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也被稱為秋季腹瀉,是一種常見的由輪狀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該病多發生于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起病急,病程短,但嚴重時可導致脫水、酸中毒以及電解質紊亂,甚至危及生命。本文詳細介紹幾種有效預防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措施,幫助家長更好地保護孩子健康。
了解輪狀病毒性腸炎
病因與癥狀
輪狀病毒性腸炎主要由A組輪狀病毒引起,偶爾由B組或C組輪狀病毒所致。其潛伏期通常為2~3 d,起病急,主要表現為腹瀉,排出黃色水樣便、無黏液以及膿血。每日腹瀉次數可達5~10次,嚴重者超過20次。多數患兒伴有發熱,體溫在37.9~39.5 ℃,部分患兒還會出現腹脹、腹鳴、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此外,30%~50%的患兒在患病早期可能出現呼吸道癥狀。
傳播途徑
輪狀病毒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即病毒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食物、水源、玩具、手等,再經口進入人體。此外,輪狀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形式經呼吸道感染。因此,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是預防該病的關鍵。
預防措施
疫苗接種
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是預防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市場上已有多種輪狀病毒疫苗,如口服減毒活疫苗,可顯著提高兒童對輪狀病毒的免疫力,減少感染風險。家長應按照疫苗接種計劃,及時帶孩子前往防疫站接種。
(1)接種時間:輪狀病毒疫苗的接種對象主要是2月齡至3歲的嬰幼兒,通常需要接種多次,具體接種時間根據疫苗類型以及兒童健康狀況而定。一般來說,第一針在寶寶6個月時接種,第二針在12個月時接種。有些疫苗可能需要接種3次,分別在6周、10周和14周或3個月、4個月時接種。此外,建議家長在每年的7~10月接種,避開腹瀉高發期,以獲得最佳預防效果。
(2)接種前準備:確保寶寶在接種前沒有發熱、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癥狀,也沒有腹瀉等其他疾病。寶寶患有急性感染疾病或免疫缺陷,應暫緩接種。確保寶寶接種前沒有服用抗生素,以免影響疫苗效果。接種前應咨詢醫生,了解寶寶的健康狀況是否適合接種。
(3)接種過程:輪狀病毒疫苗是口服的甜味口服液,服用時不能用熱開水沖服,以免降低疫苗活性。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前后,應與其他活疫苗或免疫球蛋白間隔至少2周。如果其他疫苗是滅活的,可以同時接種。接種前后半小時內,避免讓寶寶吃東西、喝水,以免影響疫苗效果。
母乳喂養
母乳喂養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可降低兒童患輪狀病毒性腸炎的嚴重程度。因為母乳中含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如IgA、IgG抗體),能增強嬰兒的免疫力,抵抗病毒入侵。因此,提倡母乳喂養,特別是在嬰兒出生后的前幾個月內,對預防輪狀病毒性腸炎尤為重要。
加強飲食衛生
(1)合理喂養:家長應注意孩子的飲食健康,避免過多攝入油膩、高糖、高鹽的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兒童的營養需求不同于成人,需要較多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適量的蛋白質來支持生長發育,因此食物要做到多樣化,包括蔬菜、水果、粗糧和優質蛋白(如瘦肉、魚類)等。對于已經添加輔食的嬰兒,應逐步增加食物種類和數量,避免突然改變飲食習慣。在引入新食物時,最好每次只添加一種,觀察寶寶是否有過敏反應,再決定是否繼續添加。
(2)餐具消毒:孩子的餐具、奶瓶、奶嘴等應定期清洗和消毒,防止病毒通過食物傳播。如使用高溫蒸煮或紫外線消毒等方法,對餐具進行消毒處理。
(3)避免生食:避免給孩子食用未經煮熟的食物,特別是海鮮、肉類等易攜帶病原體的食品。同時,注意食物的儲存和加工衛生,避免食物被污染。妥善存儲食品,如使用干凈密封的容器,將生食和熟食分開存放,以及保持冰箱和廚房的清潔衛生。
加強個人衛生
(1)勤洗手:勤洗手是預防輪狀病毒性腸炎的關鍵措施。家長應教育孩子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良好習慣,使用流動水和肥皂徹底清洗,減少手部攜帶病原體的風險。
(2)不隨地吐痰:教育孩子不隨地吐痰,防止病毒通過飛沫傳播。
(3) 定期清潔玩具和用品:孩子的玩具、用具、被褥等應定期清洗和消毒,防止病毒通過這些物品傳播。
