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留守兒童閱讀素養現狀
1.閱讀時間不充分。根據筆者課題組的問卷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兒童每天閱讀時間未達到1小時的占80.1%,41.2%的留守兒童每天的閱讀時間未達到半小時。留守兒童閱讀時間不充分的原因有:學科作業多;玩手機、玩游戲、上網花費了大量時間;閱讀時間碎片化,沒有主動閱讀的欲望。
2.閱讀場所不優越。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大多是祖輩,他們沒有閱讀的意識,甚至認為課外閱讀是“不務正業”。85.2%的留守兒童家里沒有書房,許多農村校的圖書室很少開放,沒有專職的圖書管理員,圖書借閱率低,個別農村學校的圖書室形同虛設。部分鄉鎮雖然設有農家書屋,但是針對兒童的書籍少之又少,且農家書屋的管理者一般由村干部兼任,只有在迎接上級的檢查時才開放。
3.閱讀視野不廣闊。如上述所說,大部分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是祖輩,他們年紀大,自身缺乏知識素養,更談不上有效地去引導、督促兒童開展閱讀。80.8%的留守兒童表示,他們課余時間只看一些自己認為“好看”的書,比如漫畫、繪本等;看四大名著、《論語》等經典書籍的少之又少,僅占3.3%。
4.閱讀能力不強。小學第一學段要求學生會嘗試閱讀整本書,第二學段能初步理解主要內容,第三學段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但大部分留守兒童在課外閱讀中只知道圖書的內容梗概,沒有對文章或書籍進行深入剖析,沒有對作者的思想情感及文章的表達方法進行深度領悟。
二、影響農村留守兒童閱讀素養提升的因素
1.缺乏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要有成效,興趣是關鍵。根據筆者課題組的問卷調查,農村留守兒童對閱讀感興趣的僅占50.1%,許多留守兒童是因為要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才去閱讀,主動閱讀的很少,對課外閱讀的興趣不高。閱讀習慣包括查字典、查資料、做讀書筆記、對閱讀的內容提出疑問等。閱讀素養的提升需要讀者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堅持閱讀的毅力,而大部分留守兒童缺的就是良好的閱讀習慣。
2.缺乏有效的閱讀指導。閱讀的方法有精讀、略讀、瀏覽、默讀、誦讀等,而大部分留守兒童在閱讀時只是逐字逐句默讀,閱讀方法單一。他們不懂得根據文體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他們的監護人由于自身知識的局限,不知道前述所提及的閱讀方法,閱讀指導也就無從談起。一些教師只專注于學生的考試成績、課文的分析指導,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少之又少,因此,學生的閱讀就很難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3.缺乏溫馨的親子閱讀。父母喜歡閱讀,家中有寧靜的閱讀場所,對子女的閱讀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現實是,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務工,他們很難有親子閱讀的機會,而監護人年事已高、知識貧乏,沒有親子閱讀的意識,也無法開展親子閱讀。
三、提升農村留守兒童閱讀素養的多元途徑
通過前面的分析,筆者認為應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相互溝通、相互協作,共同構建良好的閱讀環境,才能促進農村留守兒童閱讀素養的提升。
(一)書香校園的建設
1.以課題為牽引,開展閱讀課校本教研。筆者學校以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雙減’背景下提升留守兒童閱讀素養多元途徑的實踐研究”為牽引,課題組成員由多所學校的教師組成,每周四開展提升留守兒童閱讀素養的校本教研,通過備課、觀課、議課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學實踐與研討,使教師的閱讀教學理念得到更新,助力他們為留守兒童的閱讀提供更加有的放矢的指導。
