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科學設定勞動教育板塊,以鏈接的方式,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中,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以充分培育。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 勞動教育 教育鏈接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合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借助鏈接的方式,通過勞動教育目標的鏈接、勞動教育內容的鏈接、勞動教育方法的鏈接、勞動教育評價的鏈接,使得學科育人效果不斷提升。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勞動教育目標的鏈接
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勞動教育的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道德與法治課程通過教授道德規范和法律知識,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勞動教育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在具體的勞動中體會勞動的價值,感悟勞動的意義,從而建立起正確的勞動觀念和態度。前者的關注點是學生的道德品行,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后者是通過勞動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意識,進行價值觀的塑造,因此它們的目標是緊密關聯的。依托道德與法治教材,結合不同學段的目標要求,教師可合理地將勞動教育有機滲透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借助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力量,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的融合教育模式,注重學生勞動意識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同時,通過構建合理健全的評價體系,使其健康成長。
在三年級上冊《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的教學中,教師要明確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學校生活、設施和環境,培養對學校的熱愛之情,并引導學生為改善學校環境提出建議,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找到勞動教育與本課的融合點,即通過勞動實踐讓學生更深入地參與到學校環境的改善中,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勞動意識。教師可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學校環境衛生整治、綠化美化等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勞動的重要性和勞動的樂趣,明白通過自己的勞動可以讓校園更加美好,從而能夠正確理解勞動的內涵,對勞動保持尊重的心態,培養熱愛勞動的情感,也借機教育學生珍惜勞動成果,不亂丟垃圾,保持校園整潔。在這些勞動實踐中,學生掌握了勞動的技能,增強了團隊合作,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同時也明白愛護公共設施、節約資源、減少浪費都是為創建綠色校園貢獻力量。總之,在《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的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可讓學生認識到通過自己的勞動可以改善校園環境、提升自我價值,并鼓勵學生將勞動精神帶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生活態度,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勞動教育內容的鏈接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鏈接勞動教育的內容,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勞動的意義以及勞動的價值,并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
在四年級下冊《我們的衣食之源》中的第一課時“白白的大米哪里來”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地鏈接勞動教育的內容:在課堂上播放課件,讓學生觀看農民種植大米的辛苦過程以及在炎熱的夏季里辛勤勞作的場景,知道大米的來之不易;設計模擬插秧的體驗環節,讓學生真實感受到勞動的艱辛,鼓勵學生在周末或節假日去參加一些農業勞動和采摘活動,體驗勞動的辛苦和樂趣。通過這些環節的設計,學生能明白農民冒著酷暑辛勤地耕作、生產,都是為了給我們提供豐富的衣食。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課件播放一些拒絕餐桌上浪費的公益片,引導學生對身邊的浪費現象進行討論并想辦法予以解決,最后通過朗誦《憫農》這首古詩,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農民勞動的艱辛,以及珍惜勞動果實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一方面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勞動是辛苦的,勞動者是偉大的,因此應該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另一方面,他們能明白,勞動不僅僅是一種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種價值的體現,每個人都應該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物質財富,為國家的富強、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對于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及價值觀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勞動教育方法的鏈接
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當代一些小學生存在勞動意識薄弱的問題。為了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效地滲透勞動教育,教師需要采取多種方法,將勞動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教學四年級上冊《變廢為寶有妙招》一課時,為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教師可組織學生參加環保活動,通過自身體驗、觀察、感悟、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為了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師可以讓學生盡量參與家務勞動,關注自家的垃圾情況,在勞動中認識垃圾分類、回收的意義,樹立環保意識,節約資源、減少浪費。此外,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將勞動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學知識相結合,通過設計情境活動等,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提高他們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例如,教師可設計一些關于勞動權益保護的情境,讓學生在討論中學會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活動中讓學生學會相互幫助,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
四、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勞動教育評價的鏈接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勞動教育評價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這是因為勞動教育評價應該注重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觀察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是否能主動完成任務,是否能在困難面前堅持不懈。此外,勞動教育評價應該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每個學生的體質、能力和興趣都不同,因此在評價時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給予每個學生公平的評價;還應該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通過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勞動經歷和感受,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想法和需求,從而適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
比如,一年級下冊《干點家務活》的教學中,教師可提前設定一些前置性的勞動實踐作業,要求學生可以挑選自己平時做得最拿手的家務,然后嘗試將其拍攝成短視頻,將短視頻上傳到共享平臺,讓師生可以對不同學生做家務活的能力進行評估。在課堂上,教師可隨機抽選幾個作品,然后從勞動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勞動認知、勞動技能、勞動效果等幾個方面進行評價。學生可以進行自我評價,還可以相互評價。在此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估。這樣生成的比較全面的評價結果,可以讓教師較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進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樹立課程融合意識,促進勞動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整合。為此,教師可設定相應的銜接板塊,推動道德與法治和勞動教育在教育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的鏈接,繼而保證學生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發展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古田縣玉田第二小學)
參考文獻:
[1]管延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22(01):107.
[2]欒林.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勞動教育由知到行的轉化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22(1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