切斷傳播途徑
(1)避免飲用生水:避免給孩子飲用未經處理的生水或來源不明的飲用水,防止水源被輪狀病毒污染。應使用煮沸后的自來水或瓶裝飲用水給孩子飲用。
(2)做好糞便處理:孩子排便后,家長應及時處理糞便并清洗臀部,防止病毒通過糞便傳播。同時,做好家庭環境的清潔衛生工作,定期消毒衛生間等易滋生細菌的地方。
管理傳染源
(1)早期發現并隔離:一旦發現孩子出現腹瀉、發熱等癥狀,家長應及時帶其就醫。如果確診為輪狀病毒性腸炎,應及時告知學校或幼兒園老師病情,以便學校采取相應措施防止病毒傳播。
(2)密切觀察:自家孩子與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有密切接觸,家長應密切觀察其健康狀況,看是否出現類似癥狀。如出現發熱、咳嗽或腹瀉等異常表現,應及時就醫,并告知醫生接觸史,以便于醫生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家庭護理與觀察
(1)觀察病情變化:家長應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包括腹瀉次數、大便性狀、體溫變化等。如病情加重或出現脫水等癥狀,應及時就醫。
(2)飲食調整:在患兒腹瀉期間,家長應幫助患兒調整飲食結構,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如粥、面條、蒸蛋等;避免過多攝入油膩、高糖、高鹽的食物,以免加重腸道負擔。
(3)補充水分和電解質:腹瀉易導致患兒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家長應及時為其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對于輕度脫水者,可選擇口服補液鹽進行糾正;對于重度脫水者,需通過靜脈補液進行治療。
(4)心理關懷:患兒在患病期間可能會感到不適和焦慮,家長應給予足夠的心理關懷和安慰,幫助孩子緩解緊張情緒,積極配合治療。
就醫指南
就醫時機
(1)腹瀉癥狀持續且加重:患兒出現腹瀉癥狀,且每日排便次數明顯增多、大便呈黃色水樣或蛋花樣、無黏液以及膿血時,家長應密切觀察。如腹瀉癥狀持續不減,甚至有所加重,說明病情可能正在惡化,應及時就醫。
(2)伴有明顯嘔吐:嘔吐是輪狀病毒性腸炎的常見癥狀?;純簢I吐頻繁,甚至一吃即吐,無法正常進食和補充水分,家長應立即帶其就醫,以免出現嚴重脫水等并發癥。
(3)出現發熱癥狀:患兒發熱持續不退,或體溫持續升高,超過38.5℃,且物理降溫措施無效時,應及時就醫。
(4)出現脫水癥狀:脫水是輪狀病毒性腸炎最常見的并發癥,也是導致重癥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純撼霈F眼窩凹陷、皮膚干燥、彈性差、尿量減少等脫水癥狀時,說明病情已經較為嚴重,應立即就醫進行補液治療。
(5)精神狀態不佳:患兒的精神狀態也是判斷病情輕重的重要指標。患兒出現精神萎靡、嗜睡、煩躁不安等癥狀,說明病情可能已經影響到患兒的神經系統功能,此時應及時就醫進行全面檢查和治療。
(6)病程較長且未見好轉: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自然病程一般為3~8 d,平均5 d左右。如果患兒病程較長,超過一周仍未見明顯好轉,或者癥狀反復出現,說明病情可能較為復雜或存在其他并發癥,應及時就醫。
檢查項目
(1)血常規檢查:血常規檢查是診斷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基礎檢查。通過檢測血液中的白細胞總數和分類,醫生可初步判斷患兒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嚴重程度。在輪狀病毒性腸炎中,白細胞總數通常正?;蛏缘?,但中性粒細胞比例可能增高。
(2)便常規檢查:醫生會通過采集患兒的糞便樣本,觀察其性狀、顏色、氣味等,并進行顯微鏡檢查,以尋找輪狀病毒的蹤跡。此外,便常規檢查還可幫助排除其他腸道感染的可能性。
(3)輪狀病毒抗原檢測:通過特定的抗原檢測試劑,醫生可快速、準確地判斷患兒是否感染輪狀病毒。這種檢查方法具有操作簡便、結果準確等優點,是診斷輪狀病毒性腸炎的重要手段。
(4)電解質以及酸堿平衡檢查:由于輪狀病毒性腸炎容易導致患兒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以及酸堿平衡失調等并發癥,因此進行電解質以及酸堿平衡檢查十分必要。通過檢測血液中的鈉、鉀、氯等離子濃度以及酸堿度等指標,醫生可及時了解患兒的病情,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5)腹部影像學檢查:腹部X光片、B超或CT等,可幫助醫生了解患兒的腹部情況,排除其他可能導致腹瀉的疾病,如腸梗阻、腸套疊等。
結束語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通過疫苗接種、母乳喂養、加強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等措施,可有效預防該病的發生。此外,家長應密切關注孩子的健康狀況,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