2.搭建豐富多彩的閱讀平臺,展示留守兒童的閱讀成果。筆者學校搭建形式多樣的閱讀成效展示平臺:一是寫創意讀書筆記。學生展示閱讀時摘抄的好詞好句,寫下自己的讀書心得,制作閱讀手抄報,畫思維導圖。他們在筆記呈現與評價交流中,提升了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升華了對作者情感的認知;在制作手抄報時,用心畫出文本所描述的場景,寫出自己的體會,每個版頭、插圖、花邊線條都體現出他們的心血,每一幅畫、每一個字都訴說著他們對書籍的無限熱愛;通過整本書的閱讀,學生把故事中的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等用思維導圖畫出來,既呈現了故事的梗概,也呈現了閱讀后的思考。二是制作創意書簽。一枚小小的書簽可以寄托美好的情感,方寸之間盡顯靈氣和智慧。學校號召學生在閱讀時,用上自己設計制作的書簽,以此加深他們對閱讀的熱愛。三是開展經典誦讀比賽、講繪本故事比賽、課本劇大賽。學校以“吟千古美文,揚傳統文化”為主題,讓學生通過誦讀的形式,再現經典的魅力,這不但照亮了語文課堂,也溫暖了學生的內心。學校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水平,通過講繪本故事比賽,提高他們對語言的感知力,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學校教師組織學生把課本的故事搬上舞臺,讓學生展示自己對課文的深度理解。
3.優化閱讀環境,營造書香氛圍。一是班級圖書角。學校在教室的角落及窗臺設立圖書角,班級圖書管理員可從學校圖書館借出圖書放置在圖書角,教師也號召學生捐出自己喜愛的圖書。這樣,學生可隨手閱讀自己喜歡的書,也可互相交流閱讀心得。二是樓道書吧。學校在每棟教學樓的樓梯口放置了多個書柜,采購了紅色文化、古典名著、繪本、童話故事等主題的圖書,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隨時翻閱各種不同主題的書籍。三是學校閱覽室。學校圖書館的藏書要達到生均25本的標準,并按類型擺放。學校閱覽室的文化建設要處處體現書香氛圍,閱覽室要有充足的書桌、椅子供學生使用,配備專職的圖書管理員。有條件的學校可建立數字化圖書館,以提高圖書的借閱率,滿足學校師生的不同閱讀需求。
(二)書香家庭的建設
1.家長的閱讀觀念。家長要樹立正確的閱讀觀,重視自身及子女的閱讀,明白閱讀能拓寬視野,能提升知識水平,能增長智慧。在家中與子女交流時,要潛移默化地灌輸閱讀的重要性,要以身作則,助力子女養成喜好閱讀的習慣。
2.營造濃厚的家庭閱讀氛圍。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安排一個房間作為書房,裝修風格應書香典雅,書柜上擺放子女喜歡的書籍,以創造適合閱讀的溫馨環境。條件一般的家庭可在家中設置家庭圖書角,讓子女隨時都能閱讀。除在家中閱讀外,家長要經常帶子女逛書店、進圖書館,讓他們在濃郁的閱讀環境中感受閱讀的樂趣,激發閱讀的欲望。
3.親子閱讀。親子閱讀是陪伴子女的良好方式,能幫助子女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親子陪伴質量。留守兒童的親子閱讀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讓家長與子女約定共讀一本書,在讀完之后視頻溝通,暢談讀書感受,讓“千里之隔”變成“近在咫尺”。
(三)書香社會的建設
有關行政與管理部門可加大對閱讀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一是要發揮農家書屋的作用,豐富農家書屋中的兒童閱讀品種。農家書屋是留守兒童家門口的圖書館,應設置充足的開放時間,保障留守兒童的閱讀活動。二是市、縣圖書館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支持力度。市、縣圖書館要將豐富的書籍、優質的服務帶給留守兒童,可成立“留守兒童缺乏閱讀幫扶志愿者”隊伍,解決留守兒童閱讀輔導的困難。市、縣圖書館也可開展“好書漂流”活動,將好書送給農村留守兒童或農家書屋,豐富留守兒童的閱讀選擇。三是有關部門可結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廣場設置圖書閱讀點,在鄉村車站設置“閱讀驛站”,讓農村群眾和兒童能隨時閱讀。
(作者單位:福建省將樂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