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謹之是一位少見的,真正懂得規避、回避的作家。他回避什么?他回避趨同性、同質化,做別人不愿做的事,別人不敢做的事,別人做不了的事,寫別人不會寫、不愿寫的文章。這便使他的報告文學作品具有了獨特的生命力,獨特就是其存在的價值,獨特就是一個作家存在的理由。
看近年來他出版的三部長篇報告文學,《曠野與芳華》寫解散了的生產建設兵團;《魯聲玉振》是為地方戲呂劇立傳;當人們把注意力集中于鄉村建設,集中于脫貧攻堅之時,他卻推出了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國家公園》。不趕時髦,不湊熱鬧,不搶熱點是他報告文學的選題特色。自然生態文明是國家治理理念,作品是這一理念的體現。獨立船頭唱大風,是這一理念的文字表達,作品強化主題的獨特性、深廣性和現實性。作品更是文學意義的表達,是自然生態本身的美學意義表達,也是作者的審美追求表達。
報告文學書寫需要回避當下熱點,需要作家:一要有定力,陳謹之的定力來自他的貧苦農民出身,吃苦耐勞,用汗水換取豐收。來自他的軍旅生涯,不怕艱難,頑強戰斗,奪取勝利。他不在乎一切身外之物,不在乎榮辱得失,故而能堅定不移,持之以恒;二是要對事物有深切的了解,有深信不疑的理念,“著書”就是為了“立說”,就是要表達自己對社會與自然的深刻認識與理解。三是他一向注重正向增益功能,盡量避免負向制約甚至消極損害作用,所以理直氣壯,求真務實何懼之有?
一
就《國家公園》而言,陳謹之是從央視知識競賽那刺痛心肺的一幕中走過來的人。
主持人問:“中國哪座城市沒有樹?”
答:東營。
主持人說:答對了,加十分!
那夏日的蚊蠅使人無法正常生活的日子,是他形成自然生態、環保意識的基礎。書寫《國家公園》需要有深沉的國家情懷,需要有對自然萬物敏銳的感受力,更需要有對自然和諧共生的獨到的思辨力。關于大自然的一切記憶,似烙鐵般烙進陳謹之的生命基因里,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明白,雖然我們摒棄了“人定勝天”的口號,其實在整個宇宙世界里,也只有人有主觀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只有人能夠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利用自然、改變自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中心主義是主導自然的唯一力量。然而任何個體的人雖然可以遵循真善美的路徑去面對自然,但在大自然面前任何個體都是渺小的,都是蚍蜉撼大樹。我們今天的價值觀,社會觀都深受自然影響,人類必須以自覺的心態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才能形成共同體。
我們雖然看重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但不可抗力就擺在那兒:地震、隕石雨、山洪、泥石流、臺風、龍卷風、白毛風、沙塵暴、冰雹、海嘯、海霧……在這些重大自然災害面前,人們不知所措、目瞪口呆、望洋興嘆。顯得那么無助和無奈,于是大家又把目光聚焦于自然中心主義。但人類從來不會向自然低頭,一系列災后重建工作又使人們從自然中心主義悄然轉化為人類中心主義。在自然肆虐之后,默默地修復自然,重建家園。生態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建設無疑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舉措,是人類愛護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最優選項,這正是陳謹之面對自然的哲理性思考。而這一理念與主導意識、主流意識不謀而合,這便使作品產生了應有的社會效應,“治學不為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后人”。什么是人文主義和人文關懷?就是在自然景觀的審美愉悅中看到人,看到人的行為,人的命運。一切偉大的精神都要落實在具象的行動上,這就產生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國家公園》。
二
昔日,大禹治水絕不是一個人治水,而是他尋找到了治水的方略,然后動用當時體制內的力量來完成的。今天,無論是保護森林、保護草原、保護濕地,還是建造海防林、建造國家公園,都需要一幫聰明的、有見識的、有家國情懷的類似于諸葛亮的有思患預防有先見之明的智慧人物,提出建議議案,擬制出科學的方略,把握科學規律與技巧,再通過體制的力量去實施,方能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美麗的中國夢,低碳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的“中國夢”。