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8.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4)11-0058-03
在福建閩北地區,鴨的養殖數量較大,但在養殖過程中,由于飼養人員對鴨病認識不足,導致鴨場疾病不斷發生,嚴重影響經濟效益。因此,現將閩北地區鴨場幾種常見疾病的癥狀和防治方法進行介紹。
1" 鴨傳染性漿膜炎
鴨傳染性漿膜炎是由鴨疫里默氏桿菌引起的細菌性傳染病。近年來,該病在多數鴨場均有發生,血清型多且沒有交叉保護。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番鴨、麻鴨、櫻桃谷鴨等品種都易感,小日齡多發,多見10~60日齡。患病鴨出現精神沉郁、步態不穩、頭頸歪斜等癥狀,眼睛分泌物增多,周圍羽毛潮濕,常形成“濕眼眶”,糞便稀薄呈灰綠色。剖檢病死鴨可發現心臟和肝臟表面有明顯纖維素性滲出,心臟和心包粘連,氣囊也出現混濁狀[1]。有些病鴨還出現腦部充血和出血。
預防該病要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盡量不在氣溫變化大時打針或更換飼料。免疫注射鴨傳染性漿膜炎滅活疫苗或鴨漿膜炎-大腸桿菌二聯苗能有效預防本病。頭孢類、氟苯尼考、阿莫西林、慶大霉素、鹽酸林可霉素等多種抗生素對治療該病均有一定效果,但喹諾酮類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此外,該細菌容易產生耐藥性,在治療用藥時不要長期使用單一的藥物,有條件可以做藥敏試驗后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
2" 鴨霍亂
鴨霍亂又稱為鴨巴氏桿菌病,是由禽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細菌性敗血癥傳染病[2]。該病四季都可發生,但夏秋季節多發,特別是天氣變化大、運輸、打針等應激時更易發生該病;各個品種的鴨都易感,臨床上多發于3周齡以后的鴨。患病鴨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口鼻有分泌物,排黃綠色糞便。
預防該病要做好日常飼養管理工作,鴨舍定期消毒工作,也可接種疫苗預防,但由于該疫苗的免疫原性較差、免疫期短等缺點,實際生產中免疫接種率較低。
3" 鴨大腸桿菌病
鴨大腸桿菌病是一種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全身性的細菌性傳染病,臨床上有敗血癥型、臍炎型、腹膜炎型等多種類型[3]。各個品種的鴨都可感染此病,但是番鴨較易感。各日齡段的鴨都可發病,其中臍炎型在剛出殼的鴨群中多發,表現為精神萎靡、排稀糞、肚臍腫大、肛周圍羽毛臟亂。敗血癥型常見于2~7周齡的鴨,病鴨表現為精神沉郁、排黃綠色糞便、死亡快,剖檢可見肝臟腫大呈暗紅色、心包膜增厚且有干酪樣滲出物。腹膜炎型則常見于成年鴨和種鴨,表現為鴨腹部明顯下垂、不愿走動、蛋鴨產蛋率下降、畸形蛋、軟殼蛋數量增加,剖檢可見嚴重腹膜炎、輸卵管充血和出血。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氣候多變的季節更易發生。
預防本病要做好鴨舍的環境衛生,及時清理糞便和更換墊料,定期消毒,保持鴨舍環境通風干燥;種蛋要及時收集,并做好消毒;種鴨受精時要保持器具潔凈,最好無菌操作。對于發病嚴重的鴨場,可接種大腸桿菌滅活疫苗,提前預防該病。治療大腸桿菌病的藥物很多,如氟苯尼考、頭孢類、磺胺類、喹諾酮類等[4],生產實踐中可選擇多種藥物交替或配合使用,或者通過藥敏試驗篩選合適的藥物,提高治療效果。
4" 鴨肉毒梭菌中毒
出現肉毒梭菌中毒癥大多是由于野外放牧的鴨群采食腐敗的死魚等導致。病鴨出現腳軟,翅膀張開不斷拍動,有些病鴨還出現頭無力著地的軟頸現象,死亡快速。剖檢可見肝臟邊緣樹枝狀出血,部分有腸道充血,其他內臟無明顯病變。根據病史、癥狀以及病變情況可做初步診斷。
預防該病要在平時放牧時注意觀察,及時清理腐敗的魚、蝦等,避免被鴨群吃到。本病無特效藥治療,中毒比較嚴重的鴨大多會死亡;癥狀較輕的病鴨可肌注或口服硫酸阿托品(0.1~0.2 mg/kg體重)進行救治,每天2次,同時飼喂電解多維或葡萄糖。
5" 鴨曲霉菌病
