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子宮內膜癌(EC)是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性疾病,早發現、早治療患者往往能獲得較好預后,5年總生存率較高。手術為早期EC的常用療法,其效果顯著。然而,部分EC患者經手術治療后仍會復發,對其預后不利。通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及聯合治療等可增強或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以達到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延緩疾病發展的目的。近些年,晚期或復發性EC應用免疫治療已取得一定成效。現就免疫治療概述及晚期或復發性EC應用免疫治療的研究背景、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旨在為臨床治療EC提供參考。
【關鍵詞】子宮內膜癌 ; 免疫治療 ; 靶向藥物
【中圖分類號】R7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24.0138.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4.043
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是發生于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該疾病在圍絕經期及絕經后女性中較為高發,55歲為發病年齡均值,且發病率較高。調查顯示,EC發病率在不斷上升,且呈年輕化趨勢[1]。EC患者主要臨床癥狀為陰道異常流血,早期出血量往往較少,部分患者還會有陰道異常排液、下腹部隱痛等癥狀,液體為膿血樣且有惡臭味。當疾病發展到晚期時可觸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宮,合并積膿者有明顯觸痛感。此外,疾病晚期時可能出現神經受壓,患者會有下肢或腰部疼痛癥狀,甚至出現貧血、發熱等全身癥狀。80%~90%的EC患者為早期,多采用手術治療,輔以放化療等治療方式,5年生存率高達80% [2]。EC的主要危險因素有生殖內分泌失調性疾病、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不孕不育、卵巢腫瘤、外源性雌激素、遺傳因素等。根據發病機制的不同,可將EC分為Ⅰ型和Ⅱ型兩種類型,其中Ⅰ型為雌激素依賴型,發病人群多為年輕女性,經積極治療一般可獲得較好預后;Ⅱ型為非雌激素依賴型,腫瘤惡性程度極高,在老年體瘦女性中較多見[3]。臨床會結合晚期或復發性EC患者的病理分型、腫瘤部位、治療狀況、個人體質等采取手術、放化療等綜合性治療方案,但患者預后較差。近年來,免疫治療得到深入研究,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藥物類型也不斷增多,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和聯合治療方案不斷發展,為晚期或復發EC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此,現就免疫治療在晚期或復發性EC的臨床應用進行綜述,旨在為臨床治療EC提供參考。
1 免疫治療概述
按照免疫治療對人體免疫應答的不同影響,可將免疫治療分為兩種,一為免疫增強療法,二為免疫抑制療法。其中,免疫增強療法在患有免疫缺陷、腫瘤等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中較為適用;免疫抑制療法在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癥等免疫功能亢進性疾病中比較適用。此外,根據治療的不同特異性可將免疫治療分為特異性免疫治療與非特異性免疫治療。前者主要通過抗體特異性對患者給予導向治療,在提升臨床效果的同時,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后者主要應用免疫抑制劑、非特異性免疫增強劑對患者進行治療,不存在特異性,由于抑制或增強范圍較廣,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較高。近年來,以細胞因子和其拮抗劑為基礎的免疫治療(如細胞因子基因療法),以及以細胞為基礎的免疫治療(如疫苗的體內回輸),在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上都取得良好發展[4]。
2 晚期或復發性EC應用免疫治療的研究背景
