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醫療行業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公立醫院面臨著新的挑戰。為了提高醫院的市場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公立醫院必須加強內部控制,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運營效率。而財務內部控制體系作為醫院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障醫院財務安全、提高運營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構建完善的財務內部控制體系成為公立醫院行業發展的迫切需求。本文首先闡述了公立醫院財務內部控制體系構建原則,深層次分析財務內部控制體系構建的問題,如內部控制環境不完善、內部控制活動實施不規范、風險評估體系不健全等,最后制定了改進策略,包括優化內部控制環境、規范內部控制活動實施、優化財務內部監督等。
[關鍵詞]公立醫院;內部控制體系;財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志碼:A
公立醫院作為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機構,其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直接影響著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患者的就醫體驗。為提升醫院的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公立醫院要從內部著手,加強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內部控制體系可規范醫院業務流程,確保醫院資產安全完整,增強醫院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公立醫院內部控制體系構建是醫院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應結合醫院運營特征,建立并高效實施內部控制體系,從而增強自身財務風險、提高運營效率,促進醫院高質量發展。
1 公立醫院財務內部控制體系構建原則
公立醫院作為公共衛生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其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的完善性直接關系醫院的運營效率、資產安全及醫療服務質量。因此,構建一套科學、合理且有效的財務內部控制體系,對公立醫院而言尤為關鍵,公立醫院財務內部控制體系構建原則體現如下。
首先,財務活動合規性。財務活動合規性是保障醫院財務活動合法、規范運行的關鍵。通過制定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和操作規范,保障醫院財務活動的合規性,防范財務風險,維護醫院的經濟利益。同時,加強對財務活動的監督和檢查,及時發現和糾正違規行為,確保醫院財務活動的健康有序,提升財務管理水平[1]。其次,報告準確可靠性。報告準確可靠是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原則之一。通過建立完善的財務報告制度,確保醫院財務報告的準確、可靠,為醫院管理層提供真實、完整的財務信息,增強醫院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同時,加強對財務報告的審核,保障財務報告的合規性和權威性。最后,資產安全完整性。通過建立健全的資產管理制度,確保醫院資產的安全、完整,防止資產流失、浪費和損壞。同時,加強對資產使用情況的監督和評估,提高資產使用效率,為醫院提供穩定的經濟基礎。
2 公立醫院財務內部控制體系構建的問題
2.1 內部控制環境不完善,人員重視度不夠
首先,財務內部控制環境不完善。部分公立醫院未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建立一套完善、獨立的內部控制機制,各部門工作人員權限和職責不明確,使得各項活動開展不規范、不標準,難以發揮內部控制約束、控制等效用[2]。其次,人員重視度不夠。由于大多公立醫院管理層更多地關注醫療業務的發展,管理層在財務內部控制上的意識普遍不足,更多地將財務內控視為輔助性工作,未能將其與醫院長期戰略和核心業務相結合。最后,大多公立醫院員工普遍缺乏參與財務內部控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將財務內部控制視為財務部門或少數人員的工作,與自身關聯性較少,相互間配合和支持不足,影響了內部控制作用的發揮。
2.2 內部控制活動實施不規范,內控作用難以發揮
公立醫院作為我國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然而,在實際運營過程中,部分公立醫院財務內部控制活動實施不規范。
首先,采購管理問題。部分公立醫院在采購管理上存在諸多問題。比如,采購計劃不合理。部分醫院在采購計劃的制訂上缺少科學性和前瞻性,往往根據臨時需求進行采購,缺少長期規劃和統籌考慮。這不僅會降低采購效率,還易造成資源的浪費和資金的占用。再如,采購流程不規范。一些公立醫院采購流程缺少明確的規范和標準,易出現漏洞,如供應商的選擇不透明、采購合同的簽訂不規范、采購過程中審批和監管不到位等,都可能導致采購活動風險增加。又如,采購成本控制不力。部分公立醫院在采購成本控制方面難以準確核算采購成本,導致醫院的經濟效益受到影響。
