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南氣礦作為中國天然氣發展的“老氣區”,承載著厚重的油氣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遺產積累。在新時代背景下,進行蜀南油氣文化挖掘、保護與發展刻不容緩。“老氣區”具有“起源地”“奠基性”“年代感”等特征,具有久遠的勘探開發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何做好其挖掘保護與發展,是國有油氣企業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旨在以西南油氣田蜀南氣礦為例,探索“老氣區”如何挖掘傳承油氣文化,提出相關的策略與措施,并將其總結為五個方面,為油氣行業及更廣泛的企業提供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方面的參考。
油氣類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面臨的挑戰
發展脈絡有待追本溯源。一是要解決在文化發展方面存在的群體記憶主觀差異。針對年輕員工和資深員工對于企業的早期發展和創業精神所存在的代際差異,必須通過對企業歷史的追本溯源形成準確解讀,避免因主觀影響造成的理解偏差。二是解決早期記錄存在不完整性造成的準確性問題。以蜀南氣礦為例,早期檔案可能無法全面反映蜀南地區的發展全貌,一些歷史資料可能已經遺失,導致文化遺產挖掘不全面,需要進行“補遺”。三是需要對文獻資料進行權威佐證。部分文化遺產相關素材來源于非官方或未經驗證的渠道,其可靠性存疑,阻礙了文化遺產挖掘的深入,需要進行權威佐證。
分類統籌有待提升。一是資源利用率不足。不少油氣企業的文化遺產都被“保密”起來,非涉密部分的資源也未能得到廣泛展示和有效傳播,因此資源利用率較低,無法全面彰顯其文化價值。二是缺少資源分類體系。當前文化遺產的整理、存儲和檢索主要依賴于人工操作,整體流程尚未實現標準化和有序化,未確立一套明確、統一的分類標準和體系,導致資源管理的無序和不便。三是缺乏有效協調機制。部分涉及企業發展歷程和科教工業生產的文化遺產,在收集與利用過程中需要跨部門的組織人員協作,需要建立起常態化的管理機制。
內容形式仍有待創新。一是需進一步契合大眾審美。當前的油氣文化傳播內容往往過度專業化,導致普通受眾在接收信息時面臨一定障礙,需要有效地將專業知識與大眾文化相結合,激發普通受眾的興趣與共鳴。二是需進一步做好企地文化融合。蜀南氣礦文化遺產的創作內容主要聚焦于中國石油的核心價值,與地方政府機構及外部專業機構在聯合創作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尚顯不足,需要將企業文化遺產與地方文化遺產有機結合形成文化品牌。三是需進一步平衡傳承與創新。在當下這個追求新穎性、迅捷性并全面覆蓋各類受眾的時代背景下,必須高度重視文化遺產創作形式的革新,針對不同人群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宣傳內容和形式。
人文價值、經濟價值有待進一步發掘。一是專業人才儲備不足。在企業文化領域,專業人才的短缺已成為制約蜀南地區豐富油氣文化遺產挖掘與利用的關鍵因素,且油氣企業的文化專班工作人員通常需承擔多重職責,需儲備更多復合型專業人才。二是交通不便造成價值埋沒。由于普遍地處偏遠,加上交通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文化遺產的推廣和傳播受到很大限制,使其未能充分展現應有的價值。
從五個方面具體執行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
加強文化遺產脈絡梳理與厘清。一是梳理油氣文化橫向發展軌跡。蜀南氣礦在文化遺產的深入發掘工作中以歷史時間軸為堅實基準,緊密圍繞其特有的企業文化——“戰氣精神”所蘊含的四個階段,構建起“四橫”的核心框架,在這一框架下逐年系統梳理并補充企業發展的紀實資料,深入剖析企業歷史演進的脈絡,以期精準挖掘和探尋那些具備深厚內涵、值得傳承和弘揚的文化遺產,對企業發展歷程逐年梳理后,從不同時期的文化類型入手深入發掘文化遺產線索,豐富和完善蜀南文化脈絡中的核心節點,為其增添更為生動和具體的內涵。二是補充縱向歷史文獻佐證。針對蜀南老區文化遺產在進行歷史佐證過程中出現的部分素材存在不明確性問題,蜀南氣礦開展了專項補充工作,把明確歷史文獻學的基本理念和研究方法當作首要任務,專注于對歷史資料進行系統地搜集、整理、分析和應用,力圖更加全面地重建歷史事件,深化參與者與旁觀者對歷史進程的理解。