《復發性子宮內膜癌診治的中國專家共識(2022年版)》[5]中提出,復發性EC診治需綜合腫瘤復發的類型、復發部位、分子分型、既往治療史和患者體能狀態等,采取手術、放化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綜合療法,通過婦科、腫瘤內科、放療科、病理科等專業多學科會診確定治療方案。復發性EC采取傳統放化療治療雖有一定效果,但并不理想。細胞通路異常或標志基因突變導致原發或獲得性耐藥,使復發性EC的治療成為棘手的臨床研究課題。2018年癌癥基因組圖譜(TCGA)泛婦科隊列研究指出,大約有16.5%的子宮內膜樣腺癌及漿液性內膜癌呈現白細胞高度浸潤的特點,應用免疫治療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新選擇[6]。2022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CCN)指南中表明,子宮腫瘤初始評估時可考慮經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方法給予基因組分型[7]。針對復發性EC患者,通過對神經營養因子受體絡氨酸激酶(NTRK)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基因融合檢測的完善,以便對免疫細胞分子標志狀況進行了解,結合類器官培養模型篩選治療藥物,從而為患者的個性化治療提供新思路。
3 晚期或復發性EC應用免疫治療的研究進展
晚期或復發性EC患者采取傳統放化療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會損傷機體正常細胞,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而免疫治療可通過藥劑來調節患者體內的免疫系統,從而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對晚期或復發性EC患者生存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免疫治療在晚期或復發性EC的治療中取得重大進展。
ICIs是目前臨床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免疫治療方式,它通過阻斷免疫檢查點分子,能激活機體免疫系統,從而殺滅腫瘤細胞。研究發現,ICIs對微衛星不穩定型(MSI)和錯配修復缺陷(dMMR)型EC能起到非常明顯的治療作用[8]。其中,派姆單抗、納武單抗等在初晚期和復發性EC中應用較多。ICIs主要包含兩類,一類為針對程序性死亡受體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體配體(PD-L1)通路的抑制劑,另一類為針對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蛋白 -4(CTLA-4)的抑制劑。
3.1 PD-1/PD-L1抑制劑 PD-1/PD-L1是目前發現的
T淋巴細胞最常見的免疫檢查點[9]。PD-1為免疫共抑制分子的一種,是主要表達在T淋巴細胞上的一種穿膜受體,常常在各種腫瘤細胞的表面高表達。對正常機體而言,PD-1能對T淋巴細胞增殖進行負調節,從而維持機體免疫耐受作用。雖然T淋巴細胞有殺滅腫瘤細胞的作用,但是有的腫瘤細胞會通過自身PD-L1表達的上調,同T淋巴細胞表面的PD-1進行結合而繼續在體內增殖,進一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PD-1抑制劑能和T淋巴細胞上的PD-1蛋白產生特異性結合,有效殺滅機體腫瘤細胞。當腫瘤浸潤機體淋巴細胞時,在腫瘤環境下隨著腫瘤抗原的刺激,PD-1表達水平升高,同時會促使炎癥信號釋放,導致腫瘤細胞上的PD-L1表達上調,還會持續激活PD-1通路,誘導T淋巴細胞功能耗竭從而發生免疫逃逸[10]。這些免疫逃逸機制即為免疫治療的主要作用方向。因此,PD-1/PD-L1通路在部分腫瘤細胞的逃逸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PD-1抑制劑能對PD-1通路進行有效阻斷,消除腫瘤細胞。其在增強機體免疫系統的同時能更好地辨別外來腫瘤細胞并殺死,延緩患者的疾病進展,改善其預后。PD-1/PD-L1抑制劑在EC治療中的不良反應相對較輕,能夠通過延遲給藥或給予皮質類激素等方式來控制不良反應[11]。在張麗萍等[12]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免疫抑制分子PD-1/PD-L1、CTLA-4/CD80及淋巴細胞活化基因3(LAG-3)在POLE突變型、MSI型EC中高表達,PD-1/PD-L1抑制劑在治療EC中表現出較為優秀的臨床效果。2022年一項多中心研究數據顯示,PD-1/PD-L1抑制劑臨床研究結果顯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總體客觀緩解率達33%,6個月持續反應時間率77.6%[13]。由此可見,PD-1抑制劑本身無法將腫瘤細胞殺死,其主要作用在于激活機體免疫系統,從而達到消滅腫瘤細胞的目的。
3.1.1 派姆單抗 派姆單抗主要來自非人類物種,蛋白質序列通過有效修飾,同人類自身產生的抗體非常相似。2017年經藥物管理局批準用于微衛星高度不穩定型EC患者的治療[14]。派姆單抗同T淋巴細胞PD-1受體結合后,能對T淋巴細胞增殖進行有效保護。KIM等[15]一項研究表明,復發性EC患者應用派姆單抗和樂伐替尼治療后,患者的腫瘤細胞消除明顯,預后效果較好,證實派姆單抗在EC中的應用價值較高。有學者對50例晚期EC患者應用派姆單抗治療,劑量為10 mg/kg體質量,1次/2周,連續治療30個周期后,發現患者出現皮膚瘙癢、發熱、食欲減退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較低,為12.5%,半年生存率為68.1%,1年生存率為50.2%,由此表明派姆單抗在晚期EC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且安全性較高[16]。
