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詩詞歌賦發展最為繁盛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國古代音樂發展的重要時期。宋代瓦子、勾欄等娛樂性場所的出現,使市民音樂在這個時期興起,其種類豐富多樣,特點鮮明獨特。詞調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等在宋代得以產生和發展,成為當時廣為傳唱的“流行曲”,對后來的民間音樂產生了強烈而久遠的影響。市民音樂的興起與宋朝的政治制度密不可分,市民音樂的繁榮成為宋朝音樂文化的重要特征。
[關鍵詞]"宋代;市民音樂;繁榮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4)12-0186-03
“市民”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荀悅的《申鑒·時事》一文中,城市的興起促進了市民階層的產生。音樂在市民階層廣為流傳,形成了市民音樂。市民音樂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但對市民音樂形成重要影響的時期,要從唐朝說起。
唐朝時期的文化被稱為人類文化發展的第二高峰,唐朝開明的政治、空前繁榮的經濟、人民豐富的日常生活,使得社會各階層皆有大量的閑暇時間進行音樂活動。唐代的帝王非常喜歡音樂伎藝,唐太宗曾提出要“以堯舜之風,蕩秦漢之弊;用咸英之曲,變爛漫之音”
黃蝶紅.鴻碩壯闊[KG*2]宸藻豐麗——李世民《帝京篇序》賞析[J].閱讀與寫作.1997(6):11-12.。
唐代教坊設立后蓬勃發展,成為專門管理教習、音樂的機構,并最終演變為唐代宮廷俗樂之源。
隨著安史之亂爆發,在教坊從事音樂表演的樂伎開始從宮廷流向民間,從官署人員變為民間音樂人。五代十國期間,流落民間的樂工與胡樂、民間俗樂逐步合流,獲得了當時北方政權的喜愛,使得宮廷雅樂獲得短暫的興盛。到后周時期,出現了“竹竿子”“花冠舞伎”等宮廷燕樂的形象。后唐皇帝李存勖自幼熟知音律,喜愛音樂,使燕樂得以留存、發展。
唐朝的沒落,導致大量有關音樂文化的珍貴文獻、記錄遺失殆盡。在漫長的五代十國期間,只剩一息尚存的唐代歌舞在民間流傳,卻為音樂在宋朝市民階級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市民音樂在宋朝興起的原因
(一)宋朝所處的政治背景
市民音樂能在宋朝興起,與宋太祖趙匡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宋太祖統一中原之前,各政權的此起彼伏、頻繁更迭長達80年之久。宋太祖趙匡胤出生在軍官家庭,見證過戰亂及各個政權在不斷的搶奪、顛覆中又重新建立。過去的80多年間,叛變、戰爭、劫掠、屠殺逐漸消磨了人們心中的“仁”“義”“禮”“智”“信”。
出身于軍官家庭的趙匡胤深知軍權對人的誘惑以及武將專權的弊端,在他統一天下后,為了穩固政權,他建立了文官體制,從而強化了文官對軍權的制約,奉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主張,因此,大批“士大夫”組成了宋朝的精英團體。這個政策直接影響宋朝后期的發展,使宋朝文人雅士之風盛行,為宋朝積累了大量的詩詞歌賦,為市民音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
(二)宋朝實行的經濟制度
市民音樂之所以能在宋朝繁盛,除了政治上的有利影響,還與宋朝的經濟實力息息相關。北宋沿用了唐朝宰相楊炎創立的“兩稅法”,采用間接統治的方法發展私營商業,收取商業利潤,致使手工業在宋朝飛速發展。同時,宋朝對城市的規劃也不再嚴格區分居住區與商業區,還發行了中國古代最早的紙幣“交子”,東京(今開封)是當時最繁華的城市,這些都成為市民音樂繁榮發展的經濟基礎。
穩定的政治環境,飛速發展的經濟,使市民階層發展壯大。為滿足市民階層的文化生活需求,宋朝不僅設立了瓦子、勾欄等娛樂場所,還取消了歷代以來的宵禁,極大滿足了人民生活的需求。根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城有桑家瓦子及附近的中瓦、次里瓦,大小勾欄50多座,一個中瓦子即可容納數千人。不管是哪個季節、天氣環境如何,每天瓦子中都有豐富的表演項目,將多彩繽紛的內容呈現給觀眾。
二、市民音樂的表現形式及特點
(一)市民音樂的表現形式
在整個宋朝時期,瓦子、勾欄的表演藝術形式的豐富程度超乎想象。《東京夢華錄》中詳細描述了北宋都城東京有關于音樂表演的盛況,包括多為宋朝人們創作的小唱、雜拌、諸宮調、雜劇、雜技、說渾話、舞旋、嘌唱、影戲等。不同表演形式的藝人分工細致、明確,如尤為著名的藝人李師師就專門表演小唱。宋朝繁盛的音樂文化對后世最具影響力的有三類:說唱音樂、戲曲音樂、詞調音樂,即宋朝時期市民音樂的主流。
1.說唱音樂
