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政府針對節能減排和綠色低碳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家用電器是居民能源消耗的主要形式,推動家電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基于此,以格力電器創新發展戰略為切入點,通過梳理綠色創新的內因和外因,分析其綠色創新的實施路徑及績效,探索家電行業綠色創新發展模式。研究表明,格力電器通過制定綠色發展戰略,加大對綠色技術研發、綠色產品設計與制造、綠色供應鏈構建、綠色治理體系構建的投入,提升了市場競爭力,為利益相關者創造了更大的價值,為其它家電企業綠色轉型發展提供了經驗借鑒和理論指導。
關鍵詞:格力電器;綠色創新;價值創造
0 引言
近年來,為應對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存在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我國積極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中國政府在2020年向世界鄭重承諾“雙碳”目標,即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作為重要發展目標;同年,為加速家電行業綠色轉型,商務部等13部門共同下發了《關于促進綠色智能家電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隨著政策引導和相關舉措的逐步落地,家電企業也意識到低碳減排的重要性,并逐漸加大綠色技術創新,實現綠色轉型發展。
從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來看,企業綠色創新動因可分為內外兩部分,多數學者側重于將政府環境規制作為企業綠色創新的外部影響因素。李大元等[1]指出政府環境規制企業綠色創新的推動作用;
Rogge和Schleich[2]則發現不同政策組合刺激了綠色創新;譚靜[3]發現我國政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綠色家電消費的政策,成為了促進企業綠色創新的動力。然而,外因需要通過內因發揮作用,許晨晨[4]、劉文濠[4]與呂本波[5]強調企業綠色創新的內因包括提高消費滿意度、提升企業形象與競爭力等;黃昶生等[6]指出將綠色創新與核心業務相結合能為企業開辟新的發展路徑。關于綠色創新對價值創造的影響,宋璇等[7]認為提升綠色創新水平能增強企業價值;Soltmann等[8]則指出企業績效和綠色創新之間呈倒U型關系,但多數企業無法達到績效改善的轉折點。
現有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為本文提供了理論基礎,但鮮有研究從戰略視角深入剖析企業綠色創新行為。本文以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力電器”)為例,基于戰略視角分析其綠色創新的動因、路徑及價值創造,旨在豐富企業綠色創新的案例研究,對家電企業綠色創新實踐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1 格力電器綠色創新戰略及動因分析
1.1 格力電器綠色創新戰略分析
1.1.1 企業概況
格力電器創立于1991年,1996年11月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于一體的國際化家用電器企業,其產業涵蓋家用消費品及工業設備兩大領域,產業鏈向上游延伸至壓縮機、電機、芯片等;向下游拓展至精密模具研發、廢舊家電綠色回收等。長期以來,格力電器的空調業務占總營業收入的70%左右,盡管在智能裝備、綠色能源等領域也取得了一定增長,但空調業務仍占主導地位。
1.1.2 綠色創新發展戰略
過去10年,格力電器為擺脫“空調獨大”的產業結構,積極實施跨界布局,但因市場、技術等多重因素效果不佳。早在2015年,格力電器涉足智能手機領域,但旗下手機自面市以來飽受質疑,銷售業績并不樂觀;隨后又向新能源領域拓展,于2021年成為珠海銀隆的控股股東,盡管珠海銀隆擁有鈦酸鋰電池技術,但該技術仍存在一定缺陷。
現階段家電行業競爭激烈,格力電器、美的集團與海爾智家作為國內白電行業三大領軍企業,均表現出較強的市場影響力和盈利能力,但各有側重。美的集團在整體規模及海外市場拓展方面表現突出;海爾智家在海外市場開拓、高端品牌打造及市場占有率方面成績斐然;格力電器則在空調領域持續保持領先地位。據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3年格力空調柜機在線上及線下零售額份額分別達到30.28%及34.43%,位于行業首位,此外,格力的中央空調更是以超200億元的市場規模連續12年領跑市場。
為持續提升企業競爭力,格力電器始終堅持空調業務綠色創新發展。自2014年起,格力電器便確立了以技術為導向的縱向一體化戰略,將發展戰略定位為以空調為主業,加強空調核心技術的綠色研發,拓寬并加快產業鏈上下游即壓縮機和精密模具制造的綠色研發。
1.2 格力電器綠色創新動因
1.2.1 外部動因
1.“雙碳”戰略下綠色家電成為重要發展方向
近幾年,市場監管總局積極推廣綠色家電等高品質認證,認證標識令消費者一目了然,可有效推進綠色家電消費。《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等國家標準要求在空調機體上標識能效等級,提醒消費者選購時注意產品綠色等級,其中,最大調整是將空調的能效等級由3級提升至5級,此標準下45%的定頻和變頻空調將被淘汰,促使制造商研發更節能環保的家電。
2.政府監管技術提升促使企業綠色轉型
隨著中國碳交易市場的逐步完善,政府對企業的監管日益嚴格。浪潮集團提供了“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和政務云”等多種技術服務,推進雙碳管控平臺建設,使政府能夠進行實時碳排放監測、行業企業碳排放分析等。同時,企業也能利用平臺實時監測并分析產品能耗、管理產品碳足跡等,引導企業加速綠色轉型。
3.財稅政策支持為企業綠色轉型提供保障
