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穴位貼敷聯合穴位按摩在下肢骨折術后脾失健運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醫院收治的62例下肢骨折術后脾失健運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穴位貼敷聯合穴位按摩,比較兩組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患者滿意度、生活質量及負性情緒評分。結果" 觀察組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及腹脹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干預后焦慮、抑郁情緒均低于對照組
(P<0.05)。結論" 穴位貼敷聯合穴位按摩可有效促進下肢骨折術后脾失健運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滿意度,減輕患者負性情緒。
關鍵詞:下肢骨折;中醫特色護理;術后腹脹;脾失健運;肛門排氣
術后腹脹是下肢骨折患者手術治療后常見的一種并發癥,發生機制與麻醉藥物影響、心理變化、疼痛、排便習慣改變、術后胃腸道紊亂等因素有關,如不能盡快改善術后腹脹程度,會影響患者食欲,導致營養攝入不足,不利于術后機體康復。雖然目前臨床上可通過服用促胃動力藥物改善腹脹不適感,但效果呈暫時性,部分患者停藥后腹脹程度甚至會變重[1~2]。中醫認為術后腹脹為脾失健運,可從中醫角度改善患者癥狀,促進患者康復。本研究選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醫院收治的62例下肢骨折術后脾失健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穴位貼敷聯合穴位按摩在下肢骨折術后脾失健運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醫院收治的62例下肢骨折術后脾失健運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32~60歲,平均年齡(52.24±2.34)歲;高處墜落傷9例,交通事故傷12例,跌倒傷10例。觀察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33~62歲,平均年齡(52.31±2.15)歲;高處墜落傷8例,交通事故傷12例,跌倒傷1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均為下肢骨折,無法下地活動者;既往無腹脹、便秘病史;資料完整;無溝通或認知障礙;知情本研究且自愿參加。排除標準:近期接受過相關藥物治療;伴嚴重內科疾病;伴精神系統疾病;重要臟器存在功能障礙;有腹部手術史。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遵醫囑服用促進胃動力藥;指導患者術后清淡飲食、保證食物易消化性,禁止攝入辛辣、油膩及易產氣食物;禁煙酒;待生命體征與骨折斷端固定良好后,指導患者適當活動肢體,開展下肢功能鍛煉,促進局部血液流通,預防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同時輔以氣壓泵,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3]。
1.2.2 觀察組基于對照組給予穴位貼敷聯合穴位按摩
(1)情志護理:及時與患者交流,向其講述術后腹脹的發生機制以及干預方式,并分享成功案例,消除患者的顧慮和緊張感;以開導性語言增強患者治療信心,進行各項醫療干預前向患者做充分的解釋;指導患者通過深呼吸、冥想等方式轉移注意力,平穩心態;向患者講述下肢活動的必要性,盡早協助患者開展肢體被動活動,促進血液流通,使患者感受到病情改善,消除心中顧慮;協助患者臥床排便,排便期間設立擋簾,尊重患者隱私,提升患者身心舒適性,使患者感受護理人員的關心;叮囑家屬做好陪護,給予患者家庭關愛[4]。
(2)穴位貼敷:用75%酒精清潔大腸俞、中脘、神闕等穴位周邊皮膚,并在上述穴位上貼敷藥膏(其中含有芒硝、厚樸、大黃等中藥,用蜂蜜調和成糊狀),每日更換1次。
(3)穴位按摩:三餐進食后1 h,護理人員站在患者右側,以臍部為中心點,四指并攏,小魚際肌輕輕施壓于臍周,按結腸走向順時針方向按摩,力度適中,以緩和持續手法不斷刺激腹部;穴位按摩以右手拇指局部按壓足三里、氣海、天樞、胃俞,關元等穴位,以患者局部酸脹感為宜,腹部按摩和穴位按摩交替進行,每日3次,每次15 min,加快腸蠕動,緩解腹脹,增強患者食欲[5]。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術后恢復用時:包括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以及腹脹改善時間。(2)比較兩組患者滿意度:采用醫院自制問卷進行調查,非常滿意為80~100分,一般滿意為60~79分,不滿意為0~59分。總滿意=非常滿意+一般滿意。(3)比較兩組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F-36量表評估,各維度均為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恢復用時比較
