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論述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勞動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施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勞動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 融合教育
將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能夠豐富語文的教學內容,還能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和實踐能力。然而,由于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一些教育者對于勞動教育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偏差,他們將勞動教育簡單地等同于體力勞動,忽視了在勞動實踐中對學生進行勞動態度、情感等方面的培養,甚至認為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沒有太大的關聯。筆者認為,語文教學與學生的日常密切相關,在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時,可通過勞動教育來增強其學習意識,提高其勞動技能,實現全面發展。
一、設計單元情境,在語言學習中融入勞動教育元素
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教師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單元情境,有效融入勞動教育元素,從而實現學生知識水平與勞動技能的雙重提升。
如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春天”為主題編排課文,描寫了春天的美麗景象,講述了春天里動植物的生生不息,蘊含著勞動創造美的內涵。筆者圍繞“春天的播種”這一具有勞動元素的主題,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單元情境,在學生的語言學習中融入勞育元素。(1)設計與種植相關的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勞動體驗。學生在課前幾周就種植小盆栽,打造自己的小小趣味“植物園”,參與種植過程,觀察植物生長,體驗種植的樂趣,增強對自然界的認識。(2)通過課后實踐作業強化勞動意識。在學生種植小盆栽體驗勞動樂趣的同時,讓他們制作“小園丁與小小趣味植物園共同成長日記”,引導學生在種植、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中記錄下相關的勞動過程,描述所見所聞和感受。這樣的作業既培養了學生初步感知生命、照料植物、認知觀察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系統思考能力和寫作能力。(3)注重評價與反饋,激發勞動熱情。筆者在評價反饋中肯定學生的勞動成果,激發他們的勞動熱情,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時,及時指出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幫助他們提升不足之處。
二、設計進階任務,在語言實踐中鍛煉勞動技能
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素養的關鍵。為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將語文教學與勞動項目相結合,通過一系列的進階任務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鍛煉勞動技能,提升綜合素養。
筆者以四年級上冊神話故事單元為例,談談具體設計:(1)初階任務,分享神話故事,認識勞動。這一階段,學生可組隊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神話故事,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內容或是表演故事,通過對話和表演的形式展現故事情節。同時,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對故事進行適度的改編和再創作。這一任務能鍛煉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故事理解能力,也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2)中階任務,通過勞動感受神話魅力。讓學生自由分組,選擇神話故事中的一個人物,利用身邊的材料(如彩紙、剪刀、固體膠等)制作一個手工作品或是創作繪本,要求展示出該人物的形象特點。這個任務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讓他們通過勞動來深入對神話人物形象特征的理解。(3)高階任務,勞動項目與神話的深度融合。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神話故事,結合自己的想象,創作一篇新的神話故事,鼓勵學生在故事中融入勞動元素,讓神話人物通過勞動來解決問題或實現目標,體會神話人物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精神。通過階梯式的任務設計,可以讓小學語文教學與勞動項目相互促進,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能力,增強勞動觀念。
三、設計驅動問題,在思辨交流中植入勞動意識
新課標指出,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學生的身體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知識的魅力,以此促進思維的活躍和深化。教師可把勞動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合理安排勞動的時間和強度,讓學生在勞動中鍛煉身體,鍛煉大腦。同時,要引導學生將勞動體驗與課堂學習相結合,通過思考和總結,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具體地,教師可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如情景模擬、實驗操作等),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知識的生成與應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后續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形成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如教學一年級上冊《小白兔和小灰兔》這一課時,可設計以下驅動問題:(1)小白兔和小灰兔都從老山羊那里得到了白菜,為什么小白兔最后有吃不完的白菜,而小灰兔卻沒有了呢?通過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體會并理解小白兔通過自己的勞動種植白菜,獲得了源源不斷的食物,而小灰兔只依賴于別人的給予,不勞動就無法持續擁有的道理。(2)如果你是小白兔,在勞動種植白菜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你又會怎樣克服呢?這一環節則讓學生設想勞動中的挑戰,培養他們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堅持勞動的意識。(3)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像小白兔一樣通過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例子?這一問題旨在讓學生在思考中學會觀察身邊的勞動場景,強化對勞動價值的認知。(4)小灰兔明白了只有勞動才有收獲后,它接下來會怎么做呢?這一問題能激發學生為小灰兔規劃勞動的意識,進一步深化勞動創造價值的觀念。通過這些驅動問題,引導學生在對課文的思考和討論中,逐漸形成對勞動的正確認識和尊重勞動的意識。
四、設計交互評價,在學用過程中鍛造勞動精神
對于勞動教育融入語文教學的評價建構,既要采用多種評價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如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等,這些評價方式能較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也要加強評價與教學的結合,要讓評價反饋和指導及時落地生根,使學生依據評價結果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
如教學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課,筆者將該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落花生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通過交互評價,培養學生對勞動價值的正確認知,鍛造勞動精神。在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明確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些內容后,筆者讓他們精讀課文,小組討論花生有什么特點,討論“父親”為什么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做比較。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發言,闡述小組觀點后由其他小組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觀點是否清晰,理解是否準確,是否能聯系生活實際思考花生所代表的勞動精神。有了這樣的交互評價支架,學生發言就比較深刻。如第一小組認為花生雖然外表不好看,但是很實用,就像那些默默工作的清潔工,他們的工作雖然平凡,但為城市的整潔作出了重要貢獻。第二小組認為第一小組的觀點清晰,能很好地聯系生活中的清潔工來理解花生的精神,如果能再舉一兩個其他職業的例子,會更有說服力。第三小組提到花生不圖虛名,就像農民伯伯,辛勤勞作只為收獲糧食,養活大家。第四小組評價第三小組聯系農民伯伯的例子很恰當,讓大家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勞動的價值,不過在表達上可以再流暢一些。學生通過交互評價,在學用過程中加深了對勞動精神的體會。筆者根據學生的交互評價進行總結,強調落花生所代表的勞動精神,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做像落花生一樣的人。通過這樣的交互評價設計,學生在評價他人的同時也能反思自己的理解,從而更深入地領悟勞動精神的內涵。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