3.1.2 多塔利單抗 柴芳等[17]研究表明,多塔利單抗為人源化單克隆抗體之一,同PD-1結合的親和性較高,能對PD-1和PD-L1結合進行有效抑制,促進機體T淋巴細胞能力的增強,提高腫瘤殺滅效果。該藥物在dMMR復發性EC患者中的治療效果較好,2021年已經被藥物管理局批準使用。戴榮源[18]的研究中將晚期或復發性EC患者分別給予多塔利單抗(500 mg)、安慰劑治療,每3周注射1次,治療6個周期,隨后注射1 000 mg多塔利單抗或安慰劑治療,每6周1次,時間為3年,結果顯示,經治療后多塔利單抗組患者的2年無進展生存率為38.7%,明顯高于安慰劑組患者的15.4%;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主要有貧血和腹瀉及脫發等,且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提示多塔利單抗能明顯提升晚期或復發性EC患者的生存率。2022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和歐洲醫學腫瘤學會年會更新了GARNET研究的最新數據,45.5%的dMMR患者經多塔利單抗治療腫瘤后病情有所緩解,再次證實了多塔利單抗在治療EC中的療效[19-20]。
3.1.3 阿替利珠單抗 阿替利珠單抗為人源性IgG1單克隆抗體,該藥物通過抑制PD-1與PD-L1的結合,能阻斷腫瘤細胞的免疫逃逸,從而起到抗腫瘤的作用。它可通過阻斷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而抑制腫瘤的血管生成,還能通過對炎癥細胞浸潤和激活的抑制達到抗炎效果。阿替利珠單抗還可以調節免疫細胞功能而起到改善機體免疫力的作用。目前,該藥物在復發或轉移性肝癌、肺癌、宮頸癌等疾病中較為常用。一項多中心研究發現,復發性EC患者予阿替利珠單抗治療后,其客觀緩解率達到13.3%,且不良反應較輕,大多在1級或2級[21]。
3.1.4 阿維魯單抗 阿維魯單抗是一種全人源化PD-L1抑制劑,通過結合PD-L1,可以防止腫瘤細胞逃避免疫細胞的抗腫瘤反應,激活T細胞參與殺傷腫瘤。阿維魯單抗主要用于一線維持治療接受含鉑化療后未進展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截至目前,其適應證包括默克爾細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 MCC),接受過化療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以及聯合阿西替尼一線治療腎細胞癌[22]。一項臨床研究發現,以往接受過治療的晚期EC患者予PD-L1抑制劑阿維魯單抗治療后,其客觀緩解率和6個月無進展生存率分別為26.7%、40%,這提示阿維魯單抗對晚期EC患者的治療有積極意義[23]。
3.2 CTLA-4抑制劑 CTLA-4屬于白細胞分化抗原的一種,為T細胞上的一種跨膜受體,能起到下調免疫應答的作用。CTLA-4能同抗原細胞表面的受體相互結合,從而使免疫反應終止。CTLA-4抑制劑能對CTLA-4分子進行抑制,從而促進T細胞的大量增殖,達到殺死腫瘤細胞的目的。CTLA-4抑制劑的作用在于免疫增強,即提高機體免疫細胞的殺傷作用,因此其不良反應也往往較多。CTLA-4抑制劑為單克隆抗體,如易普利姆瑪能通過阻斷CTLA-4分子,增強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攻擊能力。由于CTLA-4抑制劑使用后,實體瘤患者會產生較多的藥物不良反應,且耐藥問題依然存在,因此多用于聯合治療。CTLA-4抑制劑治療晚期或復發性EC的有效性尚不明確,單一使用該藥物治療的報道較少,聯合PD-1治療的臨床研究正在進行中[24]。可以預見的是,CTLA-4抑制劑同PD-1/PD-L1藥物、化療聯合治療會成為未來研究的熱點,且會以臨床使用安全性作為研究重點。
3.3 CAR-T療法 嵌合抗原受體(CAR)是一種抗原靶向蛋白受體,能夠與T細胞融合,特異性識別腫瘤細胞上的抗原[25]。CAR-T療法是目前最新、最有前景的癌癥治療方法之一,它能增強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從而有效對抗癌癥[26]。CAR-T療法是通過基因工程的手段,在T細胞的細胞膜上嵌合某種特定腫瘤抗原受體基因,形成修飾的T細胞,可以特異性識別和結合腫瘤細胞表面的抗原,來實現對腫瘤細胞的特異性殺傷。與T細胞不同,CAR-T細胞的CAR結構可以識別腫瘤細胞表面的抗原并引導T細胞發揮細胞毒性功能,不需要依賴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分子,因此CAR-T細胞比天然性T細胞具有更廣泛的靶點,展現出其獨特的優勢和應用前景。ALBA等[27]將CAR-T細胞用于復發性EC患者的治療中,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證實CAR-T療法在復發性EC患者中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3.4 聯合治療 ICIs在治療EC中能起到一定療效,為了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可與靶向藥物或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轉移酶(PARP)聯合使用,以達到提高臨床效果的目的。