其次,資產管理問題。公立醫院資產管理是醫院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醫療設備的購置、使用、維修等環節。當前一些醫院在資產管理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公立醫院在資產管理制度的建設上存在缺陷,缺少完整、系統的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導致資產管理的各環節缺少明確的規范,易出現管理漏洞,增加了醫院資產損失的風險。再如,資產盤點不及時。部分醫院對資產的盤點工作往往不及時,難以準確掌握資產的實際情況,這導致醫院在資產管理中,易出現資產流失、損壞等問題,給醫院帶來經濟損失[3]。
最后,預算管理問題。比如,預算編制不科學。部分醫院在預算編制中缺少科學性和前瞻性,往往基于歷史數據和經驗進行預測,未能充分考慮醫院未來的發展和變化。這導致預算與實際需求間存在差異,預算執行效果不佳。再如,預算執行不嚴格。一些公立醫院在預算執行中缺少嚴格的監控和管理,往往出現超預算等現象,這不僅浪費了醫院的有限資源,還增加了醫院運營的風險。又如,預算績效考核力度不足。有些公立醫院預算績效考核中,未能結合實際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標,考核周期設定不合理,對考核結果的應用不足,無法發揮績效考核的激勵、約束作用,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預算管理水平的提升。
2.3 風險評估體系不完善,風險不可控
首先,風險識別不全。在財務內部控制風險識別方面,部分公立醫院存在風險識別不全的問題。由于醫院業務涉及多個領域和環節,風險點眾多,但一些醫院在風險識別時只關注傳統風險,忽視了一些新興風險。其次,風險評估方法落后。部分公立醫院在風險評估方法上相對落后,主要依賴傳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缺少先進的風險評估工具和技術支持。這導致風險評估結果準確性較低,難以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風險環境。最后,風險預警機制缺失。部分公立醫院在風險預警建設上存在缺失,未能建立起完善的風險預警系統。風險預警機制的缺失使得醫院難以及時發現和應對潛在風險,增加了醫院運營的不確定性。
2.4 內部監督措施不嚴格,缺少完善的監督體系
首先,監督體系不健全。部分公立醫院在內部控制監督方面存在體系不健全的問題,缺少有效的監督機制和制度保障。一些醫院還沒有建立起獨立、專業的內部審計部門,導致對內部控制監督和評價缺少專業性和客觀性。其次,監督措施不嚴格。雖然一些醫院設立了內部審計部門或其他監督機構,但在執行監督任務時往往缺少嚴格的措施和手段。部分醫院對內部控制監督僅僅停留在形式層面,未能深入檢查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4]。最后,監督力度不夠。公立醫院在內部控制監督方面力度普遍不足。由于醫院業務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內部審計部門往往面臨著人手不足、資源有限等問題,導致無法對內部控制進行全面、深入的監督。
3 公立醫院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3.1 優化內部控制環境,樹立先進的工作意識
首先,優化財務內部控制環境。公立醫院要結合實際需要,建立完善、獨立的財務內部控制機制,制定各崗位責任說明書,明確各崗位人員的主要權限和職責,使得財務內部控制實施落實到責任人,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及質量,充分發揮內控作用。其次,提高人員重視度。公立醫院要加強對各工作人員內部控制意識的培訓和教育,使全員認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樹立合規意識,自覺遵守內部控制制度。例如,可通過舉辦內部控制知識競賽、開展內部控制宣傳活動等方式,提高員工對內部控制的知曉率和參與度。
3.2 規范內部控制活動實施,發揮內控作用
3.2.1 優化采購管理策略
第一,制訂科學的采購計劃。公立醫院應根據醫院的實際需求和發展規劃,制訂科學的采購計劃。計劃應包括采購的品種、數量、時間等內容,確保采購活動的有序開展。同時,醫院應加強與供應商的溝通,主動了解市場動態,以便于更好地把握采購時機。第二,規范采購流程。公立醫院應建立規范的采購流程,明確各環節的職責和權限。流程應包含供應商選擇、采購需求確定、采購合同簽訂等環節,保證采購活動規范,降低醫院采購成本,提升采購管理水平。第三,加強采購成本控制。公立醫院應加強對采購成本的控制,構建科學合理的成本核算體系。醫院應定期對采購成本進行核算和分析,發現成本偏差及時進行調整。
3.2.2 加強資產管理
第一,完善資產管理制度。公立醫院應建立完善的資產管理制度體系,明確各環節的職責和權限。制度應包含資產購置、使用、維修、報廢等各環節的規范和要求,確保資產管理有效實施。同時,醫院應定期對資產管理制度進行修訂和完善,以適應醫院發展的需要[5]。第二,加強資產盤點工作。公立醫院應加強對資產的盤點,保障資產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醫院應建立資產盤點制度,定期對醫院資產進行盤點和清查。在盤點過程中,應重點關注資產的流失、損壞等問題,及時進行處理和整改。
3.2.3 強化預算管理
