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支架教學在數學教育領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能力方面具有顯著意義。本文旨在探究支架教學在數學語言能力培養中的作用,深入探討支架教學對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策略,促進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全面提升,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支架教學 數學語言 能力培養
鄭毓信教授指出:強調數學表達有益于人們日常表達的改進或表達能力的提升。在當今社會中,數學不再是一門孤立的學科,而是與各個領域密切相關。具備良好的數學語言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挑戰,提升他們的競爭力和適應能力。支架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可以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更好地理解、表達和運用數學知識。通過深入探究支架教學的實際應用和效果,可以為教育實踐提供理論支持和指導,促進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推動數學教育的不斷進步和優化。
一、支架教學對數學語言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
(一)支架教學的概念
支架教學的關鍵思想是根據學生的能力和需求,提供適當的支持,讓他們逐步發展獨立學習的能力。支架教學的特點包括適應性支持、漸進性指導、積極性反饋、鼓勵性促進等,是一種強調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輔助教學方法。旨在提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需的支持和指導,以幫助他們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
(二)支架教學在數學語言能力培養中的作用
1.提升數學語言表達方式。
支架教學通過提供結構化的指導和模板,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數學語言的正確表達方式。引導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使用這些結構清晰、準確地表達他們的思考過程,幫助學生逐步建立數學語言的表達習慣和能力。
2.明確數學語言表達意圖。
在數學交流中,明確的表達意圖是運用好數學語言的基本前提。在支架教學中設計問題支架,能引導學生在討論中明確自己的思考目的,以及如何將這些意圖轉化為具體的數學語言表達,幫助學生學會在交流中準確傳達自己的想法。
3.優化數學語言表達思路。
數學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有清晰的思路。支架教學通過提供問題解決框架、思維導圖、步驟清單等,幫助學生學會將復雜的數學問題分解為更小、更易操作的部分,從而使自己的解題思路更具條理性和邏輯性。有了清晰的思路,學生才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解題過程,并在反思和討論中不斷優化自己的解題策略。
二、基于支架教學的數學語言能力培養建議
(一)用操作支架指導數學語言表達的方法
操作支架是指教師提供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的支架,使其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親自體驗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學會并掌握正確的數學語言表達方式。通常,操作支架可以歸納為示范—思考—實踐—反思若干環節。首先,教師通過示范向學生展示正確的數學語言表達方式。學生在觀察教師示范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在接下來的問題中實踐操作,最后在教師輔助下進行結果反思,從而使學生能夠以正確的方法進行數學語言表達。
例如,在人教版五下“因數和倍數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搭建如下操作支架:第一步,教師示范,即“在算式3×4=12中,3是12的因數,12是3的倍數。”第二步,引導學生思考。第三步,讓學生嘗試對算式4×3=12進行表達實踐,學生以教師的示范為藍本,進行“4是12的因數,12是4的倍數。”的表達。第四步,教師提示學生對比兩個算式進行反思,學生最終發現兩道算式實際上是一樣的,3和4都是12的因數,12既是3的倍數,也是4的倍數。操作支架由此完成對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引導。
(二)用問題支架引導數學語言表達的意圖
問題支架,即通過提出具有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問題支架幫助學生明確表達他們的思維過程和解題意圖。通過提出涵蓋數學概念、解題方法、應用場景等多方面的引導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表達欲望,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清晰表達自己的數學思維過程。
例如,在“因數和倍數的認識”一課中,學生掌握了對因數和倍數的數學表達方式,教師設計問題支架:(1)你是如何理解因數這個數學概念的?(2)請試著說一說36有多少個因數?(3)如果我們想把36的所有因數都找出來,有哪些辦法?問題支架可以幫助學生在表達中更加準確地傳達他們的數學思維。如有的學生會選擇用乘法嘗試哪些因數相乘等于36;有的學生則會選擇使用36除以較小的數字來探求因數。當他們發現了找因數的方法時,就會自然而然地誕生想要表達的意圖,從而使得學生更積極主動地鍛煉自己的數學語言能力。
(三)用練習支架強化數學語言表達的思路
練習支架旨在通過設計特定的練習形式和結構,幫助學生強化數學語言表達的思路,讓表達思路更具邏輯性和準確性。借助解題模板、邏輯思維訓練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練習,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學表達能力。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逐漸復雜的練習,讓學生逐步訓練如何應用所學的表達技巧和思路。通過設計具有代表性的練習支架,學生可以逐漸提高表達思路的清晰度和準確性,形成良好的表達習慣和邏輯推理意識。
例如,在“因數和倍數的認識”一課的練習中,先為學生設計第一層的鞏固練習支架:(1)列舉出24、35、15、27等數的所有因數,并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2)列舉出2、3、4、5等數五個最小的倍數,并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當學生通過練習能夠表達出“一個數最大的因數是自己”和“一個數最小的倍數是自己”后,教師設計第二層練習支架進行延伸:以自己的座位號寫出所有的因數,并將這些因數全部相加(最大的因數除外)。
這時,一些學生發現有的數字將所有比自己小的因數加在一起正好等于自己,如6的所有因數相加:1+2+3=6,這時,教師可以適時介紹“完美數”概念,并讓學生在課后了解相關信息。
當學生在課堂中初步掌握因數和倍數的概念后,教師通過設置多層練習支架,以便支持和引導學生在課后進一步鞏固并深入運用,讓學生能夠借助練習有效鍛煉數學語言的表達過程,提升數學語言能力,使學生在過程中得到循序漸進的成長。
綜上所述,《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列為構成數學學科三大核心素養之一。因此,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而支架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支架教學的支持下,學生可以逐步提高數學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邏輯性,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方式。教師在實踐中應當不斷探索創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支架教學策略,促進他們數學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古田縣湖濱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宋曉穎)
參考文獻
[1]夏蘇芹.借助情境 立足實踐——培養小學生數學語言能力[J].讀寫算,2023(30):67-69.
[2]陳藝宏.小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策略[J].亞太教育,2023(17):189-192.
[3]王美端.小學生數學語言能力培養策略[J].天津教育,2023(21):19-21.
[4]黃秀花.聚焦說理能力 培育數學素養——小學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析[J].數學之友,2023,37(14):6-8.
[5]馬海英.搭教學支架,立時代風標——小學數學支架式教學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12):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