3.4.1 ICIs聯合靶向藥物 靶向藥物可以選擇性地靶向腫瘤細胞中的特定分子或通路,從而抑制或殺死腫瘤細胞,同時還能減少對正常細胞造成的損傷[28]。靶向藥物的藥理作用在于通過對腫瘤細胞所需要的生長因子進行干擾,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增殖;對特定信號傳導通路進行阻斷;誘導細胞凋亡,特異性識別和攻擊腫瘤細胞。靶向藥物包含的種類較多,如貝伐珠單抗、安羅替尼等抗血管生成藥;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蛋白激酶B(AKT)信號通路抑制劑,如依維莫司等。PI3K/mTOR/AKT信號通路抑制劑在包括EC在內的多種腫瘤中均發揮作用,磷酸酶和張力蛋白同源物基因作為關鍵的抑癌基因,其缺失會導致mTOR通路上調,促進腫瘤細胞增殖[29]。PIGNATA等[30]研究中,對晚期或復發性EC患者采取卡鉑+紫杉醇+阿維魯單抗治療,相較于卡鉑和紫杉醇治療的患者,前者的無進展生存期達18.6個月,而后者的無進展生存期達10.4個月,證實該方案在晚期或復發性EC患者中的治療效果顯著。
3.4.2 ICIs聯合PARP抑制劑 PARP抑制劑在乳腺癌、卵巢癌等婦科腫瘤中的應用較多,當單鏈DNA斷裂時,該抑制劑能使受損DNA得以修復。楊萌等[31]對鉑耐藥復發卵巢癌患者采取尼拉帕利+安羅替尼治療,結果顯示,患者的客觀有效率達到40.0%,疾病控制率在77.1%,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在6.5個月,中位總生存時間在18.4個月;患者的不良反應癥狀主要為骨髓抑制、高血壓、渾身乏力,無其他嚴重不良反應,證實鉑耐藥復發卵巢癌患者應用尼拉帕利和安羅替尼聯合治療對其生存時間的延長有重要意義,且安全性良好。如今,尼拉帕利除了在婦科腫瘤領域取得明顯成效外,還拓展治療范圍至實體腫瘤的治療中,但關于PARP抑制劑單一用于EC治療的臨床研究較少,PD-1/PD-L1抑制劑、PARP抑制劑聯合治療EC的效果更佳。研究發現,晚期EC患者應用PARP抑制劑(奧拉帕利)+PD-L1抑制劑(度伐利尤單抗)治療能發揮藥物協同作用,從而增強臨床療效,且患者的耐受性較好[32]。
4 小結與展望
晚期或復發性EC的治療方案的選擇需要綜合各方面因素來判定,應用免疫治療的方法,其優勢在于調節機體自身免疫系統,從而使腫瘤微環境得以轉變,起到延長生存期的作用。晚期或復發性EC患者應用免疫治療的過程中,除了注射ICIs外,還可以采用CAR-T治療、聯合靶向藥物治療等療法來提升臨床療效。目前,癌癥治療仍是現代醫學面臨的難題,希望通過對免疫治療的進一步研究,為晚期或復發性EC患者帶來更大收益。
參考文獻
趙彩琴, 趙寶祥. 新輔助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聯合手術治療晚期子宮內膜癌效果觀察[J]. 新鄉醫學院學報, 2019, 36(1): 74-76.
趙冰冰, 李力. 晚期子宮內膜癌新輔助化療[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23, 39(7): 693-698.
何亞, 王甜. 子宮內膜癌分子分型特征及治療價值的探討[J]. 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9, 35(7): 505-508.
ZHANG N, WANG J, FOIRET J, et al. Synergies between therapeutic ultrasound, gene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in cancer treatment[J]. Adv Drug Deliv Rev, 2021, 178: 113906.
中國醫師協會微無創醫學專業委員會婦科腫瘤學組, 山東省抗癌協會婦科腫瘤分會. 復發性子宮內膜癌診治的中國專家共識(2022年版)[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22, 29(21): 1517-1527.
吳迪, 李明霞, 閆志風. 基于分子標志的子宮內膜癌免疫治療模式臨床研究進展[J]. 解放軍醫學院學報, 2023, 44(10): 1172-1176.
周暉, 劉昀昀, 羅銘, 等. 《2021 NCCN子宮頸癌臨床實踐指南(第1版)》解讀[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23, 36(11): 1098-1104.
