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改成效和教學反思4個方面,對果樹生產技術課程進行探索與實踐,以探索該課程更為高效、實用的教學模式。具體而言,從教學模塊重構、精準學情分析和教學模式創新3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通過產教融合案例教學、學情任務驅動教學、線上線下全時域教學、耕讀結合學練并舉和“三核一輔”多元評價實施教學改革;從提升知識掌握程度和綜合素養2個方面對其改革實踐成效進行分析;教學反思包括基于教學反饋,持續優化實踐環節;緊跟產業發展,及時更新教學資源。為培養與新農科要求相符的現代農業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 果樹生產技術;園藝技術;農業產業發展;現代農業人才
中圖分類號" G642.0;S6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4)21-0121-05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1.025
基金項目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22SJYB1580,2021SJA1488);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項目(2022);第二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課題研究項目(ZI2021100204);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第三批校級課程團隊教法專項研究課題(2024SNY003)。
作者簡介 張彥蘋(1986—),女,河南扶溝人,博士,副教授,從事園藝專業教學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6-18
Modular teaching practice of Fruit Tree Production Technology cours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ZHANG Yanping""" LOU Xiaoming""" LI Huimin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uzhou 215008,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of Fruit Tree Production Technology was explored and practiced from 4 aspects: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eaching reform effectiveness, and teaching reflec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a more efficient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for this course. Specifically, teaching design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3 aspects: re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odules, precise analysis of learning situations,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ls; Implementing teaching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case studies, task driven teaching based on learning situations, online and offline full time domain teaching, the combination of farming and reading, learning and practic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ree cores and one auxiliary”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ts reform practice was analyzed from 2 aspects: improving knowledge mastery and comprehensive factors; Teaching reflection including continuously optimizing practical activities based on teaching feedback; Keeping up with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update teaching resources in a timely mann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ultivating modern agricultural talents tha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Keywords" Fruit Tree Production Technology; horticultural techniques;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modern agricultural talents
朱順蓮[1]研究認為,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具有耕讀結合的特點,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創造能力,還能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升,推動地方產業與職業教育共同發展。在鄉村振興和新農科建設背景下,高等農業教育需要進一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重培養與新農科理念相契合的現代農林人才。
果樹生產技術作為園藝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從事果樹行業相關生產的職業能力,使其掌握果樹生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具備良好職業素養。為提高農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相關學者從自身教學實際出發,對果樹生產的相關課程進行不同方面的教學改革與實踐。郭艷等[2]基于果樹生產工作過程,系統化地對果樹栽培課程進行改革探索與實踐,以特色果樹生產季節、生產流程為主線,組織現場教學,采用現代技術手段改進教學方法,優化實訓過程的考核體系,以培養高素質復合型農業技能人才。陳海紅等[3]探索并實踐了高職院校果樹生產技術課程模擬承包管理的教學模式,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本文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改成效和教學反思4個方面,對果樹生產技術課程進行探索與實踐,以探索更為高效、實用的教學模式。具體而言,從教學模塊重構、精準學情分析和教學模式創新3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通過產教融合案例教學、學情任務驅動教學、線上線下全時域教學、耕讀結合學練并舉和“三核一輔”多元評價實施教學改革,提升了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和綜合素養。教學反思包括基于教學反饋,持續優化實踐環節;緊跟產業發展,及時更新教學資源。為培養與新農科要求相符的現代農業人才提供參考。
1 果樹生產技術課程教學設計
1.1 教學模塊重構
