院內感染總發生率、并發癥總發生率均更低,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結論 構建感染防控體系并將其應用于創傷性骨折患者圍術期有助于縮短住院時間,消除不良情緒,且可減少院內感染,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進而促進骨折愈合及生活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創傷性骨折 ; 感染防控體系 ; 圍術期 ; 焦慮 ; 抑郁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21.0123.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1.039
創傷性骨折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臨床表現主要為傷肢神經損傷、關節脫位等癥狀,病情嚴重者還可出現內臟損傷、休克,甚至死亡,從而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現階段,臨床針對創傷性骨折主要是以及時實施手術救治為主,能夠對控制病情進展,改善患者預后發揮一定作用,但其在應用中對患者機體產生的創傷較大,故使得術后康復周期較長,從而導致感染、壓瘡等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因此臨床開展有效的干預措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常規護理主要是以疾病為中心,通過開展各項對癥基礎護理策略,以輔助患者診治流程,但其在應用中缺乏對感染防控的重視,且針對性不足,從而導致護理效果尚需要提升[2]。感染防控體系作為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其主要負責院內一系列感染措施的制定、實施及后續的監督工作,通過構建該體系不僅能夠提高預防感染的效果,還具有系統性、科學性等特點,從而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臨床常用于神經外科、消化內鏡等患者的感染控制中,且效果顯著[3]。但目前臨床關于感染防控體系在創傷性骨折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優勢仍需更多資料支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感染防控體系的構建及其在創傷性骨折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6月至2024年1月無錫市第八人民醫院收治的61例創傷性骨折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30例)和聯合組(31例)。常規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20~60歲,平均(42.47±4.85)歲;骨折部位:上肢12例,下肢18例;BMI 19~25 kg/m2,平均(22.14±0.52) kg/m2。聯合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9例;年齡20~59歲,平均(42.51±4.73)歲;骨折部位:上肢11例,下肢20例;BMI 18~25 kg/m2,平均(22.10±0.56) kg/m2。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符合《中國開放性骨折診斷與治療指南(2019版)》 [4]中創傷性骨折的相關診斷標準;⑵經影像學檢查確診;⑶伴有傷肢神經損傷、關節脫位等癥狀等。排除標準:⑴合并嚴重骨質疏松、惡性腫瘤疾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全身性感染、免疫系統疾病、精神類疾病病史;⑵陳舊性骨折或多發性骨折者;⑶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等特殊時期的女性;⑷參加過類似研究或同時參與其他研究等。本研究經無錫市第八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護理方法 常規組實施常規護理:⑴入院后,開展對癥干預措施:傷肢臨時固定、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傷口止血、保持呼吸道通暢等,而后醫師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手術方案,護師于術前做好術前準備,并為患者講解手術流程、注意事項等。⑵術中嚴格執行無菌原則,按照醫院相關規定開展手術相關操作。⑶術后,實施常規并發癥預防措施,并為患者講解注意事項。
聯合組在常規組的基礎上構建、實施感染防控體系:⑴防控體系的構建:由醫院感染管理科(職責:監督)、管理委員會(職責:監督)、科室感染防控小組(職責:開展護理工作)構建系統的防控體系。其中感染防控小組由護士長(資歷深、經驗豐富)擔任組長,成員為考核成績優異、經驗豐富的骨科護理人員,定期召開例會,對小組進行感染防控培訓,加強自查工作,督促執行、落實感控措施,并進行總結,針對患者的病情制定針對性的感染預防方案,醫院感染管理科和管理委員會評估感染管理質量,對感染率超出預警值發出預警,提醒加強各項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實并密切追蹤感染發生情況。提升護師感染防控意識,并設置獎懲機制,納入績效考核,對每季度感染率未超出預警值或有下降趨勢的予以獎勵,對于超出預警值的扣罰負責人績效。⑵對患者進行初步篩選,對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需對其進行常規項目(性別、年齡等)及高危因素項目(如有其他部位損傷、糖尿病等均為高危因素)的評估,針對上述因素可進行處理其他部位的損傷、使用降糖藥物控制等有效的干預,并于評估達標(標準為上述風險得到控制)后進行以下的針對性護理;對于無高危因素的患者可直接進行常規項目的評估,于評估達標之后進行以下的針對性護理。