郭莉.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晚期或復發性子宮內膜癌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 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 2022, 9(27): 21-23.
賈娟, 馬亞云, 倪妍. 子宮內膜癌免疫療法的研究進展[J]. 腫瘤學雜志, 2024, 30(3): 200-204.
吳倩華, 李碧嵐. 子宮內膜癌免疫治療的進展及現狀[J]. 現代婦產科進展, 2022, 31(5): 389-393.
宗麗菊, 向陽. 難治性子宮內膜癌免疫治療研究進展[J]. 實用婦產科雜志, 2020, 36(6): 415-417.
張麗萍, 林雪萍, 宋輝, 等. 免疫檢查點分子在子宮內膜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 腫瘤預防與治療, 2019, 32(6): 486-493.
李永超, 楊昭. 雙特異抗體藥物研發現狀及發展對策[J]. 生物技術進展, 2023, 13(3): 353-358.
侯莉娜, 迪娜·索力提肯, 任驊. 派姆單抗與納武單抗治療晚期惡性腫瘤療效及安全性初步研究[J]. 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 2019, 28(9): 687-691.
KIM J, NOH J J, LEE T K, et al. Real-world experience of pembrolizumab and lenvatinib in recurrent endometrial cancer: A multicenter study in Korea[J]. Gynecol Oncol, 2022, 165(2): 369-375.
范阿童. 帕博利珠單抗聯合卡鉑和紫杉醇治療晚期或復發性子宮內膜癌的近期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 2021, 28(9): 69-71.
柴芳, 邢孔浪, 李志強. 治療子宮內膜癌新藥:PD-1抑制劑多塔利單抗[J]. 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 2022, 41(11): 656-659.
戴榮源. 多塔利單抗治療原發性晚期或復發子宮內膜癌可顯著提高生存期[J].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2023, 39(11): 1651.
MARKHAM A. Dostarlimab: First Approval[J]. Drugs, 2021, 81(10): 1213-1219.
ACKROYD S A, Huang E S, Kurnit K C, et al. Pembrolizumab and lenvatinib versus carboplatin and paclitaxel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advanced or recurrent endometrial cancer: A Markov analysis[J]. Gynecol Oncol, 2021, 162(2): 249-255.
劉鷗萱, 胡悅欣, 林蓓. PD-1/PD-L1抑制劑治療晚期或復發性子宮內膜癌的臨床研究進展[J]. 現代腫瘤醫學, 2021, 29(8): 1449-1456.
胡耿維, 張瑩, 吳志浩. 免疫檢測點PD-1/PD-L1的機制研究及免疫治療[J]. 國際腫瘤學雜志, 2019, 46(2): 87-90.
殷愛軍,孔北華.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子宮內膜癌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 現代婦產科進展,2022,31(1):75-79.
田東立,蘆恩停,張頤. 復發性子宮內膜癌輔助治療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 腫瘤預防與治療,2021,34(5):469-473.
王學慧, 柳春韜, 包洪麗, 等. 來曲唑聯合紫杉醇卡鉑治療復發性子宮內膜癌的臨床觀察[J]. 中國現代醫生, 2019, 57(28): 63-67.
李濤, 蔣偉, 季國忠, 等.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治療實體腫瘤的研究進展[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9, 32(8): 886-890.
RODRIGUEZ-GARCIA A, SHARMA P, POUSSIN M, et al. CAR T cells targeting MISIIR for the treatment of ovarian cancer and other gynecologic malignancies[J]. Mol Ther, 2020, 28(2): 548-560.
杜文靜, 董信芳, 劉大江, 等. 貝伐單抗治療晚期婦科惡性腫瘤[J]. 國際婦產科學雜志, 2016, 43(2): 135-139.
劉川, 李秀琴. 晚期/復發子宮內膜癌的免疫靶向治療[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23, 39(11): 1095-1098.
PIGNATA S, SCAMBIA G, SCHETTINO C, et al. Carboplatin and paclitaxel plus avelumab compared with carboplatin and paclitaxel in advanced or recurrent endometrial cancer (MITO END-3):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2 trial[J]. Lancet Oncol, 2023, 24(3): 286-296.
楊萌, 王晶晶, 鄧少瓊, 等. 安羅替尼聯合尼拉帕利治療鉑耐藥復發性卵巢癌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中華腫瘤雜志, 2024, 46(7): 696-702.
劉逸賢, 陳嶸, 程忠平. 免疫治療在晚期或復發性子宮內膜癌中的應用進展[J]. 中華全科醫學, 2023, 21(10): 1753-1756, 1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