該課程基于“工學交替、項目導向和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將課程內容重構為五大教學模塊(圖1),即走進果樹生產、梨高效生產、枇杷綠色生產、設施草莓高效生產和設施葡萄綠色生產,涉及果樹生產基礎知識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主栽的落葉果樹梨、藤本果樹葡萄、草本果樹草莓及常綠果樹枇杷。按照果樹典型生產過程進行教學設計。施松梅等[4]研究認為,果樹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因此,該課程按照農時農事,以典型果樹為載體,選擇適當的項目和任務,在開展理論教學的同時,將實踐教學貫穿全程,推進理實一體化。
1.2 精準學情分析
作為園藝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果樹生產技術課程開設于大二(第三、四學期),學生在前期已完成了植物與植物生理、植物保護基礎、植物生長環境、園藝植物種苗生產和園藝設施等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了解了植物結構觀察、生理活性測定、生長發育原理等知識,從教學效果反饋來看,其已具備了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的生產意識,能夠掌握相關基礎方法,并具有初步制訂和實施方案的能力。
通過與學生代表座談以及開展實地調研等形式進行學情分析,教學團隊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兩個難點。一是部分學生實踐操作經驗不足,在實踐操作時,可能無法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術準確結合,對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理性認識和直觀的感知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二是部分學生的工作目標與職業規劃有待進一步明確,課堂學習興趣有待進一步激發。
1.3 教學模式創新
周鵬等[5]研究指出,果樹生產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園藝植物生產相比,果樹生產具有生產周期長、操作難度大和管理見效慢等特點。該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需緊跟果樹生產領域的最新要求和發展趨勢,并有機融入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生產等理念。在常規果樹教學模式基礎上,引入果樹生產管理新科技、新模式和新手段,利用虛擬仿真軟件、物聯網管理系統、果園環境監測設備和植物工廠化生產設施等現代化技術裝備,為學生搭建智慧果園生產基礎平臺。結合地方典型果樹生產的實際案例,將真實的生產管理活動融入日常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關注未來農業發展的導向。通過課程教學改革,強調果樹生產在民生中的重要角色,培養學生對應用新技術的高度關注和敏銳洞察力。教學內容聚焦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為學生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 果樹生產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實施
2.1 產教融合案例教學
將教學內容與地方特色果樹產業相結合,以典型果樹為載體,開展模塊化教學。每個教學模塊依據不同果樹生產流程,分為果樹種苗繁育、樹冠/植株管理、花果管理和水肥管理幾大教學項目,并著眼于實際產業應用,實現產教融合。結合果樹生產崗位的要求,基于Lorin[6]提出的“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法”設計教學問題,選取典型工作案例,在規劃教學任務時,注重在遞進關系的基礎上賦予每個任務一定的獨立性,為活頁教材的開發構建穩固的基礎。通過虛擬仿真練習平臺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打破課堂與生產現場之間的界限,實現無縫對接。此外,通過校企合作的形式,聯合企業導師進行教學階段性成果的指導評價,如嫁接、套袋等生產技能,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實現課堂學習和生產一線的零距離對接。通過組織企業導師進課堂參與教學活動,增進學生對果樹生產前沿科技的了解,實現產教融合、以研促教,推動教學改革優化。這與周鵬等[5]的觀點一致,其依據果樹生產企業工作崗位對學生職業能力的需求,通過模塊化教學,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自主性,并注重對學生職業能力、終身學習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等的培養。
2.2 學情任務驅動教學
該課程授課對象為園藝技術專業大二學生,教學安排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個性化成長、學習特點和需求,以學生學情分析為基礎。課前,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合理進行任務分組,將整個教學任務分解成若干課堂小任務,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以枇杷種苗生產項目為例,將該項目進一步分解為枇杷種苗培育與嫁接育苗操作兩個教學任務,針對學情分析結果,在教學中,通過實地參觀生產基地,讓學生先了解枇杷育苗過程;在后續的技能練習過程中,通過虛擬仿真練習、模擬練習及實踐練習,強化學生的操作技能。課后,聯合企業導師,從實際生產的角度進行點評,并將學生實踐操作情況與企業導師評閱意見及時反饋給學生,使其在樹立專業學習信心的同時掌握個人學習情況,實現理論學習向實際生產的自然過渡。
2.3 線上線下全時域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團隊積極運用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https://vocational.smartedu.cn)、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平臺、泛雅超星學習通平臺和智能模擬教學軟件等網站或工具,輔助并推動教學進程,通過信息化手段展示和練習教學重難點,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為深化學生對真實生產環境的理解,教學團隊與合作企業聯合,引入企業的物聯網系統,用于觀察實時生產場景,教學任務直接對接實際生產任務,為學生畢業后快速適應工作崗位奠定基礎。此外,利用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如采用動畫、微課等形式進行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生產技能練習方面,利用虛擬仿真軟件對生產任務進行分解,要求完成虛擬練習,并在生產實訓中心完成生產實踐操作,將真實的生產操作與虛擬教學資源進行有機結合,延伸課堂教學,把階段性、片段式的教學內容完整化,使生產性課堂教學超越季節性的約束,實現全天候、全地域的無界沉浸式學習。
2.4 耕讀結合學練并舉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校的果樹生產實訓基地資源,將線下課堂教學與生產實踐操作相結合,打造田間課堂。該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還能使其親身體驗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實現知行合一。以枇杷綠色生產中的嫁接育苗任務為例,通過田間課堂形式,學生邊學習、邊實踐,不僅有利于其掌握枇杷枝接的操作技能,還能進一步深化其對嫁接育苗原理知識的理解,達到勞動教育的要求。在枇杷肥水調控教學任務中,基于田間課堂,結合果園智慧化管理系統,設置生產模擬任務,使學生掌握枇杷不同生育期肥水調控的要點。通過學校物聯網系統,跟蹤學生實踐練習的成果,為解決該課程教學中因果樹生產季節周期性表現出的觀察難、實踐結果展示難等問題提供了可能性。學練并舉教學方式的實施,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技能,還能使其在勞動中培養責任感、團隊協作精神和堅持不懈的品德,實現了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2.5 “三核一輔”多元評價
