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過憤怒的海》講述了一個父親在女兒死亡后瘋狂復仇的過程中,逐步涉過憤怒之海獲得反省的故事。
小娜年幼時,父母離異,父母雙方都不想要她,最后,父親無奈收留了她。與前妻吵架時,父親拿她威脅前妻,粗暴地將她推上客車,向電話另一頭的前妻說,我反正是不要這女兒了。于是,小娜乘坐客車去找母親,但母親卻拒絕接她,小娜只好孤單地返回島城。
弗洛伊德認為,喪失母親(遺棄與分離焦慮)是基本的焦慮起源之一。
因此,原生家庭導致她出現(xiàn)了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極大地破壞了其安全感,讓她成為情感上的孤兒,喪失了向父母或他人索取愛或幫助的能力。
后來,小娜與父親一起生活。她不會游泳,父親將其丟進海里,看她在溺水邊緣掙扎;父親強迫她跑步,當她精疲力竭時,摔倒在海灘上,父親逼迫她起來繼續(xù)跑;父親殘忍地用殺蟲劑驅(qū)趕陪伴她的小貓,卻不顧她的誠懇阻攔;面對她高燒,父親用一塊濕布蓋到她的臉上,蒙住了她的口鼻,不準她亂動,卻看不到她難以喘氣;父親出海打漁,將她留在家里,超過十一天,孤單的她很害怕,躲進了衣柜畫太陽,以尋找安全感。
這樣的父親以自我為中心,沒有照顧到她的真實感受和情感需求,沒有給予她共情和幫助,導致她壓抑自己,發(fā)展出了一個迎合父母的假自體。
小娜長期處于創(chuàng)傷中,人格缺乏凝聚性和整合性,導致情緒管理失控,出現(xiàn)了空洞感。她的情緒極度不穩(wěn)定,害怕被拋棄,缺少安全感。初到日本學習日語時,日文老師要她用“愛”造句,她只能用“喜歡”造句;當不得不用“愛”造句時,她絞盡腦汁,最后說:“愛,不存在。”可見,在她心里,不存在雙向奔赴的愛,從她的視角看,多年來都是她在追逐愛,她不相信自己被人愛著。
李苗苗6歲時,奶奶病重。為了照顧老人,父母無法帶他去日本旅游。他在病房大鬧,拔掉了奶奶的呼吸機管子。父親李烈不善于處理關系中的張力,無法整合對兒子的感受,遂將兒子視作殺人犯,拒絕為其提供父親功能。因此,當苗苗被父親貼上絕對的標簽,且沒有希望改變時,他就有很大可能性以極端方式進行攻擊和破壞,報復父親對他的定性。果然,七歲時,他在池塘炸青蛙;再大一點,他和三歲的妹妹玩蹦床,將妹妹彈射出去,導致妹妹截肢癱瘓。
母親景嵐也沒有及時去教導苗苗,而是任由他的欲望膨脹。苗苗仿佛成了家庭的中心,但是他一直活在母親制造的泡泡里。母親從他的生命體驗里消除了現(xiàn)實規(guī)則,導致其不清楚規(guī)則和邊界。當他闖禍后,母親只想掩蓋事實,掃清麻煩。沒有人關心他的內(nèi)心世界,任由他不斷地制造麻煩甚至恐怖。
溫尼科特曾說:每個孩子都會試圖尋找邊界,沒有邊界的感受實際上不是令人快樂的自由;如果父母不能為其提供,他就會通過惹事生非去外面的環(huán)境里尋找。例如:他將漢堡塞進路邊流浪漢的手中,后來流浪漢大口吃著漢堡,卻突然面露痛苦;他嫉妒小娜和他的鄰居在一起,給鄰居煮面,當對方開心嗦面時,他卻冷笑告知對方,面里有對方心愛的寵物龜;等等。
因為從小沒有被愛意滋養(yǎng),小娜對愛的理解是病態(tài)的。苗苗發(fā)現(xiàn)她生日,送給她一塊草莓蛋糕,她便無怨無悔地愛上苗苗。苗苗對她有著強烈的占有欲,她認為這是愛。當苗苗扔掉她的鞋子,敲掉和她有過關系的男孩的牙齒,她認為這是愛的瘋狂。
小娜與苗苗分手后,打工所在的便利店店長關心她,她便很快選擇和他在一起。晚上,她放在冰箱里的手凍得冰冷,鉆進男友的被窩后,男友將她的手揣進懷里,說“真可憐,手這么涼”,她的臉上漾起滿足的微笑。她讓男友學苗苗扔掉她的鞋子,這樣她就離不開他;她纏住男友不讓他上班;她經(jīng)常在深夜將雙手放進冰箱凍得冰冷,看男友是否將其揣進懷里,試探男友是否愛她……她非常渴望愛。
小娜對愛的理解是有偏差的。苗苗在她生日當天遞給她生日蛋糕,并非喜歡她,只是試探她是否好引誘。果然,一夜過后,他便人間蒸發(fā)。他想控制并占有小娜,即便小娜不屬于他,他也不能容忍小娜和別人好,所以鄰居和小娜在一起時,他動手打掉了對方牙齒。在他的二次元伙伴撫摸了小娜的頭發(fā),言語輕佻時,他就點燃其假發(fā),將其燒成一團火球。為了體驗狂熱的性,他拿起她的鞋子,扔出窗外,在她崩潰時,他卻暴怒,用力將她按在窗臺上,恐嚇說要將她推下去,撕掉她的衣物,扔掉她的東西。但,從小缺愛的小娜缺乏及時遠離苗苗的能力。
小娜為了讓苗苗高興,主動勸和其朋友,甚至答應拍裸照。不幸的是,她遭到了輪奸,此時,苗苗非但不安慰反而嫌棄她。她崩潰了,無意識地認為痛苦和自我犧牲可以換來他的關愛,就將尖刀刺向了自己,然而,苗苗無視這一切,冷漠地走開了,小娜也終因失血過多而死亡。
父母比孩子年長,孩子需要依賴他人而存在。成年人既要關照孩子的生理需求,還要關照其精神需求,這需要父母考慮并評估孩子的情緒發(fā)展階段,為孩子的憤怒和受挫負責。只是,小娜和苗苗的父母都沒有做到。
父親得知親手帶大非常乖巧的孩子到了日本莫名其妙地死了,對“兇手”非常憤怒,父親憤怒地踹開別人的門,拿著刀想復仇。
當日本警察將小娜的社交軟件賬號信息交給父親,并告訴他苗苗并不是兇手時,父親是不相信的。不過,后來父親看了女兒社交軟件里面的相關資料,終于了解了真相。此時,父親悔不當初,尤其是看到女兒“連我自己也不想和自己在一起時”,眼淚瞬間奪眶而出,捶胸頓足,后悔自己強行灌輸給小娜的“正確”觀念,絲毫不考慮她的感受。
原生家庭對子女成長非常重要,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父母對子女的愛需要及時反思,即便離婚了,也要好好愛孩子。父母需要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回應孩子的精神需求,唯有父母之愛,是人一生最初與最終的“安全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