第一,增強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公立醫院在預算編制過程中應充分考慮醫院未來的發展和變化,結合醫院的戰略規劃、業務計劃等因素進行科學編制。第二,嚴格執行預算。公立醫院應建立嚴格的預算執行制度,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和管理。對超出預算等行為,應建立相應的懲罰機制,確保預算嚴格執行。第三,加大預算績效考核力度。公立醫院預算管理中,績效考核尤為關鍵,應結合醫院實際情況,科學設置預算績效考核指標體系、設定合理的考核周期、強化考核結果應用,發揮績效考核激勵約束等作用,增強公立醫院預算執行剛性。
3.3 完善風險評估體系,實現風險可控化
為有效防范和降低各類風險,公立醫院需要構建一套完善的內部控制風險評估體系。第一,注重風險識別。風險識別是內部控制風險評估的第一步,要求醫院對可能面臨的風險進行識別。醫院應梳理業務流程,識別各環節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點,包括但不局限于醫療質量、財務風險等。通過風險識別,醫院可建立起風險清單,為后續風險評估提供數據支撐。第二,風險分析。風險分析是對已識別出來的風險進行深入剖析的過程,醫院應對每個風險點進行詳細描述,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影響范圍、發生概率等。通過風險分析,醫院可準確地把握風險的本質和特征,為后續風險應對策略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6]。第三,制定風險應對策略。針對識別出來的風險點,醫院應制定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風險應對策略應包含預防措施、應對措施及風險轉移措施等。
例如,S公立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等于一體的綜合性醫院。醫院設有多個臨床科室和醫技科室,擁有先進的醫療設備和技術力量。為了對各環節風險進行有效防范和控制,充分發揮財務內部控制的作用,S公立醫院財務風險評估主要關注醫院的資金管理、預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等方面,選取最新的風險識別和評估工具,挖掘各環節中隱藏的風險,從而形成完整的風險清單,分析各類影響程度、發生概率等,制定完善的風險應對措施,從而實現風險可控化,減少了風險帶來的影響,增強了財務內部控制有效性。
3.4 優化財務內部監督,搭建監督體系
首先,建立健全監督體系。公立醫院應建立獨立的內部審計部門或設立專門的內部控制監督機構,明確其職責和權限,保障內部控制監督和評價的專業性和客觀性。同時,醫院應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監督相關制度和規范,為監督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制度保障[7]。其次,制定監督措施。醫院應制定嚴格的內部控制監督措施,確保對內部控制的執行情況進行全面、深入的檢查。監督措施應全面覆蓋醫院所有經濟活動、業務活動、工作流程和環節,及時發現和糾正內部控制中的問題和漏洞。最后,加大監督力度。醫院應增加對內部控制監督的投入,加強內部審計部門或內部控制監督機構的人員配備和資源保障。同時,醫院應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內部控制監督工作,形成全員參與、共同監督的良好氛圍。
4 結語
公立醫院作為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社會責任和公益使命。為了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公立醫院應強化內部控制,結合自身實際需要,構建一套符合自身實際的財務內部控制體系,從而抵御財務風險、提高運營效率、保證資產安全完整,促進公立醫院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筱. 公立醫院財務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財會學習,2024(3):170-172.
[2]魯盤麗. 三級公立醫院財務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研究[J]. 投資與創業,2021,32(19):110-112.
[3]吳芳. 完善公立醫院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的幾點思考[J]. 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1(9):145-146.
[4]劉梅. 論政府會計制度下公立醫院財務內部控制體系構建[J]. 財會學習,2020(23):195-196.
[5]牟家祺. 關于完善公立醫院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的幾點思考[J]. 首席財務官,2023,19(16):133-135.
[6]李輝. 論政府會計制度下公立醫院財務內部控制體系構建[J]. 環球市場,2020(28):174.
[7]章新拓. 基于風險管理的公立醫院財務內部控制體系建設[J]. 中國總會計師,2022(11):132-135.
[作者簡介]劉慧潔,女,河北保定人,河北省第六人民醫院,會計師,本科,研究方向:財務管理、內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