說唱音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稱為“唱導”,隋唐時期的“變文”“俗講”等皆是說與唱結合在一起表現出來的藝術形式。宋朝時期的說唱音樂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廣泛流傳,受到各階層觀眾的青睞。如農民可以在農忙的間歇時間即興表演,自娛自樂于田間地頭;賣貨的商人在叫賣時的隨意發揮,既有娛樂的功能,還有招攬客人的作用等。
宋朝時期的說唱音樂,在宋王朝設立的勾欄、瓦子等娛樂場所繁榮發展,還出現許多專門以說唱音樂為主業的創作人員和表演人員,十分有效地推動了說唱音樂滲透到大街小巷。作為一種普及性極高的藝術形式,說唱音樂的形式十分多樣,比較有影響力的是鼓子詞、諸宮調、陶真、貨郎兒等。
說唱音樂在宋朝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這種說和唱相結合的音樂形式一直影響著我國近代的音樂形態,如揚州彈詞、京韻大鼓、蘇州彈詞、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數量繁多的勾欄、瓦子中存在著各種來自不同地區的說唱藝人,這些藝人在相互交流、學習當中提升了表演說唱的水平,讓宋朝時期的說唱音樂更加多樣化,充滿藝術感染力。
2.詞調音樂
詞調音樂在宋朝的興盛既是詞的空前繁盛,也是曲的巔峰盛況。詞調音樂的形式滿足了廣大市民的文化需求,被廣大群眾稱贊認可。無論是普通城市居民,還是文人雅士、歌姬舞伎,抑或是在朝為官的士大夫,皆可以詞調音樂作為娛樂的方式,這成為市民音樂繁榮的重要表現之一。
說到詞調音樂,就不能不說詞。宋朝的詩詞文化十分繁榮,宋朝文人所創作的被熟知、記錄的詞就有兩萬多首。詞是文人為樂曲的演唱而創作的詞和曲,并由歌伎演唱,成為最流行、最有表現力的詩歌類型。詞分為兩種:一種是較短的小令,最初意思是“命令”,被用于宴飲活動的游戲中;另一種是較長的慢詞,意思是“加長的”或“慢節奏”,成為音樂的體裁形式之一。詞的內容可以用來描寫人們日常生活所經歷事物的思想情感,并通過傳唱、表演等方式把這些傳達給大眾。在填詞時,可以采用“減字”“偷聲”等方式,在曲牌上,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使用“攤破”“犯調”等手法進行創作。
詞調音樂在北宋時期衍生出帶有伴奏樂器的清唱套曲的表演形式,被稱為唱賺,伴奏樂器以鼓、拍板、笛等為主,曲式以纏令、纏達兩種為主,唱賺是一種表演難度大、所用音樂豐富、藝術性較強的歌曲。南宋末年,一種新興的體裁“覆賺”在唱賺的基礎上誕生,多用于表現愛情、家國英雄的形象,覆賺在曲式上采用多套唱賺進行連接使用。直到南宋滅亡,金元時期繼承著詞調音樂特點的散曲這一藝術形式又新興起來。明清時期的小曲,也深受詞調音樂影響。
3.戲曲音樂
戲曲音樂是我國的文化瑰寶,也是我國十分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我國的戲曲藝術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經過一代代的傳承、發展,在唐代發展起來的歌舞戲,如《蘭陵王入陣曲》《踏搖娘》等,其中已經有了戲曲藝術最初的形態。不僅服化道俱全,還有專門表演的舞臺、人物的扮演和故事情節,表演形式包括了舞蹈、唱詞、念白和歌唱。在宋朝時期興起的戲曲藝術有兩種體系,即雜劇與南戲。
(1)宋雜劇
宋朝時期的雜劇被稱為宋雜劇,后稱北曲。宋雜劇在北宋時期就非常有名,包含了各種技藝的展示,同時也是一種戲曲形式,極具文學性。宋雜劇可分為滑稽戲和歌舞戲,在表演內容方面,前者以對白為主且少用或不用音樂;后者以歌舞為主,音樂貫穿全曲。宋雜劇表演包括艷段、正雜劇、雜扮三個部分,分工明確。雜劇由一人主唱,形成固定角色,分別表演日常生活片段、復雜的故事和滑稽表演的內容,這些故事的音樂部分多以唐宋時期流行曲的曲調、唱賺、諸宮調等為主。宋朝覆滅以后,宋雜劇在元代演變為極具觀賞價值的藝術形式——元雜劇。
(2)南戲
南戲的名稱來源于它的發源地——位于南方的浙江溫州,為與北方雜劇相區別,因此稱為南戲。隨著北宋覆滅,宮廷向南遷徙,宋雜劇時期的詞調、唱賺、諸宮調等藝術形式滲透到南戲當中,并且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在音樂方面,南戲可以不受宮調束縛,隨時轉換。在演唱方面,南戲不像雜劇那樣由一人主唱,演唱方式比較靈活,劇中人物隨時都可以進行獨唱,也可創造性地加入對唱、輪唱、合唱,這樣能夠極大地調動觀眾的熱情和注意力。南戲能夠形成廣泛影響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其在劇本創作和運用上不拘一格,不僅使主角獲得人們的喜愛和關注,對配角也有詳盡的刻畫和表現。因此,南戲逐漸發展為南宋時期影響深遠的戲曲藝術,同時也是中國戲曲藝術成熟的標志。
(二)市民音樂的特點
1.音樂內容世俗化