國務院辦公廳提出,對綠色家電加強財稅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其予以適當補貼或貸款貼息。北京、廣西等多地通過發放綠色家電消費券、公益宣傳、以舊換新等措施,進一步激發綠色消費市場潛力。另外,商業銀行通過提供綠色信貸服務為綠色家電生產、服務和消費提供資金支持。
1.2.2 內部動因
1.開發綠色產品以增強企業競爭力
隨著政府宣傳引導,綠色創新成為企業增強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格力電器將綠色創新視為競爭優勢和價值創造源泉,通過創新綠色產品與技術,抵消行業價格戰產生的消極影響;格力電器高度重視能源節約,致力于推進科技創新與綠色節能技術,其發布的“零碳健康家”展現了其在節能、智慧家居等領域的創新成果,使消費者體驗到格力電器核心科技帶來的環保、健康、智能的生活場景,提升了企業的環保形象。
2.滿足家電市場綠色消費需求
綠色家電正逐漸成為消費者的主流選擇。2023年“雙11”期間綠色家電在門店銷售中占比升至73%,同傳統的家電相比,綠色家電更加節能環保,更受消費者青睞。格力電器通過制定“質量預防5步法”,從研發、采購、生產、銷售、售服等階段實施嚴格的質量把控,將質量問題消除在生產端,在售后服務方面,格力電器為綠色家電提供10年質保或終生質保,有利促進了綠色家電的銷售。
3.綠色治理推動企業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隨著國家對于環境污染監管力度的加大,格力電器深刻意識到綠色治理的重要性,通過綠色技術研發、綠色產品設計與制造、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廢舊家電綠色回收與資源化利用等措施,構建了一套全面、系統且高效的綠色治理體系,為格力電器綠色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2 戰略視角下格力電器綠色創新的實施路徑
2.1 加大綠色創新投入
格力電器始終以創新為驅動力,通過人才和資金賦能綠色創新。2018—2023年,格力電器研發人員數量總體呈增長態勢,盡管2022年略有減少,但2023年迅速反彈并超過歷史峰值,達到了1.5萬人;同時,格力電器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始終高于3%,彰顯了其對綠色創新的堅定承諾,具體見表1、表2。
2.2 研發核心綠色技術
格力電器始終專注于空調技術的研發與創新,以綠色節能作為產品創新點,不斷提升空調品質與性能,在眾多家電品牌中,格力空調始終保持著行業領先地位。
2011年國際空調巨頭最低也只能做到8赫茲頻率穩定運行,而格力電器自主研發的“1赫茲變頻技術”,節能效果達30%~40%;2013年全球首創光伏直驅變頻空調系統,使空調由用電轉換為發用電一體裝置;2018年以光伏空調為核心搭建源儲網荷多元換流全直流系統,實現運行儲能供需聯動、光伏自給自足等功能,創建空調零碳生態時代。
2020年格力推出睡眠空調“月亮女神”,能根據年齡、體質和人群制定不同睡眠曲線,精細化地調節送風風速、溫度及角度,有效節能;同年推出“零碳健康家”系統,使家中能自行“發電”“電力管理與儲存”等一體化能源控制,登陸格力智能家庭App能查看用電數據,讓“節能無碳”做到心中有數。
2021年憑借“零碳源”空調技術榮獲全球制冷技術大獎賽最高獎,實現光伏供電、儲能儲電和用電三位一體,該技術可節能80%,如果普及可讓全球氣溫延緩升高0.5℃;2022年成功研制全國首臺“光儲直柔”800VDC等級直流離心機組,大幅降低換流運行電流;另外還發布了光伏直驅變頻熱氟融霜制冷機組,全國各地都有此機組的應用案例,其比普通制冷設備轉換效率提升8%,降低耗能50%,甚至更多[9]。
2.3 構建綠色供應鏈
在鞏固空調領域市場份額和絕對競爭優勢的基礎上,格力電器提出了縱向一體化發展戰略,逐步將技術研發重心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即推動壓縮機和精密模具制造的研發。
2012年格力電器自主品牌凌達壓縮機問世,標志著在綠色節能技術領域的一大成果。其自主研發的無稀土磁阻變頻壓縮機技術,降低了對稀土原料的依賴;1赫茲變頻壓縮技術因其超節能性能(最低運行功率15W)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缸雙級變頻壓縮技術使壓縮機運行范圍拓展至-35~54℃,打破了傳統空調超低溫制熱和超高溫制冷的局限,提供更節能舒適的制冷暖方式;另外,格力電器在精密模具制造方面持續發力,通過對模具制造流程的改善、CAM優化以及標準工具的使用提升生產準備的效率,并與高效的ERP生產系統和先進的車間生產布局相配合,創建一整套“注塑成型”系統,實現了低碳高效的目標[10]。
2.4 建立廢舊電器循環發展模式
格力電器積極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創新提出“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回收”的循環發展模式,確保全產業鏈綠色高效。
自2010年起,格力電器相繼在長沙、天津和珠海等地設立6個再生資源基地,截至2023年末,累計處理各類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超5 664萬臺,據估算實現節電24.02億kW·h,節水382.19萬m3,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7.61萬t,有效避免廢棄電器危害環境;由于廢舊家電兼具資源性和污染性,2023年格力電器依托家電生產基地、完善的經銷商和售后網點體系,將重點聚焦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建設[11]。廢舊家電回收體系的建立健全,不僅催生了新的市場需求,而且推動了超期服役及高能耗的家電產品有序退出市場,此舉不僅保障了用戶財產與人身安全,更有利于實現“碳中和”。
3 格力電器綠色創新的價值創造
3.1 提升財務業績
格力電器在2018年迎來了其營業收入的峰值,主要得益于在2018年著手智能家居研發、綠色產品和技術更新,零碳健康家系統的推出也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疫情期間格力電器營業收入受沖擊較大,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平穩,企業展現出強勁恢復和增長態勢,見圖1。