作者向我們詳細介紹了這樣一群心中有著浩瀚的宇宙;有著綠色的地球;有著賞心悅目的自然;更有著強烈家國情懷的知識分子——自然生態保護領域的諸葛亮們:陳煥庸、吳征鎰、秉志、錢崇澍、楊惟義、秦仁昌、胡先骕、史德尉、唐耀、蔡希陶、陳封懷、俞德浚、陳長年、鄧世緯、楊昌漢、徐方才、黃孜文、魏江春、虞宏正、王云章、戴芳瀾、梁希、黃忠良、胡錦矗、張和民、陳建偉、徐基良……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串串動人的事跡,紛紛從陳謹之的筆下走到我們面前。植物學家、生物學家、動物學家、昆蟲學家、真菌學家、木材專家、地衣專家,這些常常被人們忘記的基礎學科的專家們,正是他們在矢志不移研究著自然、保護著自然、改造著自然、推動著社會前行。在以往的生態報告文學中我們也碰到過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但像陳謹之這樣大規模、全系統地展示我國生態系統的科研人員還是第一次。這里不僅有被毛澤東稱為“中國生物學界老祖宗”的狷狂之士胡先骕,還有“中國植物園之父”“中國地衣之父”“大熊貓之父”等著名專家學者,他們共同構筑了中國植物學家、生物學家的英雄群像。陳謹之做了一項有益的工作,他糾正了國人對科學家的認識偏見:這些整天觀察樹葉、擺弄小蟲子的科學家價值幾何?高精尖的科學大師固然寶貴,令人崇敬,基礎研究的科學家、生態研究的科學家也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巨匠,也值得我們崇拜、稱頌。沒有他們,人類在自然面前將無可奈何!作品不僅介紹了他們的科研成果、實踐貢獻,更寫出了他們絕俗、利他、敬業、執著、智慧、謙卑、博學、勇氣、耐心、細致和見識,這不僅是對這群知識分子的充分肯定和褒獎,更是豎起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路標。
三
打開《國家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黃石國家公園”,也就是說作品開卷就告訴我們,作者是站在全球視野上來審視我們的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建設的。作者從“黃石公園的蝴蝶效應”切入,講述了生動的植物盜竊和茶葉盜竊的故事,引出了威爾遜和他的《中國:世界園林之母》。從“自然神學”的盛行,講到阿爾芒·戴維的中國科考和《中國之鳥類》一書;從“胡氏方法”“五一棚”到“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再到夏勒博士的科研,我們已把熊貓隱喻成中國文化、中國價值觀,形成“熊貓外交”。從黃石公園——自然神學——熊貓外交,這就不僅構成了我們前面所講的“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與“自然中心主義自然觀”的辯證衍化,也看到了中國與世界在自然保護中的相互作用,在盜竊與交流的博弈中逐漸與世界融為一體,保護中國的自然生態就是為世界做貢獻。作者巧妙地設計用東營黃河口國家濕地公園收筆,因為那里已成為“鳥類的國際機場”。圓滿完成了陳謹之自然保護的世界視野和國際敘事,充分顯示了作者開闊的視野和宏大的敘事功力。
四
《國家公園》無疑是一部全景觀式報告文學,所謂全景觀式報告文學,展示給讀者的既不是縱切面,也不是橫斷面,而是在一個確定的時空中展示一個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事物多面體,也可以說是立體結構的報告文學。正因為其畫面的廣闊復雜,才構成了全景觀,正因為是全景觀,也就必然產生多功能。作為創作主體的作者,則需要有對所寫事物整體觀照的能力,需要一種宏觀兼微觀的把握,當然也就必須有一個較高的視點,前面我們已論述了陳謹之此作的視點,現在再講講他的全景觀照。此作可以說寫出了自然保護、生態保護、國家公園建設的前世今生,廬山、鼎湖山、尖峰嶺、武夷山、長白山天池、雅安寶興、四川臥龍、香山腳下的西山植物園、塞罕壩、三江源、庫布齊、安吉余村、東營黃河口,中國重點自然生態保護區盡收筆端。這是橫向的把握,是點面結合的概括,展示了中國自然生態保護的橫斷面。從蚩尤坐騎“食鐵獸”,到漢代薄太后的寵物,再到晉人郭璞的《山海經注》,武則天送給日本人的禮物,一直到宋美齡贈送美國大熊貓,串聯起中國自然生態保護的前世今生。告往知來,每一次挫折,每一次挫折后的前行,都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作品還寫了邁克爾伯爵、馬戛爾尼使團、茶葉盜竊者羅伯特·福瓊、威爾遜、金墩·沃德、戴維、喬治·夏勒等及聯合國相關組織在中國的活動。說其全景觀在于陳謹之不僅述說了黨和國家環保意識的發展,自然生態理念的變化,各項政策的演變。還在于他寫出了自然界生物之間的物競天擇、相互依存和自相殘殺。最生動的是高山榕與海南粗榧的爭斗“絞殺”,為了陽光、為了營養、為了生存,植物們也在斗智斗勇、殘酷爭奪,以及外來物種的變化,這都是自然生態保護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還有人類生存與自然保護的矛盾沖突如何解決?作品確實是全方位、多角度、全景觀地敘寫了國之大計——自然生態保護的真相、真知、真境界。其審美模式是將“自然抒寫”“文化記憶”“共情體驗”“人格魅力”“介入選擇”等融為一體,自然形成耦合性審美效果,以求人類自然生態意識的升華。