建立特色的油氣文化遺產分類標準體系。一是充分遵循GB/ T36309-2018《公共文化資源分類》設計標準體系。針對蜀南油氣文化遺產的獨特性,設計一套適應性、針對性強的標準體系,確保蜀南油氣文化遺產的分類更加科學、合理,并能夠滿足該地區文化遺產管理和發展的實際需求。二是兼顧國家標準和油氣行業適應性建立標準體系。在設計過程中,確保文化遺產分類管理標準體系中既具有普遍性,又能夠體現地方特色,并兼顧資源的可持續性、文化價值以及社會影響。
提高文化遺產挖掘保護統籌管理水平。一是加強西南油氣田對蜀南油氣文化的全面統籌管理。此舉不僅能對蜀南氣礦“一核多點”發展戰略提供有力支撐,更是實施文化引領行動、推動文化強企目標實現的關鍵舉措。二是加強制度設計、高質量推進文化統籌管理。構建一體化協同管理體制、精細化人員培養體系,為全面提升蜀南氣礦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創新文化遺產傳播及創作形式。一是以油氣文化遺產為基石推動文化與管理的有機結合。確保“戰氣文化”全面滲透至黨建思政工作的各個環節,以此豐富思政教育理論體系,激發文化課程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活力。二是將油氣文化遺產與企業發展戰略緊密結合。通過與鄉村振興、構建產業生態圈及強化產業鏈等戰略舉措結合,確保“戰氣文化”與生態文化、民俗文化在發展方向上保持一致性,隨之推出系列文創產品、文創節目、文創體驗。三是做好跨界合作與數字賦能。通過拓寬受眾邊界,創新傳播方式,強化屬地連接,培養文化自覺,進一步提速文化遺產的輸出,更好地為堅定文化自信、構筑精神家園服務。
探索文化產業提升模式。一是要優化布局以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蜀南氣礦深入挖掘“戰氣文化”思想內涵,圍繞著紅村、毛澤東同志視察隆昌紀念館和自二井,不斷推出制作精良的文化產品,鼓勵員工和下屬單位加強原創內容的打造,推動劇目、音樂、美術、動漫、創意設計及工藝美術等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從而擴大優質蜀南文化產業規模。二是要升級功能以夯實油氣文化產業基礎。將紅村、毛澤東同志視察隆昌紀念館等地標性陣地,改造為融合新時代元素的文旅打卡點,在保持其傳統受眾群體吸引力的基礎上,積極吸引年輕游客的關注,通過加固的青磚、展廳內的歷史照片等細節設計,營造出一種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的獨特氛圍,為年輕游客提供沉浸式的工業文化體驗。三是要挖掘特色以豐富文化陣地配套服務。構建一個全面的中國天然氣歷史綜合智庫平臺,定期為油氣文藝研究人員提供精準、個性化的咨詢服務,將其打造成為集知識共享、學術交流與行業動態分析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社區。四是要通過政策引導去探索文化商業模式前景。一方面,可以積極尋求政府支持與合作,共同制定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以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方式,舉辦各種文化類活動,提升遺址與陣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社會力量的關注與參與;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和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共同助力“老氣區”不斷煥發“新活力”。
近年來,蜀南氣礦致力于對遍布在蜀南大地上的紅色遺跡、對陳列在史志檔案中的紅色故事、對珍藏在老石油人心中的紅色記憶、對內化于改革發展的紅色傳統深入挖掘、系統梳理,并切實將它們變成資政育人和推動發展的寶貴資源、課題研究的主攻方向。通過對“老氣區”的功能升級、特色挖掘、政策引導,扎實推動新時代先進石油文化內潤外香,對推動油氣企業乃至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實踐意義。
(責任編輯:任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