設置課程教學任務時,與果樹實際生產環節緊密結合,采用“三核一輔”教學評價方式進行多元課程評價。“三核一輔”中的“三核”由線上教學平臺形成的智能評價、校外企業導師形成的實踐成果評價和校內教師形成的階段性總結評價構成;“一輔”是指該評價體系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形成輔助評價。整體評價內容涉及學生學習習慣、互動交流、學習態度和教學實踐完成情況等,全面評價學生是否達到綜合運用課程所學知識和技能的目標。梁博文等[7]研究認為,“三核一輔”多元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結果進行全面多維的評價,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明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評價體系。
3 果樹生產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成效分析
3.1 提升知識掌握程度
該課程教學緊密圍繞真實的果樹生產過程展開,實現了產業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理論與實際生產的無縫對接,不僅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效率,并且多維度地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學生通過線上教學平臺與虛擬仿真練習平臺進行自主學習與訓練,查缺補漏,有效提升了其對知識點的理解掌握程度。通過果樹種苗培育、修剪和施肥等生產管理環節實踐,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具象化,深化了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以及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效實現了教學目標。張雯等[8]研究認為,線上教育和課堂教學遵循農業生產特點,有效集聚優質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在生產過程、流通環節開展教學活動,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果。
3.2 提升綜合素養
吳莉雯等[9]研究指出,綠色高效生產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該課程將綠色高效生產理念引入教學實踐,通過課程學習,學生深入了解了果園現代化生產理念在果樹生產中的應用,掌握了綠色高效的果樹栽培管理模式和技術,如梨樹的棚架高效生產模式、果樹病蟲害的綠色防治技術和肥水的節能高效利用技術等。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參與生產實踐,學生能親身體驗綠色高效生產和技術創新,深植果樹綠色高效生產及創新理念,增強了其綠色環保和創新發展等綜合意識。
4 果樹生產技術課程教學反思
4.1 基于教學反饋,持續優化實踐環節
教學過程中,需定期收集學生和企業的反饋意見,不斷優化教學實踐環節,為學生提供更加貼近崗位需求、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張玉嵐等[10]研究認為,在新農科背景下,涉農高校要不斷引入先進的技術和設施設備,提高實踐教學水平,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和機會,培養更多能夠分析、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高素質人才。
4.2 緊跟產業發展,及時更新教學資源
隨著果樹行業科技人才隊伍的壯大和農業科技的持續創新,果樹生產模式正在快速更新,果樹高效生產技術蓬勃發展。為確保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能緊跟技術發展,需進一步深化與科研機構和生產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劉明潔等[11]研究指出,農業課程教學要持續更新教學資源,確保其具備高度的實用性和時效性,以便學生能直接接觸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生產技術,使其樹立科技興農的責任感,激勵其為現代農業發展貢獻力量。
5 結語
基于產教融合的模塊化課程教學設計與實踐,打破了原有的課程體系,構建了基于果樹產業生產過程的教學體系,能夠將課程專業教學內容與產業崗位需求進行有機融合,實現了產業和教學的深度融合,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模塊化教學以典型果樹和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開展課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團隊協作和創新創造等能力。教學實踐結果表明,通過實施產教融合的模塊化教學,學生的學習熱情、技能水平、創新能力以及用人企業滿意度均得到大幅提升,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綜上,本文分別從果樹生產技術課程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改成效和教學反思4個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探索更為高效、實用的教學模式。具體而言,從教學模塊重構、精準學情分析和教學模式創新3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通過產教融合案例教學、學情任務驅動教學、線上線下全時域教學、耕讀結合學練并舉和“三核一輔”多元評價實施教學改革;從提升知識掌握程度和綜合素養2個方面對其改革實踐成效進行分析;教學反思包括基于教學反饋,持續優化實踐環節;緊跟產業發展,及時更新教學資源。為培養與新農科要求相符的現代農業人才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朱順蓮. “新農科” 背景下涉農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以“熱帶水果栽培技術”課程為例[J]. 現代園藝,2023(12):188-191,194.
[2] 郭艷,盧愛英,侯艷霞,等.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果樹栽培課程探索與實踐[J]. 農業技術與裝備,2023(8):115-117.
[3] 陳海紅,黃余周,彭東海,等. 高職果樹生產技術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 安徽農業科學,2022,50(14):279-282.
[4] 施松梅,武紹波. 提高園藝專業學生果樹整形修剪實踐技能的探索[J]. 安徽農學通報,2023,29(10):160-161,173.
[5] 周鵬,李慶偉. 高職 “果樹生產技術” 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 現代園藝,2023,46(19):197-199,202.
[6] LORIN W A.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簡縮本)[M]. 皮連生,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7] 梁博文,李中勇,周莎莎,等. 基于“雙創” 能力培養的果樹栽培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 高教學刊,2024,10(7):73-76.
[8] 張雯,范學科,王周鎖.基于個性化教育理念的高素質農民學歷教育教學模式:以果樹生產技術課程為例[J].農業工程,2024,14(3):137-140.
[9] 吳莉雯,余晶晶,王慶. 我國綠色高效農業生產技術應用推廣路徑探討[J]. 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23,35(2):68-71.
[10] 張玉嵐,季小康,陸道坤.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農科發展實踐探索:以江蘇涉農高校為例[J]. 中國農機化學報,2022,43(6):223-229.
[11] 劉明潔,劉雅蘭,劉立波,等. 植物病理學課程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24,30(4):110-113.
(責任編輯:楊" 歡)