⑶護理內容具體如下:①術前開展前瞻性監測工作并制定包括手術時間、圍術期是否應用抗生素、手術室人數、術中出血量等在內的監測方案,加強骨折患者病房的殺菌工作,借助紫外線定期消毒;相關護理人員均需統一學習防控切口、肺部等類型感染的相關知識;且手術室人數需適當減少降低其流動性,必要時可在手術室門口豎立警示牌以減少手術相關人員的流動,且術前適當補充生理與病理性丟失液體。另需增加手術相關操作人員的技術培訓,并督促其做好各項術前準備盡量縮短手術操作時間,以確保快速、高效完成手術過程。②術中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予以保溫干預,如使用保溫毯,避免患者體溫降低;擺位時注意縮小軟組織受壓面積,保持患者舒適,若需輸血需盡可能以成分輸血為主,以降低肺部感染風險。③術后,定時更換體位,定期翻身;并開展排痰護理,降低誤吸風險;保持負壓引流通暢、有效;對患者切口情況(出血、紅腫等)進行嚴密觀察,并使用透氣性較好的敷料,并定期清理污染敷料,保持切口干爽、清潔;指導患者早期進食進水,合理飲食(高蛋白、高能量的流質類食物),指導患者蘇醒后適當進行深呼吸以增加肺通氣量,進而使得呼吸道屏障防御作用得以恢復、減輕呼吸道功能損傷;另注意選擇抗生素的合理性以降低感染風險,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常見病原菌類型等方面針對性使用圍術期的抗生素,邀請恢復良好的病友現身說法分享經驗;指導患者家屬參與患者感染防控干預中,讓患者感受到家人的支持;指導患者早期康復鍛煉(根據患者骨折部位),以促進患肢功能康復。⑷開展小組會議,匯報與總結護理工作,發現、分析存在的問題(護理工作中),予以改進、解決,優化護理工作流程。兩組患者均干預至出院,并術后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骨折愈合情況、住院時間。統計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術后3個月骨折愈合情況,骨折愈合包括臨床愈合、骨折愈合,其中臨床愈合為患者骨折處無壓痛,自行抬高患肢無不適感,使用輕度的力量扭轉患肢,骨折處并無異常活動;骨折愈合標準:符合臨床愈合標準,且經X線檢查,顯示骨折線消失[4]。⑵心理狀態。干預前后評估患者心理狀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 [5](總分0~100分,≥50分代表存在焦慮)、抑郁自評量表(SDS) [6](總分0~100分,≥53分代表存在抑郁)評估,且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焦慮、抑郁越嚴重。⑶生活質量。干預前和術后3個月后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GQOLI-74) [7]評估患者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功能、軀體功能等4個方面(每項0~100分),且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佳。⑷院內感染、并發癥發生情況。干預期間,統計患者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泌尿感染等院內感染發生情況,院內感染總發生率為各項感染發生率之和。統計壓瘡、便秘、深靜脈血栓、疼痛、患肢腫脹等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總發生率為各項并發癥發生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首先采用S-W法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情況、住院時間比較 聯合組患者臨床愈合率、骨折愈合率均高于常規組,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聯合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 與干預前比,干預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降低,且聯合組均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與干預前比,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升高,且聯合組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院內感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干預期間,相比于常規組,聯合組院內感染總發生率、并發癥總發生率均更低,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4。
3 討論
創傷性骨折主要是由摔倒、高處墜落等外力作用導致骨骼連續性中斷所致,該病發生突然且較為嚴重,故需及時開展有效措施。手術作為創傷性骨折有效治療手段,雖能緩解患者癥狀,但其在應用中屬于一種應激源,可引發患者強烈的應激反應,并造成血液供應障礙,進而易發生壓瘡、感染等多種并發癥,從而影響患者恢復[8]。現階段,常規護理是臨床針對創傷性骨折圍術期患者常采用的干預方式,但其在應用中感染防控制度不健全,從而導致術后院內感染、并發癥發生風險仍處于較高水平[9]。