宋朝的市民音樂在創作內容上皆以世俗化的特征呈現出來。宋朝時期的音樂表演,為了更有效地深入群眾,表演形式由高雅逐漸變得通俗,便于平民百姓理解。對于說唱音樂而言,內容上的世俗在于歌詞內容的直白性和通俗性。相較于用字深奧、意蘊深遠的詩,詞就顯得更加短小精悍、簡潔明了。在情感表達方面,市民音樂出現以前的音樂作品多表現家國興亡、高山流水,富有儒家哲學性、嚴肅性的情感特點;而宋代市民音樂的情感表達更貼近生活、貼近百姓,傳達出人們在生活中的悲歡離合與愛恨情仇,
2.音樂形式商業化
宋朝時期,社會相對安定、穩固,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滋養音樂藝術的勾欄、瓦舍,使得宋朝時期的音樂具有商品化的特征。尤其是紙幣“交子”的產生,極大地方便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和體驗。但宋代以前的藝術類的娛樂活動都只是宮廷、貴族的專享,且都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限制,更遑論普通的平民百姓。隨著宋朝時期的藝術商品化的發展,無論男女老少、平民百姓,抑或販夫走卒,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消費能力,在表演場所中消費,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宋朝出現這種盛況的原因,除了市坊制度的改革,還有表演者不斷涌現,他們既是音樂活動的參與者、傳播者,也是藝術的第一生產力。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幅關于南宋雜劇的作品《眼藥酸》,是為了宣傳雜劇《眼藥酸》而創作的冊頁,生動地反映了賣假貨商人的形象。可見,音樂的商品化已經促使當時的人們利用宣傳廣告的形式招攬生意。
3.音樂內容多樣化
宋代市民音樂的表演形式種類豐富,勾欄、瓦舍等更是為各類藝人提供了良好的競技場所,使其各顯其能。宋朝時期的音樂因政治、經濟方面的有利影響,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表演形式數不勝數。宋朝是音樂發展承上啟下的輝煌時期,音樂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得益于一個大國對文化的包容性以及對音樂的兼容性。宋朝面對外來文化,并不是一概否定,不僅吸收外來的少數民族的音樂,還包括當時少數民族的樂器如“云鑼”“火不思”等與樂鐘樂系組成演出團體,積極吸收它們的風格、節奏、旋律上的特點。音樂上的兼容性體現在南方的戲曲與北方的雜劇并不是以對立的態勢發展,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吸收。例如,南戲在創作上使用北曲的曲牌,將同一宮調的南戲和北曲牌連綴成套等,形成特有的“南北合套”的形式。
結"語
宋朝時期的文化高度繁榮,不僅在音樂領域,繪畫、茶藝、刺繡、詩詞創作等帶有藝術特征的產業都異彩紛呈。市民音樂經過千年的傳承與積累,不僅沒有被消蝕、磨滅,反而歷久彌新。說唱音樂、詞調音樂、戲曲音樂在使音樂這一元素成為彰顯宋朝文化的重要標志的同時,也使宋朝的說唱、戲曲、詞調等文學藝術的發展達到頂峰。市民音樂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滋養它的勾欄、瓦舍,離不開為藝術獻身的創作者、表演者,也離不開宋朝政治方針的支持與維護。與唐之前的朝代相比,音樂在宋代的受眾規模和影響程度是空前的,是跨時代的。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這不亞于一次思想解放所產生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
[2]王次炤.藝術學基礎知識[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3]周密.武林舊事[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西安:三秦出版社,2021.
[5]梁顥.唐代宮廷音樂文化對宋代市民音樂的影響[D].長春:吉林大學,2008.
[6]柘曉燕.宋代市民音樂的繁盛[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2.
[7]李振奇.宋朝社會條件與市民音樂的繁盛研究[J].蘭臺世界(上旬),2015(8):142-143.
[8]黃壇笑.宋代民間音樂活動中的商業化現象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7.
[9]蔣雯晶.承唐啟宋的五代十國宮廷樂舞研究[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9.
(責任編輯:金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