在凈利潤方面,格力電器在2018年和2019年保持著行業領先優勢,首先得益于家電行業的整體蓬勃發展,其次是創新造血能力一直給格力電器帶來較強的競爭力;2020年的凈利潤出現下滑隨后恢復,部分原因是格力電器在2019年第4季度開展的降價促銷并讓利100億元,隨著疫情期間國家對綠色家電的各種經濟政策的效果顯現,使其在凈利潤上增長最為迅猛,見圖2。
2018—2023年格力電器銷售凈利率遠高于同行業的美的集團和海爾智家,穩定在13%左右,并在2023年達到近年來的峰值,而其余兩家均在10%之下。這表明格力電器近數年的綠色創新為企業降本增效,才能在疫情風波中維持較強的盈利能力,見表3。
3.2 碳減排價值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2020年度股東大會上提到特斯拉通過碳交易獲得15億美元的收入,隨著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石化、建材和電力等高耗能行業陸續加入碳交易市場,碳減排將為企業帶來可觀收益。格力電器為了積極響應這一趨勢,持續開展溫室氣體排放盤查工作,不斷實施減碳措施,包括大力發展光伏發電、持續投入節能技改、不斷深化資源再生循環處理等措施,2021—2023年直接、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大幅降低,排放強度顯著下降,見表4。
3.3 提升供應鏈價值
格力電器的綠色創新還帶動了整個供應鏈的協同發展。作為下游的經銷商,因格力電器綠色創新研發出暢銷的綠色家電,使其銷量增加;上游的零配件供應商,為配合格力電器的需求量增長,則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生產工藝和效率,向格力電器輸送綠色創新產品。例如長沙暖通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研發出控制器與MES系統對接的空調線控器自動化生產系統,消除過程浪費,降低格力電器的零配件單價和生產成本,節約的資金又可以作為格力電器綠色創新的經費。
4 結語
為了順應低碳經濟發展要求,格力電器通過制定綠色創新發展戰略,從綠色技術研發、綠色產品設計與制造、綠色供應鏈構建、綠色治理體系構建等環節實施綠色創新發展戰略,不僅提高了企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水平,而且提高了公司的財務和環境績效,為利益相關者創造了價值。格力電器綠色創新發展為其它家電企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借鑒經驗,企業只有通過自身和上下游企業協同綠色技術創新,才能持續提供更優綠色產品,為利益相關者持續創造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大元,宋杰,陳麗,等.輿論壓力能促進企業綠色創新嗎?[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8,30(6):23-33.
[2]ROGGE K S,SCHLEICH J.Do policy mix characteristics matter for low carbon innovation?A survey based exploration of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ies in Germany[J].Research Policy,2018,5(11):1-16.
[3]譚靜.發揮縣域消費在經濟恢復中的拉動作用[J].財政科學,2023(7):85-93.
[4]許晨晨,劉文濠.淺析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的動因[J].投資與創業,2022,33(9):14-16.
[5]呂本波.基于生態化的企業商業模式的架構及動力機制研究[J].經濟論壇,2014(6):132-135.
[6]黃昶生,張晨,王麗,等.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中國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能力評價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20,39(8):78-88.
[7]宋璇,黃琳媛,張亞連.上市公司ESG表現、綠色技術創新與企業價值[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7(2):42-51.
[8]SOLTMANN C,STUCKI T,WOERTER M.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innovations on value added[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5,62(3):457-479.
[9]劉慧敏.數字化賦能家電制造企業綠色創新的經濟效果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財經大學,2022.
[10]夏琴香,曾偉國,黃國軍,等.模具零件智能加工工藝設計系統研究[J].工具技術,2021,55(5):43-48.
[11]劉婷婷,吳尚昀,鄭紫晨.綠色轉型背景下我國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發展機遇與挑戰[J].環境保護,2021,49(14):34-39.
收稿日期:2024-06-17
作者簡介:
吳樹暢,男,1968年生,博士研究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綠色財務與環境管理會計。
王珂,女,1999年生,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理財規劃理論與實務。
劉珈寧,女,2004年生,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綠色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