鴨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或慢性呼吸道傳染病。該病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主要是接觸到被曲霉菌污染的墊料、飼料而引起,多發于4~20日齡鴨,成年鴨零星發病[5]。雛鴨發病主要表現為采食量降低,呼吸困難,出現張口呼吸、咳嗽等類似感冒的癥狀,最后窒息死亡。成年鴨發病呈慢性經過,生長緩慢,最終衰竭而死。剖檢病雛鴨可見肺臟有粟粒大小的黃白色結節,結節切開后可見干酪樣壞死組織;有時還能見到肺臟、氣囊有灰白色結節或霉菌斑。
預防該病要使用干燥清潔的墊料,及時更換潮濕墊料,野外放牧時要避免采食發霉的飼草,配制飼料時不要選用劣質發霉的飼料原料。
6" 鴨瘟
鴨瘟又稱鴨病毒性腸炎,是由鴨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各個品種及各日齡的鴨都能感染本病,但有母源抗體保護的10~20日齡雛鴨較少發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高達100%。患病鴨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眼睛周圍濕潤、流淚,上下眼瞼粘連;大多數鴨嚴重下痢,排綠色糞便;有的病鴨出現頭部水腫,形成“大頭瘟”。剖檢可見食道粘膜嚴重出血,小腸淋巴環出血腫大,肝臟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灰黃色壞死灶,有時也有點狀出血。
預防本病,一方面要加強飼養管理和日常消毒;另一方面要進行疫苗接種,可在7日齡進行首免,25日齡左右進行二免,種鴨和蛋鴨在開產前再免疫一次。一旦發生本病,要采取嚴格的隔離措施,同時對健康鴨群緊急接種。發病鴨和死亡鴨需經深埋或者焚燒等無害化處理,防止病情擴散和傳播;同時對鴨場的糞便、污水等進行徹底消毒。在實際生產中,采用藥物治療鴨瘟的效果不佳。
7" 番鴨呼腸孤病毒病
番鴨呼腸孤病毒病又稱為“花肝病”“鴨肝白點病”,是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觸性、免疫抑制性傳染病。該病在自然條件下只感染雛番鴨,人工接種也可導致雛鵝發病[6]。發病日齡以7~30日齡較常見,日齡越小發病越嚴重。四季均可發病,可水平傳播,也可垂直傳播。病鴨初期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排黃白色稀糞;隨著病情的發展,病鴨關節腫大,軟腳癥狀明顯,同時死亡率增加。天氣寒冷時,腳軟的病鴨容易被鴨群打堆壓死,耐過鴨生長緩慢,形成“僵鴨”。剖檢可見肝臟腫大,有灰白色壞死點;脾腫大壞死,呈現斑駁狀;心臟出現嚴重的心包炎,心臟和肝臟粘連。
由于該病能通過種蛋垂直傳播,因此預防該病要加強種鴨場和孵化場的消毒,做好凈化工作;接種番鴨呼腸孤病毒活疫苗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加強鴨場飼養管理,減少應激,做好飲水、通風、投料等日常飼養工作,降低發病率。
8" 小結
當前閩北地區鴨場發生的疾病不再是單一的發病,往往是細菌類混合感染或細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形式,對防疫提出了新的挑戰。鴨場疾病的防治要加強飼養管理,凈化飼養環境,科學免疫接種,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只有嚴格把控各個環節,才能提高生產成績。
參考文獻:
[1]" 邱縣容.一例肉鴨傳染性漿膜炎的診治與體會[J].福建畜牧獸醫,2022,44(6):109-110.
[2]" 董美榮,曹玉娟,陳軍.禽巴氏桿菌病診治[J].畜牧業環境,2021(20):76-77.
[3]" 李建波.鴨大腸桿菌病的診斷與防治[J].今日畜牧獸醫,2023,39(7):80-82.
[4]" 羅華東.鴨源大腸桿菌耐藥性調查研究[D].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20.
[5]" 林青松.雛鴨曲霉菌病的防治[J].中國禽業導刊,2022,39(2):58-59.
[6]" 李鳳華.雛番鴨呼腸孤病毒性壞死性肝炎的流行、診斷及防治措施[J].飼料博覽,2018(1):57.
收稿日期:202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