觀察組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及腹脹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總滿意度為96.77%,高于對照組的80.6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焦慮和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2.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
(P>0.05);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手術可有效治療下肢骨折,保障患者生存質量,但術后并發癥多,如腹脹導致患者食欲不佳,難以為術后機體康復提供充分的營養支持,遂臨床除了手術治療,還需以預防術后腹脹及其他并發癥為目的開展科學的護理服務[6]。常規護理多以基礎的飲食護理、功能鍛煉及口服藥物為主,雖能一定程度緩解患者腹脹程度,但效果不理想,且服用藥物會導致藥物依賴性增加,對一些胃腸不佳的患者來講,還可能增加藥物不良反應。
中醫認為,人的情志與機體內循環有密切關聯,只要情志方面有疏導,才可降低機體應激反應,促進機體內環境良性循環。針對術后伴有腹脹的患者,情志護理主要以調節患者情志為主,調動患者機體積極因素,降低應激反應與其他負性因素,有助于加快代謝,緩解手術疼痛和術后腹脹程度。“六腑以通為用”,從五臟六腑之功能來看,患者受傷后容易產生憂思悲觀情緒,“思傷脾”而脾主運化,過度憂思會使患者脾的運化功能受損,不利于正常氣機運行,造成腹脹。疏導情志可調節臟腑氣血,通經絡,改善腹脹。穴位貼敷取對應穴位貼敷藥膏,發揮調節腸道功效[7~8]。本研究選取的穴位為大腸俞、中脘以及神闕等穴,其中神闕穴貼敷藥膏可直達病灶,調和氣血,加快排氣;大腸俞貼敷藥膏可調和腸胃,理氣降逆,理氣化滯,疏通腸腑;中脘穴貼敷藥膏可補中氣,梳理中氣。貼敷藥膏中含有芒硝、厚樸和大黃3味中藥,分別具有瀉下通便、清火消腫、消脹行氣、通腑、止血解毒、活血祛瘀等功效[9],因此穴位貼敷法可促進腸道功能恢復,解除內臟平滑肌和軟組織痙攣。穴位按摩可通過對應的穴位刺激發揮補中益氣、和胃健脾、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等作用,最終達到調節胃腸氣機、緩解腹脹功效。
綜上所述,穴位貼敷聯合穴位按摩可有效促進下肢骨折術后脾失健運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滿意度,減輕患者負性情緒。
參考文獻
[1]沈巧玲,陳晶,孟鑫.中醫綜合護理對股骨頸骨折術后患者下肢腫脹程度及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現代實用醫學,2021,33(10):1352-1354.
[2]陳麗麗.中醫護理路徑在四肢骨折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光明中醫,2021,36(17):3000-3002.
[3]丁慧萍.中醫護理技術用于下肢骨折術后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21,13(3):99-100.
[4]李媛媛,梁莉娟,李娜.艾灸臍部聯合辨證施食對下肢骨折患者營養狀態、胃腸功能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1,6(3):128-130.
[5]單作新,李峰.穴位按摩聯合中醫情志護理干預在下肢骨折術后護理中的應用及對功能恢復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9,40(20):2958-2961.
[6]葉子君,胡少娟,黃瑋.足底反射區按摩與中醫封包綜合治療儀相配合療法應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術后失眠的護理體會[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29):138-139.
[7]魏興華.下肢骨折術后開展預見性中醫護理干預對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雙足與保健,2019,28(17):187-188.
[8]周琴,周小蘭.中醫護理預防骨折臥床患者便秘并發癥的效果[J].光明中醫,2019,34(14):2243-2245.
[9]王艷敏.中醫康復護理模式在骨科術后恢復期護理臨床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36):2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