創傷性骨折患者受疾病及手術的影響,易產生一系列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進而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不利于病情好轉,生活質量亦受到不利影響。本研究中,相較于常規組,聯合組患者臨床愈合率、骨折愈合率均較高,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聯合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常規組;相較于常規組,干預后SAS、SDS評分均更低,術后3個月聯合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更高,這表明通過感染防控體系的構建,并將其實施于創傷性骨折患者圍術期中,可有助于消除不良情緒,縮短住院時間,促進骨折愈合,進而改善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可能為,通過感染防控體系的構建,可對高危因素進行評估、預處理,更加注重護理過程,可彌補常規護理中僅注重結果但忽略護理過程及質量的不足之處,將各項可能影響患者術后恢復的因素納入監測范圍并針對性采取有效、針對性的防控措施,進而有利于提升術前的準備效率;并于圍術期開展一系列感染預防措施,如術前健康宣教、營養供給指導等,術中體位擺放、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等,術后切口護理、運動指導等,上述措施不僅能夠保證手術治療效果,還有助于改善患者術后身體各項機能,促進患肢功能康復,加快骨折愈合,縮短住院時間,改善生活質量[10]。同時術前進行感染的知識宣教及預防措施,并于術后邀請恢復良好的病友現身說法,提高患者治療信心,指導患者家屬參與患者感染防控干預中,提供家人支持,進而有助于消除不良情緒,促使患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進而更利于加快術后恢復進程[11]。
若缺乏感染防控能力,易增加患者各類感染的發生風險,不利于患者預后恢復,進而使得護患關系緊張,整體護理質量不佳。本研究中,干預期間,相比于常規組,聯合組院內感染總發生率、并發癥總發生率均較低,這表明構建感染防控體系,并將其應用于創傷性骨折患者圍術期中有助于減少院內感染及并發癥發生。分析其原因可能為,通過感染防控體系的構建可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自查工作等,以持續提高其護理工作質量,進而有助于減少院內感染發生;同時通過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制定護理措施,如術前通過為患者講解感染知識,提高患者感染預防意識,通過予以營養指導改善患者免疫力;術中受手術侵入操作的影響,可引發切口組織損傷、血液供應障礙等增加感染風險,因此術中嚴格消毒手術室,營造無菌手術環境,并開展保溫、體位護理等措施,有利于降低切口感染風險;術后及時更換體位、翻身,可有助于避免出現壓瘡,實施排痰、切口護理及早期康復鍛煉等措施,可促進機體血液循環,降低深靜脈血栓、疼痛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有助于進一步降低術后發生感染及并發癥的可能性[12]。但組間感染及并發癥發生率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少所致。
綜上,構建感染防控體系并將其應用于創傷性骨折患者圍術期有助于縮短住院時間,消除不良情緒,且可減少院內感染,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進而促進骨折愈合及生活質量的提升,但本研究納入研究對象較少且為單中心研究,未來還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驗證本研究結論。
參考文獻
王波, 王斌. 創傷性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與影響因素分析[J]. 海南醫學, 2020, 31(14): 1811-1814.
江雙鳳, 余姍, 李艷燕. 中醫疼痛控制護理模式對創傷性骨折術后康復的影響研究[J]. 中國醫藥指南, 2023, 21(15): 33-36.
莫元春, 李沃田, 楊文, 等. 構建醫院感染質量指標評價體系對醫院感染控制的作用[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2019, 18(12): 1127-1131.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創傷骨科學組,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外固定與肢體重建學組, 中國醫師協會創傷外科醫師分會創傷感染專業委員會, 等. 中國開放性骨折診斷與治療指南(2019版)[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9, 21(11): 921-928.
林新花, 彭海藝, 張小梅.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配合心理干預對股骨骨折患者圍手術期SAS、SDS評分與術后康復指標影響[J]. 醫學食療與健康, 2021, 19(28): 145-146.
胡楠. 循證護理在踝關節骨折患者圍術期的效果觀察及SAS、SDS評分影響分析[J]. 中國傷殘醫學, 2022, 30(6): 90-91.
田智慧, 寧向君, 劉會敏. 舒適護理聯合持續性被動運動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相關活動角度及GQOLI-74評分的影響[J].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9, 25(5): 183-184.
劉召瓊, 劉麗霞, 王志強, 等. 老年創傷性肢體骨折患者術后傷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病原菌分布[J]. 四川醫學, 2022, 43(8): 782-786.
陳德鍵, 繆傳文, 顧春紅, 等. 日間手術手術部位感染防控體系的構建及應用探索[J]. 中國醫院管理, 2023, 43(1): 45-48.
周蔥聰, 林楚君, 洪靜. 感染防控體系構建對創傷性骨折患者圍術期院內感染的預防價值研究[J]. 中華全科醫學, 2022, 20(1): 165-168.
崔金鳳. 老年四肢開放性骨折患者術后創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對策研究[J]. 內蒙古醫學雜志, 2023, 55(8): 1020-1023.
徐虹霞, 楊紫櫻, 瞿真, 等. 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脛腓骨遠端開放性骨折急性感染的效果觀察[J]. 四川中醫, 2023, 41(1): 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