五
前面談了《國家公園》的視角、理念、觀點和體裁結構,再看陳謹之的寫作技巧。《國家公園》使用的是第三人稱自主敘事,暢所欲言,“我”的印象,“我”的認知,“我”的思考,揮灑自由。以速寫與白描為主,背景材料剪裁得當,引用資料、史料詳實準確,數據可靠,筆筆有出處,時間節點明確突出,最后的時間節點是2024年1月,充分顯示著作品的新聞性。它的新聞性更主要體現在新鮮、新奇的知識性上,讓讀者可以在陌生領域獲取全新的知識,如:“喜馬拉雅”一詞來自梵文,原意為“雪的故鄉”;珠峰石耳;地衣酸加速巖石分解;是誰建議東北地區大量種植西洋參;1958年大煉鋼鐵,在鼎湖山是誰勇于制止了砍樹煉鋼的魯莽行為;日本侵略者對森林資源的掠奪到何種程度;藤本植物對喬本植物的“絞殺”;大熊貓的尿液治病;“九二三廠”的由來;M2無潮點……諸多新知為人們打開一扇扇新奇的窗戶,使人們呼吸到了新鮮的知識空氣,這是報告文學新聞性擴容后,提供給報告文學作家的一種新式武器,但這個武器并不是人人都能用的,這與作者個人的知識面呈正相關。弄不好將常識當新知,便將貽笑大方。
一部好的報告文學作品,功夫還在語言和細節上,能不能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語言風格是一位作家成熟不成熟的標志。陳謹之的語言文質彬彬、華樸融合,干凈、簡潔、生動、準確,富有體悟性、多有感觸性,充溢著主體性的感悟,這便使他的文字有了溫度,自然就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他閉上眼睛,讓山風拂過臉龐,讓陽光溫暖著身體,讓這一刻永遠停駐在心間。”
“亂世中,漫天的花瓣在隨風飄零,悲憤的歌聲在山谷回蕩。”
“天才的命運容易制造悲劇,因為他永遠都不會向世俗低頭。”
“無山不綠,有水皆清,這是他心中的中國夢。他的情懷,如同那片蔚藍的湖水,清澈見底;他的執著,宛如那片郁郁蔥蔥的森林,生機盎然。在廣袤的土地上,他留下了一道光芒,閃耀在漫漫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長河中。”
“她的到來,不僅潔凈了人們的心靈,也裝扮了山的夢,讓人們對生活充滿了新的希望和期待。”
“時間順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
“生態和生命的凈土,正被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蠶食、褻瀆。愿那份靜謐與繁榮,再次回歸這片悠遠的山水間,帶來新生,帶來生機,讓我們能夠再次感受到大自然的慷慨和神秘。”
好的文字是具有生命力的,它能穿透光陰,產生超乎尋常的力量,它能令你心跳,令你血脈奔涌,令你展翅欲飛,令你產生奇想。文學當然包括報告文學,必須延展語言的無限活性,為人類創造遼闊無垠的精神世界。別忘了,正是語言和文字使人類走向了文明!
在陳謹之使用的所有寫作技巧中,更主要更關鍵的是他的細節描寫,所有作家都知道細節描寫的重要性,都想寫好細節。成功的細節描寫是當讀者忘了作品名稱,甚至忘了作品內容,腦子里仍然殘留著那個細節,當別人一提到這個細節,該讀者便會想起關于那部作品的許多東西。其實細節描寫是分為生活細節描寫和細節故事描寫的,人們往往忽略的是細節故事描寫,也就是能引出故事的細節描寫。例如,關于比爾城堡莊園的描寫,引出了中外植物交往及歐美植物獵人的諸多故事;關于螞蟥攻擊人的描寫看了讓人驚出一身冷汗;關于海南粗榧對高山榕的寄生絞殺描寫得驚心動魄,讓人驚悚、恐懼,更讓人看到了植物界的生存競爭;關于黃須菜、檉柳的描寫,向人們展示著生命的頑強、珍貴與堅韌,讓我們看到生命的奇跡和大自然孕育美麗的智慧;對于“東營拓荒千宗事,穩定河口第一樁”的李殿魁書記的描寫,既有生活細節的描寫,又有細節故事的描寫,使這一形象站立起來,生動起來。讀至此,讓人自然想起《紅樓夢》中王熙鳳協理寧國府的生動描寫,王熙鳳從容不迫,張弛有度,環環相扣,殺伐決斷,豈是寧國府中人所能及!這便是領導力,我們習慣說是四兩撥千斤。在建設國家公園的過程中,在可能性變成現實性的運作中充滿了偶然性。地方大員的決策力就在于將某些偶然性巧妙地變成必然性,將另一些偶然性淡化消解為細枝末節。作品通篇都在寫植物學家、生物科學家,寫各種自然保護,到最后收筆之時,卻寫了一位領導干部,這是有深意的。就目前我國政治體制運行的機制看,地方大員的重要性是非同小可的,他們的思想觀念、決策水平、行政能力、專業知識直接決定著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建設的成敗得失,其深遠歷史意義也不在紅旗渠、塞罕壩之下,作者這樣安排的啟示意義也是深刻的,是有著警世意義的。
我們從以上諸方面充分肯定了陳謹之和他的《國家公園》,是因為該作確實是作者踏遍青山人未老,為自然寫作。這一切不是為了歌功頌德,更不是為了作者的功名利祿,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作者靈魂深處的需要,是報告文學作家精神追求的自覺。我們心中只有一個企盼,希望該作能點亮中國生態保護更璀璨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